有人說,人壹輩子只做三件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老天爺的事。?我認為,人壹輩子只做兩件事: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因為,人壹輩子能把飯吃得很香,把覺睡得很甜,確實是不容易的事。?年輕時,林清玄因為失戀而痛苦不堪,吃飯不香,睡覺不甜。?禪師告訴他:“人,需要修煉。”?林清玄問:“怎麽修煉。”?禪師說:“餓了吃飯,困了睡覺。”?林清玄反問:“難道吃飯、睡覺也得修煉嗎?”?禪師說:“同樣是吃飯,同樣是睡覺,卻有不壹樣的結果。凡人吃飯時,左顧右盼,想這想那,千般計較,萬般思索;睡覺時,顛倒夢寐,夢這夢那,思緒萬千。修行者,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別無他念啊!”?“可是,怎麽才能做到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呢?”?“妳不能左右天氣,但妳可以改變心情;妳不能改變容貌,但妳可以展現笑容”禪師說:“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心,應該是壹池清水。心水清澈了,山鳥花樹映在水面上才是美麗的。那樣,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處處是福地,法法是善法,就沒有什麽可迷惑、汙濁我們的了。”林清玄陡然開悟。梁漱溟也說過,人壹輩子首先要解決人與物的關系,再解決人與人的關系,最後要解決人與自己的關系。只是,最後壹條最難。在人的壹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人和事,有些是必需的,而有些是完全用不著的,比如名利、貪心、虛榮、嫉妒、仇恨等等。這些,都是負擔,應該果斷地刪除它!就像電腦中的垃圾文件、錯誤信息壹樣,及時刪除,操作才能順利進行。人生,就是壹步壹步走,壹點壹點扔。走出來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這樣,路就會越走越長,心就會越走越靜。
2.不完美的完美
《讀者》2010年第7期卷首語? 作者:劉墉
我有壹個朋友,單身半輩子,快五十歲時突然結了婚。新娘跟他的年齡差不多,徐娘半老、風韻猶存。只是知道的朋友都竊竊私語:“那女人以前是個演員,嫁了兩任丈夫,都離了,現在不紅了,由他撿了個剩貨。”
不知道是不是話傳到了他耳裏。有壹天,他跟我出去,壹邊開車、壹邊笑道:“我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就盼開奔馳車,沒錢,買不起;現在呀!還是買不起,買輛三手車。”他開的確實是輛老奔馳,我左右看看說:“三手?看來很好哇!馬力也足!”
“是呀!”他大笑了起來。“舊車有什麽不好?就好像我太太,前面嫁個四川人,又嫁個上海人,還在演藝圈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場面見多了。現在老了、收了心,沒了以前的嬌氣、浮華氣,卻做得壹手四川菜、上海菜,又懂得布置家。講句實在話,她真正最完美的時候反而都被我遇上了。”
我說:“別人不說,我真看不出來,她竟然是當年的那位艷星。”
“是啊!”他拍著方向盤:“其實想想我自己,我又完美嗎?我還不是千瘡百孔,有過許多往事、許多荒唐,正因為我們都走過了這些,所以兩個人都成熟,都知道讓、都知道忍,這不完美,這正是壹種完美啊!”
不完美正是壹種完美!我們老了、銹了、千瘡百孔了。隔壹陣子就去看醫生,來修補我們殘破的身軀,我們又何必要求自己擁有的人、事物,都完美無暇,沒有缺點呢?看得慣殘破,也是歷練、是豁達、是成熟,是壹種人生的境界啊!
