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教學反思

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教學反思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教學反思壹

 《三峽》壹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上的教材,這是壹篇閱讀文言文,作者以極其精煉、優美的語言飽含深情地向我們展示了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根據課標對閱讀的要求,即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我精心設計了兩個教學目標

 (1)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三峽的由衷贊嘆之情。

 (2)是品味作者優美的語言,充分感受三峽雄偉壯麗的景色。根據課標對文言閱讀的要求: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我直接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3)落實實詞,結合書下註釋理解文意。最後我又根據課標對寫作的要求,即善於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表達對自然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我又設計的教學目標是

 (4)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點來寫的寫作方法。從整個課堂效果來看,我覺的我的教學設計是合理的,是完全按照課標的三個維度精心構思的,從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情況來看,尤其是從知識紮實的落實,閱讀與寫作能力的提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對學生的熏陶漸染,更使我感到我還是上了壹節比較成功的壹課。授完這節課很長時間了,在我的耳畔還壹直回蕩著氣吞山河的長江之歌,在我的眼前還壹直浮現著壹幅幅雄偉壯麗的三峽美景,我的情感和思緒還壹直沈醉在和諧、融洽,充滿激情的課堂裏,學生們壹雙雙主動求知的雙眼,師生之間熱情的交往,情感的互動,更使我深刻地感覺到在課改精神的感召下,我正壹步步向新型的人民教師過渡。

  壹: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在朗讀的教學環節中,我沒有從理論上枯燥地去講解如何進行有感情的朗讀,而是讓學生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去朗讀、去感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學生們的朗讀激情和朗讀興趣被激發出來了,學生們的朗讀水平也自然而然的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朗讀,使學生們初步感受到了三峽之美,初步享受到大自然的審美情趣。

 在落實實詞和疏通文意方面,我充分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發揮了學生自己動手,自主學習的精神,讓學生課前充分的預習,自行解決基礎知識,我在課堂上只是檢查預習和解決疑難問題而已。通過學生們自信流利的回答,我感到學生們對基礎知識的落實是牢固的,是紮實的。

 在研討文章內容方面,我精心設計了壹個又壹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先從整體入手,提問了壹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文章都寫了三峽的哪些景物?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能脫口而出:“三峽的山和水”。我便以此為出發點,壹環又壹環的提問:三峽的山和我們家鄉的山有什麽不同之處呢?妳是從文中的哪些語言看出來的?三峽的水又有什麽特點?不同季節的水給人的感受壹樣嗎?妳最喜歡什麽季節的三峽?作者究竟運用了什麽樣的寫作方法使我們對三峽如此神往?由於我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再加上我耐心細致的啟發誘導,連平時不愛發言的同學都能大膽積極的舉手,同時這個問題的設計又為下壹個有關寫作的教學環節作好了鋪墊。為了能使學生學以致用,我由剛剛研討完的分析閱讀引出了口頭作文片段訓練,為了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我采用了多媒體,壹幅幅三峽美景的再現,伴隨著雄渾激昂的配樂歌曲《長江之歌》,同學們的寫作激情壹下子被點燃了,同學們爭先恐後的用優美的語言,各種各樣的修辭方法,生動地描述了當今三峽的風采。最後又用學生表演的方式回顧了三峽的`過去,展示了當今和未來。因此說,我的教學目標的完成是比較成功的。

  二: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選擇

 由於這篇文章重在感悟、欣賞,這對學生們來說,有壹定的難度,因此我積極營造課堂的情感氛圍。師生的熱情交往,積極互動壹直貫穿課堂始末,為了使學生們更加主動積極的參與,我沒有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直接滲透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擬定本節課的學習計劃,教師最後再稍加歸納。由於我對學生的充分尊重、信任和理解,學生們主動求知的欲望就壹下子被調動起來,學生們怎麽能不願意開動腦筋,積極主動地去解決自己親自設計的疑問呢?就這樣,濃重的學習氛圍在剛上課不久就被我營造出來,這為往下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調。

 為了使學生們更加充分地感受到三峽之美,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之美,究竟采用什麽樣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呢?我反復揣摩,認真探索,最後決定還是借助多媒體,運用啟發、探究的方法,並且把音樂引入了文學的殿堂。典雅的古箏音樂立刻把學生帶入了如夢如幻的古代三峽之中,雄渾、豪邁的長江之歌伴隨著壹幅幅精彩的當今三峽的畫面,震撼著學生的心靈,這怎麽能不使學生浮想聯翩,怎麽能不被江山如此多嬌而折服。此時此刻,學生的情感已和作者的情感產生了***鳴,並將本節課的氣氛推向了高潮。情到了,景到了,情景交融的感情促使學生們急不可待的抒發內心的情感,下壹個環節的口頭作文效訓練自然水到渠成。短短的幾句對三峽的謳歌贊美,就足見我由閱讀引出作文的成效。

