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海涅·羅累萊》經典詩文賞析
不知道什麽緣故,
我是這樣的悲哀,
壹個古代的童話,
我總是不能忘懷。
天色晚,空氣清涼,
萊茵河靜靜地流,
落日的光輝
照耀著山頭。
那最美麗的少女
坐在上邊,神采煥發,
金黃的首飾閃爍,
她梳理金黃的頭發。
她用金黃的梳子梳,
還唱著壹支歌曲,
這歌曲的聲調,
有迷人的魅力。
小船上的船夫,
感到狂想的痛苦;
他不看水裏的暗礁,
卻只是仰望高處。
我知道,最後波浪
吞沒了船夫和小船;
羅累萊用她的歌唱
造下了這場災難。
(馮至 譯)
詩人忍不住要向人們訴說悲哀,而且是不知道什麽緣由的悲哀,其心情自然是異常的憂郁。壹八二五年五月,詩人還鄉探望父母,又去了表妹阿瑪莉的家鄉漢堡。舊地重來,昔日情人已經出嫁。詩人體驗著失戀的痛苦,悲哀中總不能忘懷壹個古代的童話。
這童話原是德國詩人克萊門斯·布侖塔諾(Clemens Brentano)創造的。 “羅累萊” (L ore Lei)意為妖巖,本是萊茵河畔危巖的名字。布侖塔諾在題為《羅累萊》的詩中敘述了這樣壹個故事:壹個少女因情人背棄,遂變女魔以美貌殺人。主教捕來欲加感化,女魔在去修道院的途中登上巨巖與塵世告別,遙見小船以為是情人所撐,於是跳巖投入河中。這傳說經德國作家多次采用,已有許多改變,傳說少女因情人拋棄,憤而投河,死後化為女妖,坐在這塊巖石上用歌聲引誘船夫觸礁沈船。海涅的《羅累萊》據說是從雷本伯爵(Graf Loeben)的壹首《羅累萊巖》的詩中汲取到靈感的。
詩人失戀而悲哀,但仍對昔日的愛人壹往深情,也為這無望的苦戀更覺悲憾, “羅累萊”的傳說恰能最好地歌唱這種感情。如果說在《羅累萊》中,這種感情還表現得較為克制和含蓄,那麽,在同壹組詩《還鄉曲》之十中,隨著時間推移,苦戀更深。詩人呼喚女妖,請她歌舞壹曲, “把我唱死,把我抱死,用親吻吮去我的生命!”
在許多同類題材的作品中,海涅的這首詩最為有名,後經謝爾夏等作曲家配曲,成為壹首德國民歌,壹首世界民歌。無疑,這首詩的藝術成就是很高的。全詩除第壹節外,其余幾節都是在敘述著那個古老的童話。值得稱道的是,詩人裁去神話中所有的情節過程,使詩能聚集於壹點上,表現出奇異動人的哀的美,美的哀。
美麗的少女坐在巖上梳頭歌唱,用歌聲造下壹場災難。只此壹個畫面,簡潔有力。而明麗和嫻雅的筆調造境寫得更為動人心魄。落日輝映的萊茵河畔,神采煥發的少女坐在山頭。這時刻本身就是壹種暗示。清涼的空氣,靜靜流淌的萊茵河,少女且梳妝且歌唱,無限幽美和嫻雅,與明麗甚至是濃烈的色彩形成對比。在色彩的運用上,可見出詩人匠心。少女金黃的首飾,金黃的頭發,還有那金黃的梳子。這渲染著童話的氣氛,在落日的光輝中,人與境渾然壹體。敘述的安排是先揚後抑,最後回到現實中,不免低吟悲嘆,愛破滅了。詩人既是嘆船夫,更是嘆自己。悲調和亮色的對比,開頭和結尾的呼應, 其情哀婉動人。
這首詩在取材和藝術表現上接近民歌,但比民歌更為精美。原詩中語言流暢、節奏整齊,音調和諧,使它能被配曲和廣為傳唱, 當然,詩的情調、意境及詞藻還帶有浪漫派詩歌的某些痕跡。
(普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