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南風來了,吹著院子前的竹子。
當高音低時,葉片相互接觸。
風雪蕭瑟,不可辱。
風竹已歸,玉散。
故今日無山,秋雨為籬菊。
此君不知健不健,歸來掃南軒綠。
蘇軾非常喜愛竹子,所謂“寧食無肉,不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是家喻戶曉、不脛而走的名句。蘇軾愛竹,畫竹,賦予竹以神韻,是他個人精神氣節的寫照。元豐二年(1079)寫於懷的《竹》詩就是這種品質的形象表達。因為蘇軾不喜歡壹群“新勇”的執掌朝政的小人,在《湖州謝表》裏發了幾句牢騷,引來壹群小打小鬧,身陷“烏臺詩案”。在監獄裏,他看到窗外搖曳的竹枝,頗有感觸地寫下了這首詩。
這是壹首五言古詩。前兩句先寫風中竹的情態。句首直截了當,直截了當,鏗鏘有力。初秋,南風吹,這是由來;那麽總寫竹子在風中的形象,用壹個字“亂”來概括,竹子是無助的,任憑風的擺布,搖曳著,俯仰著,顫抖著,就像目前施的處境壹樣“魂驚湯驚,命火似雞”三四句寫音寫形。竹枝搖曳,發出或低或高的沙沙聲,如天籟飛舞之聲,中音適中;枝葉亂散,如千刀萬槍,兵器相碰。詠物之作,貴在神韻,“必作於空。”這裏寫竹子有兩個比喻,形神兼備。“其實是小說。”五六句話在百忙之中插入討論。風颯颯作響,冰冷而毫無生氣,天地間彌漫著壹種令人恐懼的氣氛。而竹子,寧願崩潰,寧願被摧殘,也不願接受任何侮辱。這是竹子特有的性格,比如柔韌、剛毅、浩然正氣。這兩句話的妙處在於,表面上是褒竹,實則是各抒己見,大討論,“談自己而不見其跡。”七八句寫風停竹。南風終於停了,竹子又恢復了原來正確的樣子。“依依”,容貌秀麗,如“青竹依依”。竹子依然纖細優雅,翡翠般的枝葉依然瀟灑地覆蓋在四周。真的是“回望蕭瑟處,風雨無阻。”竹子的淡定,關節的清晰,體現了蘇軾豁達的性格。
烏臺詩案對蘇軾的打擊還是很大的。詩的最後四句突然轉向菊花,看似與詩名不符,卻在表現蘇軾大失所望後“淡然處之”的心境。竹子的經歷引起了對故鄉的懷念,對“籬菊”被遺棄的恐懼,表達了隱逸的思想。這四句話類似於詠竹,不過無非是借物抒情,“古人不拘壹格”,“余音悠悠”
這是壹首抒情詩。作為壹種古老的風格,平淡而富有內涵。前人評價這首詩是“冷峻質樸,深邃如明,脫俗如昌黎,其筆飄逸如翁,翁卻無此高遠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