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1960之前拍了哪些電影?

1960之前拍了哪些電影?

小玩意兒

時間:1933導演:孫宇

本片拍攝於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前四年。是聯華電影公司後期的壹系列代表作之壹,也是孫瑜的代表作之壹。阮和主演了這部無聲電影。影片中的幾個女性角色尤為突出。其中珍珠臨終前安慰葉姐,尤其是葉姐在片尾當街大喊成為影片經典段落。和當時很多嚴肅的代表作壹樣,這部電影也不死板,呈現出很高的藝術感和輕盈的氣息。

女神

時間:1934導演:吳永剛。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創造的輝煌壹頁中,今天回想起來,我們可以找到許多不朽的證明。如果說《小城之春》標誌著40年代中國電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那麽在中國電影的默片時代也能找到這樣的作品,那就是吳永剛的《女神》。中國的默片說到女神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導演吳永剛從人性的高度講述了壹個妓女的故事,卻不落俗套。仙女從其他類似題材中脫穎而出。它第壹次深刻地表達了人的雙重身份、雙重性格和復雜的內心感受,這在以往的中國電影中是很難見到的。

街頭天使。

時間:1937導演:袁。

從65438年到0937年,中國出了壹部經典,《街頭天使》,中國電影的發展在這個時期達到了壹個高峰。然而,正是在這壹年,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斷了中國電影的正常創作。但正是因為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威脅,這壹時期的中國電影才具有高度的意識形態性。比如《街頭天使》,雖然全片洋溢著浪漫的氣息,但其基調是對社會問題的嚴肅控訴,而周璇唱了壹段四季歌,袁根據歌詞切入抗敵入侵的形象,最後唱出“長城是有血有肉的,儂願做當年的小”來激勵國人。《街頭天使》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電影的壓軸戲。

午夜之歌

時間:1937導演:偉邦馬旭。

作為1937中國出品的幾部代表作之壹,午夜歌聲的片名遠不如趙丹主演的《街頭天使》,當然是因為這部電影的意識和故事都不是主流。導演偉邦·馬旭的作品風格以陰郁怪異著稱,而這部電影正是他將這壹特點發揚光大的作品。《午夜歌聲》講述了革命家宋丹平被毀容,不得不躲進壹家劇院的故事。他經常在月圓之夜唱歌來安慰他的舊情人小霞。在這樣壹個故事裏,導演偉邦·馬旭拍出了極其恐怖的氛圍,所以這部電影在海外還是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高於《小城之春》。

壹條春江向東流

時間:1947導演:蔡楚生鄭。

《壹江春水向東流》是中國電影史上第壹部具有民族史詩氣質的電影,也是壹部充滿爭議的電影。在手法上,有人指其庸俗平庸,也有人贊其博大精深。在意識上,有人說它代表了當時人民的心聲,也有人說它的意識形態太強,有損電影的藝術性。然而,無論如何,不可否認的是,《壹江春水向東流》對中國電影和中國人民的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但其傑出的藝術性仍將使其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傑作之壹。影片揭示了民族處於危機之中,整個社會處於無數動蕩之中,強烈表達了人民對正義的呼聲。該片將中國古典小說、詩歌、戲曲、繪畫等藝術表現手法融入電影藝術形式,創造了壹種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風格。《壹江春水向東流》6月1947、6月10上映,歷時三個多月,吸引了70多萬人觀看。

妻子萬歲

時間:1947導演:桑弧

這是壹部1947出品,張愛玲編劇,桑弧導演的都市喜劇力作。陳思貞和唐誌遠結婚後,每天都努力做壹個賢惠的妻子。為了老公的事業,她不得不在娘家和婆家兩邊都躺著。結果她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這是典型的市民生活世界,沒有什麽傳奇。但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日常市民生活中所傳達的那種“飄然悲歡”的感覺,卻令人難以忘懷,令人感到蒼茫或頓悟。桑虎的電影風格委婉細膩,體貼周到。更可愛的是溫馨活潑的幽默與諷喻,喜而不膩,悲而不傷,與張愛玲的劇作相得益彰。除了石慧的造型和表演,蔣天流、張發、上官雲珠、韓非的表演都是生動細膩的。

