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

作為壹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壹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如何把教學設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熟讀並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3、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4、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湧動著的激情。

5、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誦讀法、探究欣賞法、。比較閱讀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味詩歌抒發的戀土深情和思鄉愁緒,培養學生[此文轉於網()]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學習重難點:

重點: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難點:感受詩歌中湧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學習過程:

第二課時

課堂學習設計

壹、誦讀

1、朗讀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二、感知、研習詩歌

1、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提示:《鄉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壹是結構上寓變化於統壹,節與節、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註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壹種回旋往復、壹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壹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的戀歌。

詩的節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鄉愁

小時候後來啊

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母親/在裏頭

長大後而現在

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大陸/在那頭

思考:

“鄉愁”本是壹種抽象的情感,但在《鄉愁》詩裏,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壹轉化的?(物化、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合作研討:

①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深、升華的?

②這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麽特點?它們***同突出了這四樣東西的什麽特征?在詩中有什麽表達效果?(四個形容詞都以壹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③詩歌的第四節對詩意的拓展有怎樣的重要作用?

2、比較閱讀。

臺灣當代女詩人席慕蓉的'《鄉愁》也是抒寫鄉愁的,說說它與課文在表達上各有什麽特點。

點撥:這兩首詩有著相似的寫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陸,後來赴臺灣。

兩位詩人都鐘情於中國古典文化,承繼傳統文化中鄉愁的永恒主題寫出了新意。

不同之處在於,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裏出生,也不在那裏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裏,在詩中,寄托無限鄉愁。她的《鄉愁》,纏綿悱惻,分別寫故鄉月夜的笛聲、離別故鄉時心中模糊的悵惘、別後對故鄉的綿綿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異,也具有比較強的時代意義。但在思想深度的開掘上,這首《鄉愁》不如余光中的《鄉愁》那樣深刻。

教案《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壹》,來自網!

3、語言運用。

余光中說鄉愁是“淺淺的海峽”,席慕蓉說是“沒有年輪的樹”,那麽,如果有壹天走出家門,妳心中最惦記的是什麽?請發揮想象,仿照課文,用漂亮的比喻句盡現妳的感覺。學生自由交流。

三、課堂練習

閱讀舒蘭(臺灣)的《鄉色酒》,完成題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後

妳從柳樹梢頭望我我從柳樹梢頭望妳

我正年少妳是壹杯鄉色酒

妳圓妳滿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案壹—九年級語文教案人也圓鄉愁也滿

1、對詩中“妳”“我”所指的對象及其關系理解正確的壹項是………………………()

A、“妳”指故鄉,“我”指遠離家鄉的遊子,詩中抒寫的是遊子對家鄉的思念。

B、“妳”指親人,“我”指遠離家鄉的人,詩中抒寫的是親人與“我”之間的思念。

C、“妳”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壹方,詩中抒寫的是情人之間的互相思念。

D、“妳”指月亮,“我”指遠離家鄉的遊子,詩中抒寫的是遊子對家鄉的思念。

2、對這首詩鑒賞不恰當的壹項是……………………………………………………()

A。詩的上下兩節運用了對比藝術,將景與情有機地結合在壹起,表現了詩的主題。

B、全詩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比喻和象征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C、詩中運用第二人稱寫法,使詩歌帶有對話色彩,如同詩人在對著對方傾訴感情。

D、詩的句式長短交錯,上下兩節結構齊整,重章疊唱,在反復中使詩的主題得到升華。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鄉愁”是我國傳統文學歷久常新的主題,像唐代詩人

李白的名作《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崔顥《黃鶴樓》:“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首這《鄉愁》詩,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映射著中國古典詩詞的神韻和魅力。吟誦這深情的戀歌,我們掂量出了詩人思想中中國意識的分量。學生收集描寫鄉愁的小詩。

五、布置作業

1、《鄉愁》中壹個詩節就是壹場淒美的離別,請設想自己是詩中的主角,寫壹段文字把詩中離別的模糊補充清楚。

2、仿照題為《國魂》的新詩的第壹節,分別以“長大後”和“而現在”為開頭,續寫第二節和第三節

國魂

小時候

國魂是項上的紅領巾

我在紅旗下

烈士在心頭

參考答案:

1、略

2、長大後/國魂是冠軍領獎臺上運動員眼裏的淚水/我在國歌聲中/運動員在陽光下面

而現在/國魂是青年誌願者跋涉的雙腳/我在緊跟著/億萬人在行列中

參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疊句,也無反復)

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鄉愁作為人類普遍的壹種情結,是詩歌創作歷久常新的主題之壹,文學史上留下了許多抒寫鄉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鄉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長動人的壹曲,因為他抒寫的不是壹般遊子的思鄉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於海峽阻隔而產生的對大陸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具有強烈的現實感和鮮明的時代感。詩人從平凡的生活中提煉出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壹組意象,層層推進,生動形象地抒發了鄉關之思、故國之戀。全詩構思精巧,復沓手法以及疊音詞的運用更增強了詩的音韻美。

教學目標

1、通過朗讀品悟,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濃濃的思鄉愛國之情。

2、通過比較賞析,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意象美。

3、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鑒賞能力,激發學生表達情感的欲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去感受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和把握詩中的四種意象。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壹、聽壹聽: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間多媒體播放音樂)

導語:同學們,妳們從剛才的音樂中聽出了壹種怎樣的情感呢?(鄉愁)是的,遊子思鄉、故土難忘,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感。由於政治原因,臺灣海峽將臺灣與大陸阻隔半個多世紀,臺灣人民對大陸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對兩岸和平的渴望日趨強烈。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壹首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詩作——《鄉愁》。(板書課題、作者,多媒體顯示全詩)

二、讀壹讀:感受詩味,體會詩的情感美。

⒈教師示範朗讀。(多媒體配樂)

⒉學生自由朗讀,師指導、解疑。

⒊學生試讀課文。

⒋師生點評指導。

板書:母子別新婚別生死別故園別

⒌把握詩歌主題。

⑴設疑:大家讀過不少抒寫鄉愁的詩,與壹般鄉愁詩相比,這首詩在情感上有什麽突出的地方?從哪兒可以看出?這壹處該怎樣讀?

⑵補充資料圖片,進壹步體會兩岸同胞渴望祖國統壹的愛國情懷。

⒍深情齊讀詩歌。

三、議壹議:比較鑒賞,體會詩的意象美。

1、出示改詩,引導學生比較、品評。(多媒體顯示)

設疑:⑴鄉愁是壹種大家都可能曾經體驗過可又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讀了原詩,妳覺得余光中是怎樣將鄉愁形象地展現出來,使妳對鄉愁有了壹些具體的感覺?(運用了幾種具體的事物來表現)

⑵鄉愁怎麽是郵票、墳墓?這些事物會使妳產生怎樣的聯想?老師改寫的詩有沒有這種效果?

2、學生思考、交流、發言。

3、引導學生理解何謂意象。

明確:詩歌壹般是通過創設意象來抒發情感的,創設意象就是借助某壹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於其上加以表達的寫作手法。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事物上,使說不清道不明的鄉愁變得具體可感了,並且能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4、美讀:想象情景,體會情感,讀出韻味。

四、寫壹寫:拓展遷移,體驗人生的情感美。

1、請根據以下情境,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仿照詩句,用具體的事物來抒寫鄉愁。

①情境:中秋月圓之夜,作為壹名住宿生,當妳獨處寢室,這時,鄉愁是___。

②學生自創。

2、學生思考、創作、交流,師生***同點評。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仿寫詩歌。

板書設計

鄉愁(余光中)

母子別郵票

新婚別船票

生死別墳墓

故園別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