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為何說黃河是“中華母親的搖籃”?用原文回答

為何說黃河是“中華母親的搖籃”?用原文回答

黃河流域具有為數眾多的古代文化遺址,由遠至近,系統地展現了我國遠古人類延續發展的漫長過程,清晰地描繪出了人類進化的軌跡,記載著中華民族成長的歷史進程,證明了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黃河流域具有適宜人類繁衍生息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遠古時代,黃河流域的中遊、關中盆地壹帶都屬於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有利於人的健康長壽。黃河流經的黃土高原土壤肥沃,為發展原始農耕提供了極好的條件。流域內大部分地區森林茂密,種類繁多的野獸和人類***同生存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獵取野獸,把戰利品當作食物,用獸皮縫制衣裙,蔽體禦寒,而質地深厚堅實的黃土則給人類提供了躲避野獸和挖洞穴居的條件。

綜觀歷史,黃河流域在距今100萬~150萬年前生存的“藍田人”(陜西),是迄今已知的亞洲北部最古老的直立人。在黃河流域發現的早期智人,有生活在20~30萬年前的“大荔人”(陜西),有大約生活在10萬年前的“丁村人”和“許家窯人”(山西)。在距今3~5萬年的黃河支流無定河上遊生活過的“河套人”,是早期智人向晚期智人的過渡形態。在人類歷史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古人類化石的完整性、系統性,是我國其它地區所無法比擬的。

與完整的人類發展軌跡相對應,黃河流域的遠古文化遺址,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其系統性方面,在我國也是首屈壹指的。首先,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了我國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的文化遺址,被命名為“仰韶文化”。後來,考古人員又在流域內發現了同樣性質的遺址100多處,如陜西西安半坡村、甘肅臨洮馬家窯、山東滕縣大汶口等。可以說,仰韶文化是黃河文化的第壹個繁榮時期。繼仰韶文化而起的是龍山文化。1928年,在山東濟南章丘附近發現了壹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因為與這處遺址隔河相望的是龍山鎮,所以,遺址被命名為“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黃河流域的氏族部落開始由母系氏族公社時期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龍山文化遺址廣泛地分布在黃河中下遊地區,與它同時期的河南、陜西、山西的文化遺址分別被稱為“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和“山西龍山文化”。龍山文化時期的生產,較仰韶文化時期有了較大的進步,黃河流域以粟為主的原始農業空前發展,種植面積和產量大大提高。山東龍山文化中的黑陶造型優美典雅,薄如蛋殼,代表了當時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

中華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據考證,大約在4000年以前,黃河流域已經聚居著許多血緣氏族和部落。相傳最早的是黃帝和炎帝兩大部落。黃帝又號軒轅氏,其族發祥於陜西北部的姬水,定居在我們今天泛稱為“中原”地帶的黃河中遊地區。後世這壹帶的居民,都尊稱黃帝為自己的直系始祖,堯舜禹都是黃帝氏族的子孫,因而黃帝成為中華民族的“第壹人”。現在,陜西省黃陵縣有“黃帝陵”,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這裏看做是自己的根。

與黃帝接鄰的是炎帝部族。炎帝號神農氏,最初活動在黃河中遊渭水流域的姜水。傳說神農氏種五谷、制陶器、嘗百草,可以斷定炎帝部族是壹個農業部族。在各部落為了土地和食物進行的戰爭中,最後,顓頊所屬的黃帝部落擊敗炎帝部落,奪取了盟主地位,炎黃兩族便逐漸融合,在中原地區定居下來,與東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和苗族相互融合影響,***同發展黃河流域的經濟文化,使這個地區成為我國古代文化的搖籃。

相傳,夏、商、周的祖先也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諸夏”或“華夏”,也稱“華”或“夏”。由於中原地區是華夏族的發祥地,而古時候,人們又認為中原是四方的中心,就把這裏稱為“中華”。華族是漢族的前身,所以現在的漢族人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而稱自己為“炎黃世胄”,“華夏子孫”。後來,“中華”就成了整個中國的代稱,黃河流域就被後代視為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則當之無愧地被稱做“母親河”。

河流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支持系統,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歷史上,人類文明與河流相生相伴,任何壹個民族的發展都與河流有關。以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為例,每壹個國家都有壹條與其興衰密切相連的河流。古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巴比倫是幼發拉底和底格裏斯兩河文明的產物,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印度文明又稱為恒河文明。在文明前進的過程中,人類前進的每壹步都離不開河流的哺育,人類對河流有著壹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敬畏以及和諧相處的願景。

