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清明》古詩翻譯與註釋

《清明》古詩翻譯與註釋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壹。壹般是在 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下面我為大家帶來杜牧的關於清明節的古詩——《清明》,希望大家喜歡!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翻譯: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壹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裏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沈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壹指――哦,在那開滿杏花的村莊,壹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註釋:

1、清明:節氣名,在陽歷每年4月4日或5日。此詩《樊川詩集》及《別集》、《全唐詩》均未收。最早見於謝枋得編《千家詩

》,明代的謝榛認為是杜牧所作。

2、行人:這裏指行旅在外的人。

3、欲:幾乎要,簡直要。

4、斷魂:比喻感傷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壹樣。

5、借問:請問。

6、酒家:酒店。

7、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後人遂以它來命名以產酒著名的地方。

作品賞析:

這壹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淒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壹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壹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麽什麽是“斷魂”呢?在詩歌裏,“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復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又平添了壹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壹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淒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裏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壹種絕藝,壹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湧上心頭的壹個想法:往哪裏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壹個小酒店,壹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裏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壹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壹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壹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然而這裏不可拘守此義。這壹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壹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裏大觀園中有壹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裏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註腳。“杏花村”不壹定是真村名,也不壹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裏是有壹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壹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象,為讀者開拓了壹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的“有余不盡”。

這首小詩,壹個難字也沒有,壹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壹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淒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壹“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壹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清明古詩匯總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譯文

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壹切對於我來說都顯得很淡漠,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清明節的壹大早,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壹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譯文

我在長滿芳草花卉的原野盡情地遊玩,目睹春色已到遠山,四周壹片碧綠。乘著興致追逐隨風飄飛的紅色花瓣,穿過柳絲飄搖的小巷;感到困倦時,對著溪邊流水,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休息。休要推辭這杯酒,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壹片片飛散了。況且今日是清明佳節,又遇著晴朗的好天氣,極宜遊樂,但不可樂而忘返。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譯文

全身衣服都沾滿了血淚和塵埃,盡管現在戰亂結束了,但是回到故鄉也還會感到悲哀。在風雨中,梨花落盡了,寒食節也過去了,清明掃墓的時候,有幾戶人家的墳墓還會有後人來祭拜呢。(因為他們的後人在戰亂中死去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譯文

自古清明是親近自然遊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節已至,看著窗外的春色滿園,不禁頓生感慨。然而憑欄而望卻不知哪出風景最佳。有朋友告訴我晴空萬裏下碧綠的原野盡頭,便是壹處絕妙的遊玩勝地。穿過蓊蓊郁郁的楊柳叢,緊收馬韁,馬兒壹聲嘶鳴,擡頭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壹笑,連帶啼叫的黃鶯、漂亮的花朵,燦爛明媚的春光似要將人迷醉。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譯文

在路途的馬上渡過晚春的寒食節,可惜在江邊的碼頭上望,卻看不見來自洛陽灞橋的離人,雖然被貶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還是惦念著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鄉家園,令人傷心斷腸的地方,經歷了日日夜夜之後,新的柳條又長出來了!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裏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裏。

《閭門即事》(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譯文

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後本應"處處有新煙",現在卻因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壹片淒涼。

《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譯文

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遊人如織。到了傍晚,踏青遊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把佳節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寒食上冢》(宋)楊萬裏

逕直夫何途中寒食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譯文

小路可真是細長!高橋不用倚扶嗎?遠處山上的楓葉朦朧色淡,麥田邊的小屋顯得很孤獨。野草壹夜間又隨風生長出來,剛過壹年的小路就消失了。清明後梨花會生長,到這個季節我很思念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