3.妳只有壹個胃
《讀者》2010年第8期卷首語? 作者:馬曉偉
每年股神巴菲特都舉辦“與巴菲特***進午餐”的活動。這壹吸引眼球的盛事,理所當然的會被眾媒體爭相報道。餐會結束壹個月後,將評出壹篇最佳報道。屆時,巴菲特將親自為獲勝者頒獎。
這天,史密斯與沃倫斯基牛排館被圍了個水泄不通。菜肴壹壹呈上來了,果真是壹場每位絕倫的盛宴...三個小時後,餐會結束。接下來關於午餐的新聞滿天飛,但都寫得千篇壹律,無非是渲染餐廳是多麽美輪美奐,菜品是怎樣烹龍炮鳳,用餐的人是如何奢侈高貴...... 可想而知,這些都落選了。脫穎而出的是篇不足兩百字的小稿子。作者名叫艾格伊,供職於曼哈頓壹家地方小報。他只字未提巴菲特,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壹名流浪漢。 “史密斯與沃倫斯基牛排館被圍了個水泄不通,我實在擠不進去。正準備打退堂鼓,忽然看到壹名流浪漢,他衣衫襤褸,卻怡然自得。此時他正在餐廳外的垃圾桶裏翻揀食物。突然他壹陣欣喜,顯然他發現”戰利品“了!大快朵頤之後,他撫著鼓囊囊的肚子,打著飽嗝,自言自語地嘟囔著“過期的三明治和沙拉醬,也照樣能把肚子填飽。” 巴菲特說,是文章的最後壹句話打動了他。接下來,他把獎杯頒給了艾格伊。
回家途中,艾格伊發現獎杯底下有這樣壹些字:對壹個人來說,生理需求是非常容易滿足的,而永遠都填不滿的,是無邊的貪欲。其實,人生在世,所需無多。
因為,妳只有壹個胃。
4.消失的紀念
《讀者》2010年第9期卷首語 文/徐百柯
1958年,《紐約時報》的壹篇報道這樣開頭:不知為什麽,世上最可怕的事情竟是布熱津卡那明媚的陽光。這篇報道是新聞史上著名的《奧斯維辛沒有新聞可寫》。記者寫道:“現在,關於奧斯維辛沒有什麽新聞可報道,僅僅由於某種不可抗拒的沖動,我才想寫壹些有關集中營的事,這種沖動源自壹些復雜的感情——到集中營參觀後,如果對那裏的情況不置壹言、不寫壹字,就這麽離開,是對死在那裏的人們極為痛心的不敬。 ”?
如今,我們看到壹篇新的報道——《正在消失的奧斯維辛》。作者寫道:“1991年,我第壹次參觀集中營時,被害者留下的頭發還保持著鮮明的色彩,或黑或棕或紅或金……而當我於2009年重返這裏時,卻發現這些毛發已然變成壹團團灰色的毛球。 ”
這裏揭示的是壹個尷尬的局面:來奧斯維辛參觀的遊人不斷增多,2009年比2001年翻了壹番。與此同時,集中營營區的保存狀況卻不斷惡化,墻壁開裂、地基下沈。那裏的負責人表示,日漸殘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正在壹步步滑出歷史的記憶。
最深重的罪行記錄和那些最偉大的文明遺存壹樣,反諷著盲目的旅遊狂潮:不斷增加的觀瞻背後,是真正嚴肅的紀念性的遊移甚至失落。這,也是壹種令人痛心的不敬。5.分享信任的時刻2010年《讀者》第10期“卷首語”(美)沃倫?克裏斯托弗? 陳榮生? 編譯 有天晚上,我以近100公裏的時速駕車行駛在壹條兩車道的高速公路上。這時,壹輛車以同樣速度迎面而來。在我們相擦而過的時候,我看到了那位司機的眼睛,但那僅僅是壹秒鐘的事情。
當時我想,他是否跟我壹樣也在想著,那個時刻我們的命運完全取決於對方。我依賴他不打瞌睡,不被電話分心,不駛進我的車道令我的生命突然終結。盡管我們互相沒有說過任何壹句話,但他肯定也是這樣依賴我的。
我相信世界也是這樣運行的。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要互相依賴。有時候,這種依賴只是要求我們不要穿越雙黃線,就是這麽簡單。而有時候,這種依賴需要我們合作——與朋友合作,甚至是與陌生人合作。
早在1980年,我參加了在伊朗舉行的釋放美國人質的談判。伊朗方面拒絕與我見面,堅持要通過阿爾及利亞政府在我們之間傳遞信息。盡管我此前從未與阿爾及利亞外長有過接觸,但我得依賴他來準確地接收和傳遞信息。在他的幫助下,50多名美國人質都安全回家了。
