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勸學》(“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韓愈《師說》
杜牧《阿房宮賦》
蘇軾《赤壁賦》
《詩經·氓》
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豈余心之可懲?”)
李白《蜀道難》
杜甫《登高》
白居易《琵琶行》
李商隱《錦瑟》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
辛棄疾《永遇樂》(千古江山)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壹)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王羲之《蘭亭集序》(“永和九年……信可樂也。”)
王勃《滕王閣序》(“時維九月……聲斷衡陽之浦。”)
李密《陳情表》
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
劉禹錫《陋室銘》
周敦頤《愛蓮說》
範仲淹《嶽陽樓記》
龔自珍《己亥雜詩》(浩蕩離愁白日斜)
陸遊的《遊山西村》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壹經)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
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余幼時即嗜學……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2. 2013高考語文試題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壹個疑問《峽谷》的主題有“西部”內涵與色彩:
峽谷本身與騎手皆有荒蠻(寂靜)、雄強(野性)、原始(粗獷)這類品格,但同壹般的“西部”題材表現(尤其是曾經的美國西部題材)不壹樣。
壹般的西部表現較多情況下會選擇包含“文明與野蠻”內涵的矛盾/張力結構,借對比、借強弱以及借沖突結果顯現某種觀念(傾向“文明”的秩序,或者傾向“原始”的自由等等)。
與上述壹般方式不同,《峽谷》所要表達的“主旨”同作者阿城的壹貫風格壹致,顯示的是人與自然的融合,即所謂“天人合壹”思想:人與環境並不構成沖突,而是同性、同向、同質意義上的。這就是說,小說標題為“峽谷”,小說的主旨也就只能是峽谷(而不可以說成是人或騎手),因為作品裏面來看,首先突顯的就是峽谷,之後的鷹、騎手、肥臉漢子、馬,包括日光、風、布旗、聲音等等全部要匯聚於“山被直著劈開”而成峽谷所構建的此地此境。……簡單說,《峽谷》要表達的主旨在於靜穆、頑強、粗獷、綿厚、質樸的,有原始色彩的“生命力”,這“生命力”不簡單地只屬於其中的人(騎手、漢子)或者鷹、馬,同樣屬於峽谷、布旗;而且,最重要的是,屬於這壹切所構成的整體。
因此,“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騎手,但幾乎壹半篇幅是在寫峽谷。作者為什麽這樣處理?請結合全文,談談妳的看法。(8分)”這種問題本身可以視作假命題:它內部包含壹種狂妄的“人”的觀念:人是“主體”、是“主宰”、是征服者等等。說“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騎手”也許沒錯。但是它容易誤導閱讀者(其實作為考題已經在強迫讀者)朝壹個錯誤的方向尋求答案,這個錯誤的方向就是“小說的主旨要通過這個人(騎手)完成表現”。那麽,這樣的語文考試,……
3. (2013·高考福建卷)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後面題目小題1:“綠”字寫出了春風吹綠林木的動態,表現了春風的活力,顯示了春天的生機,增強了詩的韻味。
(意思對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小題2:頸聯想象友人喜逢家鄉的燕子,壹洗征塵,表現出歸家時輕松愉悅的心情。
尾聯進壹步設想友人歸家後悠閑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對友人真誠的祝福,也暗含著詩人對超脫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意思對即可。
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試題分析:小題1:本題考查古詩鑒賞的煉字。“綠”原是表顏色的形容詞,在此用作動詞,既有色彩感和動態感,給人以視覺上的形象美,既見出春風的到來,又表現出春風帶來的生機。
試題分析:小題2:本題考查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結合全詩及註解,可以看出三、四兩聯,以樂景寫樂情,想象友人歸家的輕松愉悅。
這既是想象也是美好的祝福,字裏行間暗含對超脫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
4. 福建2013年高考語文背誦要求我是今年的福建考生,正如壹樓說的那樣。
不過我可以告訴妳2012年的要求,這些詩基本不會變,要變也只增不減,我記得2011年時沒那麽多,12年時加了五六首。不廢話了,下面告訴妳有哪些詩《嶽陽樓記》《己亥雜詩》《飲酒,陶淵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錢塘湖春行》《陋室銘》《愛蓮說》《登高》《滕王閣序》《虞美人》《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離騷》《阿房宮賦》《赤壁賦》《勸學》《陳情表》《詩經氓》《蘭亭集序》《錦瑟》《聲聲慢》《琵琶行》《蜀道難》《師說》《念奴嬌赤壁懷古》《歸園田居其壹》就這些了,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