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葉松少翁
原詩:
簌簌葉送寒聲,江面秋風動客。
我知道小孩子挑促織,晚上籬笆上落了壹盞燈。
翻譯:
颯颯的秋風吹著飛機的樹葉,帶來陣陣寒意,在外旅行的遊子不禁思念起故鄉。突然看到遠處柵欄下的燈光,我以為是小孩子抓蟋蟀。
擴展數據:
“簌簌葉寄寒聲,江面秋風動客情。”這種“送”和“動”體現了對事物的感受,賦予了葉舞和秋楓模態思維。這些物態和情感的詩篇,把讀者帶入秋江的意境,使他們癡迷,充滿惆悵。
《簌簌葉寄寒聲》巧妙運用通感,用簌簌聲催發蒼涼意境,用聽覺形象傳達觸覺感受,意味深長。“冷”字是壹語雙關,既有秋風凜冽逼人之感,又有世界末日擱淺之意。
“動”與“知”壹氣呵成。詩歌用落葉“送”寒,寒聲“動”情,抱親人,思親人,慰寂靜。“動”是詩“骨”,“知(思)”是詩“心”,使全詩起伏適當,張馳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