科技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因此,國家之間的合作需要日益加強。2003年,多個國家的醫生迅速行動起來,對SARS病毒進行確定。這壹行動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的命運已經無法僅靠我們自己來控制了。 我是非常註重個人責任的。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我也終於相信,在某些時刻,壹個人必須依賴其他人的誠信和判斷。因此,我們必須學會這樣想:迎面而來的燈光也許不是壹種威脅,而是表明這是壹個分享信任的時刻。
6.如果犯錯,記得幽默
2010年《讀者》第11期“卷首語”朱暉
誰都無法想象,如果壹屆世界性的體育盛會在開幕式上出現重大紕漏,組委會將要承受怎樣的壓力。這樣的倒黴事,偏偏讓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趕上了。
2010年2月13日,溫哥華冬奧會隆重開幕,為了讓本屆冬奧會給全世界壹個驚喜,組委會試圖打造出壹個讓世人驚艷的點火儀式。原計劃是:火炬由殘奧會冠軍漢森坐著輪椅傳入體育館,再由4名加拿大著名運動員依次傳遞,然後4人站在廣場四周,等待4根歡迎柱緩緩升起,再用火炬點燃歡迎柱,火光上升的同時4根歡迎柱中間的巨大冰柱將被點燃,奧運聖火將就此熊熊燃燒……雖然準備工作萬無壹失,但在歡迎柱上升的環節,預設的4根歡迎柱只升起3根,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余下的那根,遺憾的是,它終究“千呼萬喚沒出來”。 如此重大的失誤令組委會顏面掃地,成為全世界的笑柄。壹位老者的話頗具代表性:“我們都祈禱閉幕式上千萬別再發生什麽差錯,再也丟不起人了。” 3月1日,溫哥華冬奧會閉幕式如期舉行。大幕拉開後,大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火炬臺竟然以“殘缺”的狀態搭建著,開幕式上“失誤”的壹幕被復制到了全世界觀眾的面前。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在隨後發生:壹個電工模樣的小醜蹦跳著來到沒有豎起的歡迎柱前,左拍拍、右看看,表情詼諧地檢查著,最後將電源插好,並試著將那根碩大的柱子從地下拉起來。在小醜的拉動下,歡迎柱漸漸上升,緩緩地和其他幾根搭建在壹起。這時,小醜歡快地請出主火炬手勒梅?多恩,由她點燃了奧運火炬,奧運聖火熊熊燃燒。 看到這兒,全場沸騰了。加拿大人用壹種自嘲的方式輕松化解了此前的尷尬,不僅無損於他們的形象,反而成就了壹個史無前例的“兩次點火”的經典畫面。 生命中沒有多少不可饒恕的錯,就算錯了,也還可以幽它壹默。7.不肯絕望,也不敢奢望《讀者》2010年第12期卷首語 作者 董橋 米爾本太太是英國鄉下的壹位家庭主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的兒子艾倫入伍到前線參戰,她和丈夫傑克留在家裏,過著烽火中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們壹面天天照常作息,壹面苦苦等候兒子從前線寄回來的家書。米爾本太太從兒子入伍的那天開始寫日記,天天寫,寫到戰爭結束兒子回家的那天。她的日記後來被編成壹本374頁的書,書名叫“米爾本太太日記:壹九三九年至壹九四五年壹位英國婦女的日思錄”。有壹次,艾倫好久沒有音訊,前方傳來的消息說,他所在的那支部隊被德軍殲滅了,大概兇多吉少。米爾本太大跟丈夫傑克不肯絕望,也不敢奢望。直到有壹天——
現在想想,妳遇到的那點痛,算什麽!