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壹直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早在約4000多年前,我國第壹個王朝——夏,就在黃河流域立國建都。從夏王朝建國(公元前21世紀)開始至北宋,大都在黃河流域建都。我國的七大古都中,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均在黃河流域或黃河兩岸。西安自西周、秦漢乃至隋唐,先後有11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長達千年。自東周起,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均在洛陽定都,洛陽被譽為“九朝古都”,歷時900多年。開封,從戰國時魏惠王遷都這裏開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以及金後期的京都均設於此,先後歷時200多年。還有元和西夏等少數民族先後在銀川建都。

在相當長的時期裏,黃河流域地區的經濟發展壹直遙遙領先。勞動人民在農田耕作中,不僅對耕作的工具和技術進行了不斷的制作和改造,還在農田水利灌溉工程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發展了漕運事業。例如,秦國鄭國渠的修建,漢代白渠的修建等。黃河流域在數千年的文明史中,創立了磁學、聲學、數學、光學、力學、醫學、藥學、建築學等學科,並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被世人稱道的古代“四大發明”——造紙術、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

文學藝術,以孔子編定的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為起點,此後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以及小說等,如黃河之水源遠流長。黃河流域名家叠出,佳作累累。莊子、李斯、司馬遷、柳宗元的散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詩,蘇東坡、辛棄疾、李易安的詞,關漢卿的雜劇,曹雪芹的小說,各領風騷,千古流傳。另外,書法繪畫藝術,遍布黃河上下的雕塑藝術,也令人嘆為觀止。臨潼秦始皇兵馬俑、大同雲岡石窟以及洛陽龍門石窟,黃河流域勞動人民創造的這些文化奇跡,在後人眼裏,都疑為鬼斧神工,上天所留。各民族的音樂、舞蹈更如百花園中絢爛的花朵,競相爭艷。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與旗幟。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黃河逐步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與旗幟,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征與旗幟。在國人的心目中,黃河已經遠遠超過了壹般意義上的自然河流。黃河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黃河文化,就如同維系所有中華文明脈絡的主幹,成為中華民族心理認知的最基本的參照坐標。

我們常常把中華文明稱做黃色文明。天生壹條黃河,黃河、黃土、黃帝、黃種人,還有什麽能把中華民族這樣自然和諧地融合在壹起,能使這條中華巨龍如此緊密地聯結在壹起,奮而騰飛。黃河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成為中華民族的旗幟,正如上蒼造物壹般自然、和諧、必然。

在抗日戰爭時期,壹曲《黃河大合唱》,曾使多少中華兒女熱血沸騰,毅然投入到抗日戰爭的滾滾洪流之中。黃河在咆哮,中華民族在怒吼,中國人民在戰鬥。這就是黃河發出的戰鬥號令,黃河發出的就是中華民族的戰鬥號令。

說黃河是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象征和旗幟,以下兩個例子或許能加深我們對這壹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1948年3月,毛澤東在陜北川口東渡黃河。站在搖晃的小木船上,望著像陜北的小米粥壹樣濃稠的黃河水,望著泡沫飛卷的浪花和漩渦,曾寫下“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裏”的毛澤東深深地感嘆,“妳們可以藐視壹切,但是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1952年10月,毛澤東到北京後的第壹次外出視察,就來到了黃河,並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

20世紀90年代,黃河斷流愈演愈烈。1998年年初,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163名院士,聯名向海內外炎黃子孫鄭重發出呼籲:“行動起來,拯救黃河。”《呼籲書》寫道:“……令人震驚的是,今日之黃河正面臨著另壹種威脅——斷流。自1972年以來,幾乎連年斷流,且壹年比壹年嚴重。黃河,由滔天之水變成涓涓細流,繼而只留下龜裂的河床……”。他們在直面現實、痛陳惡果之際,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並相信“只要每壹位炎黃子孫行動起來,那麽,赤地變青山之時,便是黃河流碧水之日,偉大的母親河——黃河壹定能重現昔日光彩;那麽,今天的炎黃子孫,將無愧於時代,將無愧於後人!”

與此同時,壹日本媒體放言:“黃河斷流就意味著中華民族的衰落”。

由此可見,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重要意義。黃河斷流影響的決不僅僅是工農業生產,城鄉生活用水,河流生態系統,經濟社會發展,它的文化意義及其影響也是十分巨大的,難以估量的。

正因為如此,從1999年開始,國家采取了黃河水資源統壹調度等壹系列措施,確保黃河不斷流。2006年,國務院又頒布實施了《黃河水量調度條例》,這是我國第壹次在國家層面上專門針對壹條河流制定出臺法規,具有裏程碑意義。截至2006年,黃河已經實現了連續7年壹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