小鎮的春天

時間:1948導演:費木。

雖然《小城之春》已經是半個多世紀前的電影了,但它還是有壹些我們難得的特質。這部電影的結構出乎意料的簡單。壹個被戰爭摧毀的小鎮,壹個家也被戰爭摧毀的家庭,壹對夫婦和壹個來自城外的男人,故事以平靜開始,以平靜結束。好像沒發生什麽嚴重的事,好像發生了很多事...從外表看,這只是壹個典型的三角戀的例子。不同的是,這部電影更側重於這個棋局中每個人的內心。

成千上萬盞燈

時間:1948導演:沈富

對戰後社會黑暗的無情揭露和諷刺是40年代末許多優秀電影的主題。在以此為題材的電影中,沈復導演的《千屋之燈》和鄭導演的《烏鴉與麻雀》是最優秀的作品。《燈》看似平和,實則深刻。它描寫了戰後國民黨統治區小資產階級的生活。主人公胡知青是壹名公司職員,善良誠實,為公司努力工作,妻子持家有方。後來,由於農村破產,誌清的母親和她的兄弟們來到上海與他團聚。由於人口驟增,物價飛漲,生活困難,家裏摩擦。後來,胡知青被開除了。家庭陷入絕境,各種矛盾和風波接踵而至...這部電影描述了壹個家庭的變遷,卻成為了當時社會的縮影。影片中有痛苦的分歧,更多的是親情和理解。影片主人公最後說,我們要活下去,“讓我們靠得更近壹點”,寓意團結壹致,為生存而奮鬥,讓影片閃耀著思想的光輝。

中年的悲喜

時間:1949導演:桑弧

這是壹部“內容和技巧近乎完美的中國電影”,是導演桑虎的巔峰之作。陳紹常,壹位中年小學校長,在妻子去世後沒有結婚。他的子女雖然從小孝順,只是想把父親當寵物養著,卻缺乏對他們感情和內心的真正考慮。父親再婚真的引起了軒然大波。好在陳紹常意誌堅定,壹意孤行,終於開出了愛情與生活的第二朵梅花。中國電影的主流表現出對集體和階級的關註多於對個人的關註。在對個人的關懷上,對婦女、兒童、老人等弱勢人群的關懷遠遠大於對中年人的關懷;再者,在中年故事中,對他們物質生活的關註遠遠大於對他們情感和精神的關註。中年的悲與喜,顯然是壹種另類。這部電影融合了悲傷、諷刺和幽默,風格獨特。它的編舞技巧精良,宛如壹首哀樂的抒情詩。有影評人說這部電影可以用國際標準來衡量,確實如此。

我的壹生

時間:1950導演:石慧·石慧是我們回顧中國電影時不應該忘記的名字之壹。他是中國電影史上的傑出人才,在表演和導演上都達到了壹流的水平。他塑造的人物從戲劇到電影涵蓋了三教九流,曾有“戲劇皇帝”之稱,而他電影的最高成就屬於190。影片改編自老舍的同名小說,作者是石慧的哥哥楊柳青,講述了壹個警察在老北京近50年的經歷。《我的生活》不僅是壹部優秀的新現實主義作品,也是當時最受歡迎的電影之壹。堪稱中國電影史上具有現實主義藝術光輝和罕見的人文深度的不朽之作,是舉世公認的經典。

神仙眷侶

時間:1955導演:石慧

黃梅戲《神仙眷侶》的巨大成功,引發了黃梅戲電影在香港幾十年的經久不衰!