8.善良是壹種傳染病《讀者》2010年第15期卷首語? 作者:六六 新加坡人的友善,讓我迷戀。愛上這個城市,是因為她的質樸------雖然是大城市,很多人卻清純得好像來自三野。 我剛到新加坡是人生地不熟,經常問路,每次被問的人都恨得親自帶我去,也真有送我到目的地的。孤身在外,壹有困難,不用張口就會有人主動上前來幫忙。下雨的時候我沒帶傘,幾次被人邀請***打壹把,傘不大,分享的卻是溫暖。 有壹天下午去逛街,我不小心坐過了站。大概方位我是知道的,只是不曉得到底在哪壹站下比較近,就跑上前去問司機,司機正在等紅燈,很熱心地給我指路,說妳如果下站下,路會走得比較遠。並且特地打開車門讓我快下,還反復指給我看,直到我下了車,還看見他隔著玻璃為我指方向,我深受感動! 我跟我的中醫醫生剛認識的時候,曾經為錢的事情發生過不愉快,我發現他每次都收我22塊診費,卻只收別人8塊,10塊。問他的時候,他很誠懇地告訴我:“我看病時量力收錢。有些附近的居民我認得,知道他們情況不好,我就少收些。這樣,他們有了病才會來看,否則他們只有苦挨。醫者父母心,我父親壹直是這樣教我的。不要計較錢多少,關鍵是要人人都看得起病。其實我很多時候連草藥的本都收不回來。我收妳的價錢是合理的,因為我大約估算的出妳的收入。我受得多的,是那些有錢人,如果有效果,我就叫他們捐善款。”我聽了便覺得很慚愧。 善良與感冒壹樣,是壹種傳染病,壹接觸就會散布開來。我帶著感恩的心,開始留心這個世界。 以前我總是行色匆匆,根本不會多看壹眼周圍的人。現在我學會了放慢腳步,學會了關懷。比方說主動快走壹步拉開商場的門方便深厚的人進來,比方說過天橋的時候幫助帶小孩的母親擡嬰兒車,比方說把行李多的外地人送到車站。這壹切,是我在報答別人曾經給我的幫忙,希望這樣的感動像長青樹壹樣經久不衰。9.印第安人的墻《讀者》2010年第16期卷首語? 作者:劉墉 沙漠的氣候非常特殊。白天,火紅的太陽經過沙石的反射和熱量的累積,能把人活活烤死;夜晚,荒寒在壹無遮掩的曠野中泛濫,又能把人凍僵。 盡管沙漠的氣候如此可怕,可印第安人卻能頗覺安適地生活在那裏,這是什麽原因? 在沙漠裏,印第安人的墻式經過特別設計的,它的厚度恰到好處——白天,熾熱的艷陽曬不透那向陽的墻壁,因為正將熱透時,夜晚就已經降臨了。寒冷難耐的夜裏,那被曬熱了的土墻,正慢慢地散發出它白天儲存的熱量,使室內變得溫暖。 如果那墻薄壹些,白天室內就會變成烤箱,夜晚它也不能散發出足夠的熱量;如果那墻再厚壹些,白天固然不至於炎熱,夜晚卻會因為透不過熱量,而變得寒冷。 這壹切的奧妙就在於那不厚不薄的墻。 無論是否住在沙漠,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要有這麽壹堵墻——把得意時別人的贊美,留在失意時用;把敵人射來的箭接住,作為我們兵器短缺時的武器;把別人攻訐的言語,化為有用的建議;把多余而只能造成罪惡的錢財,留給日後可能的貧困。如同印第安人將那焚人的日光,留給寒冷的夜晚壹般。
10.真正智慧的人《讀者》2010年第17期卷首語? 伊然/編譯 門薩是壹個聰明人雲集的組織,成員的智商都在140以上,是壹個名副其實的頂級智商俱樂部。幾年前,美國舊金山市舉辦了壹次門薩大會。會議期間,幾名門薩會員來到當地的壹家小餐館吃午餐。在吃飯過程中,他們發現,餐桌上壹個標誌位“鹽”的瓶子裏裝的確實胡椒粉,而標誌為“胡椒粉”的瓶子裏裝的確實鹽。怎樣在沒有任何拋灑的情況下,只借助餐館現有的工具,將兩瓶調料調過來,成為大家必須面臨的壹個小小挑戰。他們自然不會畏懼這個挑戰,而是滿懷欣喜和熱情地接受了這個挑戰,因為,他們是門薩的會員!
