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九月二十五日~ 1936 10十月19],中國作家、思想家、革命家。育才原名周樹人,出生於浙江紹興。出生在壹個破敗的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到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赴日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改變民族精神。1905-1907參加革命派活動,發表《摩羅詩論》、《文化偏見論》等論文。在此期間,我奉母親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國結婚。1909年與哥哥周作人合譯《外國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和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委員,在北京大學和女子師範大學任教。1918年5月,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第壹次以魯迅的筆名出版,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從1918到1926,先後創作出版小說、流浪、隨筆、墳墓、隨筆、詩歌、野草、隨筆、熱風、華蓋、華蓋的延續。其中,發表於192112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朽的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南下廈門大學任中文系系主任。1927 1月,赴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任中山大學教務主任。1927 10到了上海,開始和他的學生許廣平壹起生活。1929,兒子周海嬰出生了。1930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同盟、中國左翼作家同盟、中國民權保護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到1936,創作了《歷史小說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雜文,被收錄在《姬友》、《三弦》、《二心》、《南強北動員》、《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等。魯迅的壹生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全國新報副刊[B]、芒源、語絲、奔跑、萌芽、翻譯等文學期刊主編;對青年作者的熱情關懷和積極培養;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引進國內外名畫和木刻;收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獻,編著《中國小說史略》、《中國文學史大綱》,整理《姬》,編著《會稽縣舊書雜記》、勾古小說、唐宋傳奇、舊小說筆記等等。1936 10 6月19在上海死於肺結核。數萬上海市民自發舉行公祭和葬禮,安葬在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安葬在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詞。《魯迅全集》(20卷)1938出版。新中國成立後,魯迅作品的譯著已編成《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著》(十卷)、《魯迅日記》(兩卷)、《魯迅家書》,魯迅主編的各種古籍也已再版。1981年,《魯迅全集》(16卷)出版。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相繼建立了魯迅博物館和紀念館。魯迅的幾十篇小說、散文、詩歌、雜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教材。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被改編成電影。傅雷(1908-1966),中國著名文學翻譯家、評論家。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他壹直致力於法國文學的翻譯和介紹,壹生翻譯了30多部作品,主要包括羅曼·羅蘭的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貝多芬、托爾斯泰、米開朗基羅的傳記(連同《壹個名人的傳記》),巴爾紮克的代表作《高老頭》、《歐熱妮·葛朗臺》、《易貝》和《邦》。
他壹生翻譯了豐富的作品,其特點是表情生動,文筆流暢,用詞豐富,色彩多變。傅雷先生寬宏大量,態度堅決。他在“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受到迫害。1966年9月3日淩晨,他和妻子朱美福雙雙在憤怒中死去,悲劇性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傅雷來信》是壹本非常特別的書。是傅雷思想的折射,甚至是傅雷壹生最重要的作品,因為《傅雷家書》是他和兒子之間的壹封信,體現了他作為父親對兒子的苦心經營。《傅雷來信》充分體現了傅雷的思想。它寫在紙上。都是家常話。他是自由的,怎麽寫自己心裏想的就怎麽寫,不用擔心“審查”或者“批判”。正因為如此,傅雷的信像山間潺潺的小溪,像藍天裏的白雲,像海上自由飛翔的海鷗,像無瑕的白玉,像透明的水晶。感情是那麽純粹,那麽簡單。沒有虛偽,也不需要裝腔作勢。《傅雷家書》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傅雷家庭的範疇。書中處處體現著濃濃的父愛。也許每個父親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同時也不忘給孩子音樂、藝術、哲學、歷史、文學甚至健康的全方位教育。即使在這麽大的中國,能有多少人達到這個水平也是未知數,因為這確實需要充分的條件。父親要學中西,兒子要博學,父子之間。
《傅雷家書》的出版是壹件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訴我們:壹個純潔、誠實、真誠、高尚的靈魂,雖然有時會遭受意想不到的磨難、侮辱和迫害,陷入似乎被很多人鄙視的絕境。最終,真正的光芒不可能永遠隱藏,但還是需要得到大家的認可,才能讓它的火焰照耀整個世界,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愛。徐誌摩簡介
(1896 ~ 1931年)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江海寧縣石霞鎮人。印章的名稱,字之墨,小字和沈。用過的筆名:雲中鶴南湖。
徐誌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畢業於杭州壹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北京大學。1918去美國讀銀行。1921年赴英國留學,成為倫敦劍橋大學特長生,學習政治經濟學。在劍橋的兩年深受西方教育和歐美浪漫唯美詩人的影響。
1921開始寫新詩。
1922年回國後,在報刊上發表了大量詩歌。
1923年,參與建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壹起創辦《現代詩評》,並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翻譯的。
從65438年到0925年,他去了歐洲,遊歷了蘇聯、德國、意大利、法國等國家。
65438年至0926年任《晨報·詩刊》副刊主編,與聞壹多、朱湘等人壹起發起新詩格律運動,影響了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先後在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任教授。
1927參與創辦新月書店。次年,他在《新月》出版後擔任主編。並出國旅行到英國、美國、日本、印度等國家。
65438-0930任中國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當選英國詩歌學會會員。同年冬天,他到北京大學和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方創辦《詩刊季刊》,並當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6月165438+10月19,從南京飛到北平。因為大霧,撞上了濟南附近的壹座山,飛機毀了,人也死了。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本名張穎,出生於上海租界西部麥根路313號壹座建於清末的仿洋房裏。張愛玲家世顯赫,祖父張佩倫是晚清名臣,祖母李舉夫婦是朝廷重臣李鴻章的長女。張愛玲壹生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和文學作品,她的信件也作為作品的壹部分進行研究。1944期間,張愛玲認識了作家胡蘭成,並與她互動。1973年9月8日,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死在加州韋斯特伍德羅切斯特大道的公寓裏,享年75歲,原因是動脈硬化和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