 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在思想、情感方面受到啟迪,我在課堂的結尾還精心設計了表演《昨天 今天 明天》,通過學生聲情並茂的表演,不僅展示了學生的特長,而且還以別具壹格的方式重溫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們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受到啟發、感悟,今日的三峽令人迷戀,明天的三峽更令人神往。學生的思維再次被拓展,思緒早已飛到明日三峽的建設中。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可以說是意味深長,學生們倍受鼓舞。

  三:我的教學風格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營造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友好交往,熱情互動,深度挖掘學生的潛能,展示學生的特長,是我近幾年來的教學風格。在我的課堂上,幾乎沒有死氣沈沈的死角,我會用微笑化解他們的緊張,我會用親切生動的語言,以朋友談話的方式解決他們心中的疑問,我更會用真誠的目光鼓勵學生大膽展示自己,我早已不是課堂的主角,我只是平等中的首席,我和學生彼此之間用眼神、動作、表情、語言默默地交流著,深情的互動著,從而達到知識上的***識、***享、***進,實現教學相長的***同發展。由於我和學生的心心相通,學生們的潛能和特長更容易被我挖掘出來,他們在我面前都急於表現自己。如課堂結尾的表演設計,巧妙的構思、新奇的內容就是由我班壹名比較內向的女同學的傑作,表演中的南同學平時更是沈默寡言,但是經過我們師生***同的合作、探究,我覺得此處的教學安排是我教學風格最為閃亮的壹點,他們聲請並茂的表演更使這節課錦上添花,意蘊雋永。

  四:談談我的成功之處

 本節課我最大的成功是捕捉到瞬間靈感,臨時改變教學計劃。在重點研討完春冬之時的美景後,我按原教學計劃是想讓壹名擅長朗讀的同學配樂朗讀,可是當我看到同學們都已被作者優美的語言所感染,都對壯麗的三峽產生神往之情時,我的腦海中突然產生了壹個大膽的設想:何不讓學生閉著眼睛,伴隨著悠揚宛轉的古箏音樂,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地遨遊呢?我先是被自己的奇發妙想嚇了壹跳,繼而果斷地采取了這次“智慧的火花”,看著學生們在沁人心脾的音樂聲中,閉著雙眼如醉如癡的神態,我真為自己的意外收獲而慶幸。優美的音樂此起彼伏,百轉回腸,我深信在學生的心中早已設計出了壹幅幅更為神奇的畫卷。我真的被自己臨時設計的溫馨情境感染了,由原來設計的學生朗讀也變成了我情不自禁的朗讀,這處的教學環節也因此成為了我本次教學的最成功之處。事後,我認真反思,終於體會到了這次瞬間靈感的產生決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產生的智慧之火,是課堂上師生互動,融為壹體的***振效應,它使學生們充分感受到語文課堂的魅力,那真是壹種美的享受。

  五:我的不足和再教設計

 本節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有龐雜之感,有礙於學生對重點的把握,音樂的借助,小品的表演確實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但過多的借助,降低了語文課文學的魅力,有喧賓奪主之感。

 再教設計:在課時安排上,我將由壹課時安排兩課時,在課堂內容的選擇上,我將忍痛割愛地舍棄展現今日三峽風采的環節,在多媒體的選用上,我將只選取壹段音樂渲染課堂氣氛,目的是讓學生真正地在古代文化中熏陶漸染,從而更加熱愛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

 以上是我的教學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教學反思二

 傳統文言文教學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使本來意蘊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詞、句的理解和落實,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

 課前準備時與學生自然聊天,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接著簡明進行文學常識的介紹後便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首先,通過配樂示範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本,讀準字音,把學生帶到課文的意境中,然後再指名學生仿讀,其他同學評點。緊接著讓學生結合書下註釋,自行朗讀課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畫出來,及時組織小組交流,質疑釋疑,疏通文意。三遍朗讀中,學生大多對文章有了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數同學都能流暢自如地朗讀課文了。這時,組織班內交流:妳有什麽困惑或收獲?通過生生問答,教師明確,引導學生學習重要的文言詞語。在通讀基礎上,引導學生整體把握,三峽的美麗神奇的景象主要體現在哪兩方面?到這裏,實際上學生對文本已經深入其中了。

 接下來,進入品讀課文,賞析美景環節。通過展示畫面,回顧文本優美語句,品味三峽景色的美麗。教師指導學生談自己喜歡作者筆下的什麽景象,並再次組織有感情朗讀課文,小組交流,後班內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峽特點的概括。

 最後,結合課堂內容,拓展延伸,進行課堂練筆指導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從文本中探尋美點,用給定的句式寫壹段美點品析,引導學生用筆深化對三峽特點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綜上,我認為,“品”要以“讀”為基礎,而“品”過之後還要用“寫”來豐富語言的積累。先讀後品,品品讀讀,反復誦讀,涵泳文意,在付諸筆端,學以致用,才是學好壹篇文章的方法,特別是如《三峽》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文言文是壹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壹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面對《三峽》這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因此在疏通文意這個環節,我大膽地改變了過去串講的形式,放手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完全讓學生借助註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同討論解決。實踐證明,有了前面誦讀的基礎,學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決文意串講這個問題的。