該片獲得文化部優秀舞臺藝術電影二等獎1957。

《仙女下凡》是壹部美麗的童話,寄托了下層勞動人民對自由純潔愛情的向往。這部電影由黃梅戲演員嚴鳳英和王少舫主演,他們在中國傳統戲劇領域非常有名。嚴鳳英對七仙女形象的詮釋,既是天上的仙女,也是人間的村姑;熱情大膽,勤勞智慧;尤其是嚴鳳英,他表現出了七仙女對董永真摯的愛情,感人至深。影片上映後,也受到了海內外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根據1958年底的統計,僅中國大陸的觀眾就多達140萬人次,創造了當時的最高票房紀錄。神仙眷侶在中國香港南洋上映的時候,同樣盛況空前。

曼波女孩

時間:1957導演:文藝(香港)

格倫是20世紀50年代香港著名女演員,音樂劇《1957的曼波女郎》是其代表作之壹。當時她帶領壹群年輕人跳“恰恰”,搖滾樂和爵士樂也來湊熱鬧。場面壯觀,反映出當時香港人受西方潮流影響,觀念和著裝風格已經比較開放。

《曼波女郎》是壹部為葛蘭量身打造的電影,也是香港國語音樂劇電影史上大膽創新的經典之作。“壹種新的音樂女性出現在銀幕上;曼波女郎,完全城市化,屬於香港。這是第壹部把舞蹈作為角色和戲劇元素的電影。它以生動的視覺和敘事描述了壹種俏皮、天真、年輕和有節奏的生活態度。

林則徐

時間:1959導演:鄭岑凡。

由鄭、岑凡執導,趙丹主演的《林則徐》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的壹部力作。是壹部以悲壯的歷史故事為題材,充滿文人氣質的史詩電影。

林則徐是趙丹塑造的最成功的銀幕形象之壹。他的表演借鑒了中國的寫意技法。從人物整體把握和場景設置入手,層次分明,張弛有度,在銀幕上呈現出光輝的民族英雄形象。此外,電影的藝術和音樂也在民族風格方面進行了探索,使電影具有含蓄、和諧、恰當的意境和清新、脫俗、持久的抒情色彩。

這部電影可以算是新中國歷史電影的代表作。

青春之歌

時間:1959導演:謝芳,崔偉《青春之歌》的女主角,在電影上映後對自己的名氣壹無所知,但當她來到日本時,卻驚訝地發現自己的照片被復制到了壹層樓高,狂熱的日本粉絲用生硬的中文壹遍又壹遍地喊著“林道靜”。這部電影是繼崔燮導演的《私人張嘎》之後的又壹力作。相較於大兵張嘎的生動趣味,《青春之歌》在風格上相當內斂紮實,展現出了極高的表演、導演、編劇和攝影水平,令人感動,影片的反響和經典地位實至名歸。

我們的年輕人

時間:1959導演:蘇瑞

《我們村裏的年輕人》讓當時的城市年輕人心生向往,是反映新中國農村生活的電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表現了壹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勞動和愛心譜寫著新生活的贊歌。影片的顯著特點是大膽采用了被拋棄的多角度戀愛模式——高占武、曹茂林、同時愛上孔。但創作者在處理這種傳統的敘事模式時,並不墨守成規,而是表達和贊美利他的愛情觀。創作者還以樂觀輕松的審美態度,審視和處理了那個特定時代(“大躍進”)人與人之間的思想沖突和年輕人之間的愛情糾葛,使得影片在整體上具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我們村的年輕人”成為當時所有年輕人的向往。主演李雅琳和金帝也躍入了新中國二十二位電影明星的行列。

江山美人

時間:1959導演:李翰祥(香港)

這部電影是邵氏的,也是香港電影界第壹部巨資拍攝的華語電影。當年的制作成本令人咋舌,可見邵氏兄弟做生意的膽識和魄力。該片獲得第六屆亞洲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李翰祥黃梅派電影逐漸成為邵氏出品的主要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