幾個人熱烈地討論著,壹個個主意和方法被提出來。最終,他們選定了壹個最充滿才氣的方案,這個方案僅僅只需要壹張餐巾紙、壹根吸管,兩個空碟子就可解決問題。他們將服務生叫了過來,打算在她面前炫耀壹下他們絕妙的解決辦:“小姐,餐桌上的鹽和胡椒粉裝反了,不過,我們已經為妳想出了壹個最好的解決方案!我們只需要妳為我們拿來壹張餐巾紙,壹根吸管......” “噢,對不起。”服務生沒等門薩會員將話說完,拿起鹽瓶和胡椒粉瓶,將上面分別寫著“鹽”和“胡椒粉”的瓶蓋擰下調換後,蓋在了各自的瓶子上。 如同擁有士兵的多寡不是判定壹個將軍英明與否的尺度壹樣,智商的高低也不是衡量智慧與否的標準。真正智慧的人,關鍵之處不在於他總能解決問題,而在於它總能正確地做事情。11.忘憂石《讀者》2010年第18期卷首語 作者:姜桂英? 編譯 我註意到,凱倫把壹顆石頭放在茶幾上好幾個月了。石頭上畫著壹張笑臉,誰看到它,都會忍不住發笑。我仔細地看著這塊石頭,發現石頭下方寫著幾個字:“不要煩惱。” 我好奇地問凱倫:“妳是從哪裏弄到這石頭的?”凱倫說:“在我壓力最大的時候,壹個朋友送給我的。朋友告訴我,每當看到這塊石頭,都要提醒自己不要過於煩惱。朋友把它叫做忘憂石。這塊石頭還附有壹篇文章呢。” 凱倫把文章拿給我看,文裏寫道: 我們所憂慮的問題,40%不會發生,因為憂慮是大腦疲勞過度的產物。 我們所憂慮的問題,30%是因為懊悔從前的決定,而這些決定是無法再改寫的。 我們所憂慮的問題,12%是因為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論,而這些評論大多是不客觀、不正確的。 我們所憂慮的問題,10%是因為我們過於擔心,而這種擔心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除了這些庸人自擾,我們所憂慮的問題,只有8%是正常的,因為生活中確實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 凱倫接著說:“我原先對什麽人、什麽事都感到憂慮。現在,我以石頭為警鐘,每當發現自己在憂慮,就會問問自己的憂慮屬於哪種憂慮。大多時候,我都發現自己是在庸人自擾。” 人生並不全是煩惱和憂慮,但願每個人心中都有顆忘憂石。12.四壁雪《讀者》2010年第19期卷首語? 作者:羽清雪 古時蘇東坡曾有壹間雪堂,繪雪於四壁之間,這是文人的壹分雅致。我也有小屋壹間,四壁如雪,不曾裝飾瓷磚或實木,雖則異曲同工,但到了咱這裏,其實只是懶人的閑致。於是,壹人壹屋,持本來面目,素面相對。 時間愈久,愈愛這壹室虛白,像畫面上的大片留白,情味雋永。世界至繁,天地至簡,這小小壹室,容得下壹個人的萬千思緒。坐在這簡單的四壁之間,無瑣事之繁,獨品壹刻之閑。 我們需要的生活,其實比想像的更加簡單,所謂:“良田萬頃,日食壹升;廣廈千間,夜眠七尺。”身無長物,是壹種讓人羨慕的狀態。也許我們本來就無須為太多的貪念埋單,美麗的風景,看過就好。 龐雜的願望中往往夾雜著太多的奢想,付賬時常常隨著別人的風向,有時忘了自己的初衷。 加法生活裏充滿太多多余的對比和向往,不如試試減法生活,如這四壁白雪,保留天生的壹點天真和質樸。放輕松,拋開重負,世界還是壹樣美好。 沒有什麽不能舍棄的追逐,沒有什麽不能停下的疾馳。我們需要壹個小小的角落,簡單而寧靜,可以放松自己;我們需要壹段留給自己的時間,想好壹些事情,過去的或者未來的。也可以什麽都不想,只是靜靜地坐在這裏,發壹會兒呆,便覺得無限美好。
四壁雪,澄靜壹刻時光。13.終點《讀者》2010年第20期卷首語? 作者:羅伯特?J?哈斯汀 我們的下意識中常常藏有這樣壹個田園般的夢幻,我們乘坐火車作橫跨大陸的長途旅行,陶醉於窗外高速公路上如水的車流,孩子們在路口招手致意,奶牛在遠遠的山腳下吃草,發電廠冒出的濃煙,成排成行的玉米和小麥,平疇深谷,山巒起伏,城市的輪廓,鄉村的莊園,都讓我們如此沈迷,如此心醉。 可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想的還是終點。某天某時,火車進站,鼓樂齊鳴,彩旗飄揚。壹旦到達終點,心中千種夢想都會成真,人生的缺殘都會重圓——就像拼版玩具的最後完成。我們在車廂過道中踱步、徘徊、焦灼不安,詛咒時光的流逝如此之慢,只是在等待、等待終點的到達。 “到了終點,那就妥了。”我們嚷道,“我到18歲的時候,我買到壹輛新的奔馳450車的時候,我供最後壹個孩子念完大學的時候,我還清欠債的時候,我升官晉級的時候,甚至我到了退休年齡會安度晚年的時候。” 然而遲早我們必須認識到,世間沒有什麽可以壹勞永逸達到的終點和歸宿。生活的真正樂趣在於旅程,在於過程。終點只是夢幻,它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逝水年華細斟酌”,多好的箴言!把它和《聖經?詩篇》118章24節放在壹起看壹看:“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是抱恨前朝,恐懼來日,而不是今朝的重負使我們憂慮不安。悔恨和恐懼是劫奪我們美好今朝的孿生竊賊。 所以,不要在過道裏徘徊躊躇,不要時時計算裏程度日如年。去爬山吧!去吃冰激淩,去赤足奔走,暢遊江河,去欣賞晚霞夕陽。多壹些大笑,少壹些哭泣。生命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這時終點就會倏然而至。14只要有夢想《讀者》2010年第21期卷首語? 作者:張世普 在報紙上看到壹則新聞,心頭頓時充滿溫馨。 壹位日本老嫗,在99歲生日的時候,出版了她的處女詩集。在詩歌衰落的日本引起了極大轟動,銷量突破了23萬冊。在日本國內,這是個奇跡。因為即便是專業詩人,經過出版商包裝策劃出版的詩集大多也只能賣出幾千冊。而這位近百歲高齡的老太太的詩集,首印1萬冊竟然壹售而空,連續加印了8次仍供不應求。 她從92歲那年才開始寫詩,原因很簡單,是兒子怕她感到孤獨,希望她寫點文字聊以慰藉寂寞。而她恰好喜歡詩歌,於是就拿起了筆。詩寫得多了,就向報社投稿,她的詩並不華美,近於白話,簡短易讀,都在14行以內,只是充滿了彩色的夢想,字裏行間有壹種難以言傳的朝氣流動其中。編輯們深深被這位特殊的作者感動,《產經新聞》特意為她開辟了專欄。她的讀者從14歲到100歲都有,出版社收到了近千封讀者來信,很多讀者讀了她的詩後有種想流淚的感覺。 她在壹首詩中寫道:就算是九十歲/也要戀愛呀/看似像在做夢/我的心已經飛上雲端。壹個白發蒼蒼的老嫗寫的詩之所以會有那麽多的人喜歡,或許是因為那顆寫詩的心永遠保持著不褪色的純真和浪漫。這是命運賜予追夢人的最崇高的現實享受。而這樣的心境,或許有的人壹輩子都感覺不到。 夢想成全了人生。壹個人有夢想,活著才覺得有意義、有趣味。壹個忠實於夢想的追求者,不知道什麽是老之將至。夢想是與歲月的較量,只要有夢想,就征服了歲月。否則,歷盡滄桑的百歲老嫗,仍能寫出青春少女情懷的詩歌。她雖不能拒絕歲月的流逝和命運的滄桑,但卻擁有了超越歲月的青春。
15.還生命以過程 ●余秋雨 不能設想,古羅馬的角鬥場需要重建,龐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吳哥窟需要重建,瑪雅文化遺址需要重建。這就像不能設想,遠年的古銅器需要拋光,出土的斷戟需要鍍鎳,宋版圖書需要上塑、馬王堆的漢代老太需要植皮豐胸、重施濃妝。只要歷史不阻斷,時間不倒退,壹切都會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詳地交給世界壹副慈祥美。假飾天真是最殘酷的自我糟踐。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沒有廢墟的人生太累了,沒有廢墟的大 地太擠了,掩蓋廢墟的舉動太偽詐了。 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 ——這就是人類的大明智。當然,並非所有的廢墟都值得留存,否則地球將會傷痕斑斑。廢墟是古代派住現代的使節,經過歷史的挑剔和篩選。廢墟是祖輩曾經發動過的壯舉,會聚著當時的力量和精粹。廢墟是壹個磁場,壹極古代,壹極現代,心靈的羅盤在這裏感應強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廢墟的生命,它很快就會被人們淘汰。 (摘自春風文藝出版社《文明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