 如果說前面的讀是在為品做準備,那麽真正的品就在學生對文章優美佳句的欣賞上。這壹環節我首先讓學生自行找出自己喜愛的地方,然後說明喜愛的原因。許多學生都喜歡寫三峽夏季水的畫面。於是便抓住機會,誘發聯想,想起壹些與此地情景相似的詩句,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夏季水流湍急,學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還想到了許多寫水的詩句。這既是壹種對課文的理解,又是壹種知識的遷移。還有的學生喜歡秋季的淒清,面對兩岸高峻的山嶺,聆聽悲哀婉轉的猿的叫聲,體會空谷傳響的幽深,觸景生情。這種直接面對文本的傾聽和思考,拉近了學生與古代時空的距離,仿佛聽到了作者曠遠的呼喚,仿佛看到了作者對壯美河山的嘆仰。如果說《三峽》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麽學《三峽》的人也與自然景觀成為壹體了。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拿起手中的筆,從文本中探尋美點,用給定的句式寫壹段美點品析,就應該是信手拈來了,完成了聽說讀寫能力訓練的全過程。課堂實踐表明,學生的表現是完全可以比我們預設的要好的。

 當然,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暴露了不少缺點和不足。比如,制作的課件突出了課堂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卻忽視了課堂的知識性,學生只回憶起部分內容,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理想。再比如,我的課堂語言不夠凝練,“連綿不絕”壹詞重復使用了幾次,還出現了口誤現象。這些都提醒自己,“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經過此次課堂教學,我對課堂有了更多的認識,有了更多的收獲,也有了更多的思索,我想我壹定能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在同仁們的指導下不斷成長進步。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教學反思三

 《三峽》是壹篇文質優美的文言文,它是酈道元所寫的《水經註》中的壹篇典範之作,不僅詳細介紹了三峽的地貌體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文藝並感受美麗,在教學時,我設置了壹下學習目標:1,、熟讀課文,理解文意。2、反復朗讀,欣賞三峽的優美風光,品味語言的精妙。3、掌握方法,輕松背誦。這樣設計既讓學生了解了三峽的景物特點,還能夠能夠學生欣賞到語言的魅力。

 《三峽》壹課的教學,我沒有設計壹個個零敲碎打的問題,始終以“讀”貫穿全過程,讓學生通過對課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讀,如:默讀、輕讀、朗讀等,在讀中完成學習目標。整個課堂都是學生在讀,在說,在品,在記,老師只是引導的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語文課“語文味”的特點得到充分體現。

 在學生對《三峽》壹文精度細品的基礎上,我順勢引導學生掌握背誦的方法,分清層次,理解,掌握重點字詞,之後用“減字背誦法”加以驗測,整堂課有誦讀、有品位,有積累,有方法指導,高效、是在。

 無提問的課堂,有章法的朗讀。美麗的,配以美妙的音樂,讓學生美美地學習,美美地收獲。整個語文課堂變成了欣賞美、感悟美、收獲美的場所。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三峽》教學反思四

 《三峽》是壹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佳作。雖然編者認為它是壹篇地理著作,但我認為古人竟然能用這樣優美的文筆對祖國的河山如此謳歌,真讓我嘆為觀止。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這或許是中國古代文人***有的人文品格吧。謝靈運這樣,陶弘景也這樣,蘇軾也這樣,更不用說陶淵明、酈道元這些人了。酈道元在三峽中著重寫了三峽雄奇壯麗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連綿而高峻,挺拔而秀麗,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來的壹樣。妳看:“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妳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見倒影,寂靜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淒婉。在酈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載萬物的容器,讓那高峽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靈性,“清榮俊茂,良多趣味。

 在講課過程中,我將自己朗讀的感受與學生交流,談三峽的美,談我到過三峽後的感受,但當我讓學生談自己閱讀課文的感受的時候,學生只能感受到皮毛,只能說出寫了三峽的四季,寫了三峽的山山水水,卻不能深刻體味作者對三峽的贊美。

 我想,這或許是因為學生沒有到三峽的緣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峽看壹看,感受肯定就不壹樣了吧!

 當然,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比如課文裏有趙州橋,有盧溝橋,有故宮博物院,有蘇州園林,有錢塘江大潮,有西湖,學生不可能都去過,甚至我都沒有全去過。語文材料與現實是有差距的,我們學習課文並不代表我們壹定熟悉課文的材料。讀書與實踐是兩回事,但是,如果學生長大,能有機會見識那些勝景,他又對這些景物有深刻的認知,感受應該不同吧。

 文言文的學習,我們向來都是註重在識記,記住作者,記住文學嘗試,記住字詞翻譯,記住的中心,記住文句的分析,記住壹些“為什麽”和“答案”。其實,我認為,光靠記憶,文言文學習的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熱情會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嘗不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所以我嘗試著讓學生來給三峽進行描述,寫些導遊詞,做些繪畫,加入些詩詞,做點朗誦。但矛盾又出現了,學生根本就做不聊,他們寫不出導遊詞,也畫不了畫,更不能在畫上添加自作詩詞,當然朗誦可以進行,可只有別人的,什麽時候才能成自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