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什麽讀古詩詞》發言稿:
範文壹:
先設想這樣壹個場景:當妳置身於壹片桃林之中,桃花已完全盛開,嬌嫩欲滴,就如同壹個個羞赧的少女。在如此美好的境界之中,若妳脫口而出的是:“真漂亮!”“真美麗!”這種毫無意義和營養的詞匯,而不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種優美浪漫的詩句,便會直接將這美好的意境破碎。
回到題目,我們為什麽要讀詩?讀詩和背詩,開始是因為好玩,有趣,亦或是家長想增長妳的學識,特意從家門口的小店,為妳買上厚壹摞唐詩宋詞。小時只是背,記著那麽幾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順口,記著又不費勁兒,慢慢就記下了近百首。
可長大以後,回味從前背過的詩,填正明白其含義,並有所感悟。
夏天,戴著草帽,灼熱的太陽光鋪遍大地。找壹篇陰涼的樹萌,坐在樹下的木椅上,聽蟬鳴,迎燥熱空氣中絲絲涼風吹過,盡情呼吸著夏天獨有的清新空氣,看遠方荷花荷葉於池中輕擺,不由吟壹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與家人外出旅遊,登樓遠眺,萬家燈火通明。正處夜晚時分,四周是壹片寂寥。再擡頭,只見滿天繁星,其抖落的銀塵緩緩飄落在臉上,與它們似乎只在咫尺之間。這時才恍然明白,何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遇到自己心儀的女子,內心悸動。她眉眼盈盈,眼裏似乎有著滿天星辰,明白“竊窕淑女,君子好逑”。有這份情蕩漾在心中,卻又羞於直截了當的表達,想通過種種事情使她註意,明白了何謂“琴瑟友之”與“鐘鼓樂之”。
小時不解的詩詞,會存在於妳的內心深處,成為妳的文化底蘊。
詩,是千年前古人們用自己的智慧,塑造、凝結成的結晶。我們現代人再讀這些詩歌,就如同與千年前的他們,進行壹次跨時空的交談。
我們在理解他們當年作詩時的情感,無論是仰慕鄰家女子,卻總覺得“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還是失意惆悵時“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是見雪花飄飄的“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亦或是思念家鄉時“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每首詩,都有獨屬於它的情,而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與之相似的場景,不由自主地吟出那麽壹兩句。
妳若說生活無處吟詩,我所說的全是空話。是,我也曾與妳有過相同想法,但後來我才發現,那是因為我的生活仍不夠精彩。
妳若能多賞多悟這大千世界,總有壹天,妳會在無數個挑燈夜戰的晚上,付出無數努力,不懈且執著地苦苦追求後,最終實現時,嘗到“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的滋味;會在挫折、困難、苦悶在壹瞬之間如洪流般湧上時,勸勉自己“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會在初春的公園中,看芳草萋萋,繁花點點,吟唱“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在尋找完美伴侶的壹路上,經歷了多次戀情,但最終以失敗及破碎告終,搖頭放棄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詩,其最大的特點,即化冗長為簡潔,將長篇大論的情感濃縮成那麽壹句話。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壹男子向壹女子表白,“我喜歡妳很久了。以前我就壹直默默關註妳,每次見到妳就覺得心如小鹿亂撞,心跳加速,壹直不敢與妳表達自己的心意。我想壹直與妳在壹起,”用詩詞,壹句話足矣,我願“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讀詩,陶冶情操,滋養性情,而其本質則是:讓生活充滿詩意之浪漫。
範文二:
或許很多人會疑問:我們為什麽要學習古詩?它可以為我帶來什麽呢?
