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孟浩然、韋應物等 人為代表創作的山水詩,用自然清新、明艷清麗的語言描物寫景,抒情表意,創作出形神兼備、情景交融、詩中有畫、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澄明性靈境界。如李白的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 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壹片日邊來。”孟浩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張誌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 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韋應物“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等等。
事 實上,意境的創造決不僅限於此,意境美是壹種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的“昨夜西風雕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 憔悴”,“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象地說明了詩人追求意境的構思過程。它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艱苦的探索,若加工不足則失之 淺露,加工太過則失之雕琢。最高境界是壹種不露痕跡的美,正如古代的繪畫壹樣,所傳達的是意境中的神韻之美。如王維的《竹裏館》:“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 嘯。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字字平淡無奇而境界自出,其中蘊含著壹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其妙處正在於其所顯示的是那樣壹個令人自然而然為之吸引的意境,它的美在神而不在 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這意境不僅給人以清幽絕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壹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的人又是如此悠然自樂,塵 慮皆空,真令人流連忘返。
中國古代詩歌意境美是中國古代詩人創作詩歌追求的終極目標和最高理想,是對世界美學的獨特貢獻,它從立意命題,內容形式上盡善盡美,追求個性與***性並重,微觀與宏觀統壹,主體與客體交融,是渾然天成,自然和諧的審美境界。
總 的說來,意境是詩人和藝術家直覺和理解、情感和思維、意識和無意識相互交融,***處於興奮狀態下所獲得的既能恰當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發 延展的知覺表象,它只須抓住那些能喚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便能以壹種洗練,含蓄的形式,給人以強烈的情感上的影響,使景物的特點和人的情懷自然地結合起 來,從而才能普遍引起人的喜悅或為之動容的情感,也就是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