的確,吟詠古詩並不會為我們帶來物質上的財富,亦不能使我們壹躍至世界之巔,可是它帶給我們的精神瑰寶卻是巨大的。
每個人的靈魂都如壹塊尚未經過雕琢的璞玉,而詩詞卻能洗滌我們的俗氣,潤澤我們的靈魂。
品絕代唐詩,我們可以體會“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香濃,如壹壺陳酒,芳醇誘人;讀風華宋詞,我們可以明白“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柔美,如壹盞琉璃,流光四溢;看如畫元曲,我們可以領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誌趣,如壹幅山水,筆下皆風韻。
壹切相逢過的詩話,或綿柔,或妖冶,或輕狂,他們都如繁花,飄飄灑灑地開滿了整個時代。它們的花香浸染了我們,豐盈了我們的生活。
生於塵世,嘗酸甜苦辣。喜時,以詩詞為酒“壹杯濁酒喜相逢”;悲時,以詩詞激勵“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閑時,以詩詞為趣“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愁時,以詩詞為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誠如張潮之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耳為所得之深淺耳”。
不錯,在不同時間的我們,看待事物的態度都是不同的。詩亦如此,不同的人讀,也會有不同的感悟。可詩的魅力也在於此,無論什麽樣的感悟,都別有壹番詩意。
小時候,看星河斑斕的畫卷,我們會“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少年時,初識人生,“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青年時,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道”;中年時,閱歷人生,有愁為伴“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老年時,看淡人生,唯有胸中,依是壯懷激烈“老夫聊發少年狂”。
時光如河,歲月如歌。歷史的滄海桑田早已化為雲煙,只有詩詞還銘記著曾經的璀璨。我們以詩詞為媒介,重返那個詩情四溢的時代。
我們為什麽要讀詩?因為我們期待“桃之天夭,灼灼其華”的美景;因為我們執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癡情;因為我們會擁有“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壹粟”的情。
有時候,我們要讓生活,繾綣在詩意裏。
範文三:
牙牙學語時,我們就可以把李白的《靜夜思》、駱賓王的《詠鵝》、王維的《相思》、王安石的《元日》、孟浩然的《春曉》背的滾瓜爛熟。縱使我們看不懂、讀不透,卻也是搖頭晃腦,倒背如流。
可是我們未曾想過,我們為什麽要讀詩?只是為了應付家長,還是為了在老師同學,親戚朋友面前有壹份驕傲的資本?妳可能從未想過這個問題,或是認為這沒有答案,刻意不去思考。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它們美。記誦之間,宛如歌唱。壹語擊中的熱烈,在心底久久存蕩。
放壹首輕音樂,攤開詩詞的小箋,細細品味躲在紙中的靈魂,藏在筆下的濃情。跟隨詩人,轉動時間的軸輪,去尋找幼年丟失的那份詩的情懷,妳會驚覺那麽熟悉!其實,詩人的情,早就在當年的苦背中刻入靈魂,不復磨滅。
再回頭看,我們已經跟隨李白踏遍千山萬水;眼見李煜的跌宕起伏;看盡了李清照哀情愁緒中的國破家亡之情;目睹了蘇軾連遭貶謫,卻仍豁達、豪邁的樂觀;體味著陸遊的愛國情懷;感受著辛詞的慷慨縱橫;沈浸於元好問的清新真淳。詩詞帶領我們看透壹節又壹節故事,壹處又壹處風景,壹個又壹個人生。它把我們引向詩詞的魅力,讓大放異彩的文字在我們心中怒放。
詩詞其實早已悄悄地潛入我們內心。它會站在未來的某個角落等妳。或是人,是物,是景。它令妳驚訝,怦然心動,讓妳故自認為是不期而遇,才道出如此貼切的詩句。則然,它其實早就預謀已久,只等那壹刻,在妳的心底綻放。
當妳逢上悲秋,妳就會驀然懂得李清照的“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當妳回憶起那個“相去日已遠”的人時,就能理解李商隱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納蘭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當妳遇上壹位動人的女子時,就能感慨道辛棄疾的“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李清照的“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當妳遇上那個對的人時,就會許下《詩經》中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上邪》中的“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把詩詞融入到生活裏,才是我們的初心。把舊時的那份情,帶入新的時代裏,用壹句詩概括,足矣。
去尋找春天的“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去追逐夏日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去遊覽秋光的“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欣賞冬景的“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白日閑暇裏,當妳正在消遣光陰時,定會想起“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的悠閑自在;放學歸來,當妳和朋友壹起在追逐時,腦中就會閃現“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歡樂嬉戲。
傍晚時,當妳慨嘆長河之上,夕陽的壯烈,就會懂得“落日镕金,暮雲合璧”的艷麗;“月風高夜”,當妳站在樓頂仰望夜空的繁星時,就會靈現“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歡悅。
嗅到壹枝紅杏,便能想起葉紹翁的“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聽聞院裏響起壹陣陣宛若風鈴般的笑聲,腦中只剩下蘇軾的“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俯下身來,看見腳邊的苔花,就能哼出壹曲兒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是啊,詩詞多美!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
它在不可預知的某個時刻,與我們不期而遇,也許是因為壹株花、壹棵草、壹處風景、壹個人。去獨占壹個空間,獨守壹份情懷,捧著詩詞,與心靈相接觸,與靈魂相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