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6——1101),梅州眉山(今四川)人,名子瞻。
蘇軾是北宋時期的壹位偉大作家。他是壹位傑出的作家,在文學藝術方面多才多藝。
他出生於壹個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親蘇洵是壹位著名的散文家。他善於策劃和寫作,風格獨斷,對蘇軾影響明顯。蘇軾在散文、詩歌、繪畫等方面的傑出成就,壹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奮,另壹方面是蘇洵對他的深刻影響。
蘇軾因其散文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壹,後並稱為“漢、劉、歐蘇四大家”。他的詩被認為是“宋詩的典範”;他的詞被稱為“為詞立法”,是公認的狂放派的代表和先驅;在繪畫上,他與米芾、李龍眠並稱為宋代四大家。他擅長畫墨竹,但他的書法也有獨特的造詣。
蘇軾壹生坎坷。他20歲就中了秀才,之後的人生道路曲折兇險。蘇軾確實是壹個歷盡艱辛,完成自我的詩人。
蘇軾生存的時間,恰逢王安石變法維新黨與司馬光舊黨之爭。因為對正義的堅持,蘇軾被夾在兩種勢力之間,屢遭貶謫,備受煎熬。足跡進入了20個地方:四川-開封-鳳翔-北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常州-鄧州-北京-杭州-潁州-宣州-惠州-儋州等等。
蘇軾雖然走過了極其曲折兇險的人生道路,但從未消沈絕望,而是歷盡艱辛完成了自我,達到了真正的超脫。任何挫折或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打敗他。
在大致的情況下,蘇軾就是蘇軾。他擺脫了精神上的壓抑和消沈,終於在事業上有所成就。所到之處,他積極為百姓辦實事,處處留下“政治聲音”。在鳳翔,他被稱為“蘇顯能”;疏浚杭州西湖,修建蘇堤;他在海南建了醫院和學校。在文明的創造中,他最好的詩都是貶低寫作;在生活中,我所到之處,都能與群眾保持密切聯系,贏得當地人的喜愛。蘇軾在民間影響較大,如東坡巾、東坡帽、東坡扇、東坡酒等。,哪些是壹時流行或者流傳至今的。說明蘇軾在民間流傳很廣,影響很大。
蘇軾留下的遺產也很多。除了四川眉山的“蘇三廟”,全國各地還有數百處有關蘇軾的遺跡。蘇三寺有朱德的題詞:
壹個家庭,三個父子,都是大作家。
詩賦傳世,峨眉* * *比例高。
二,蘇軾曠達人格形成的原因
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文人都希望有所作為,建立事業。正所謂“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窮則獨善其身,不受天下之害。”當這個理想無法實現或遇到挫折時,他會有以下表現:壹是殉難。就是用生命去犧牲自己的理想,比如屈原投水汨羅江。第二,抱怨。不僅在詩中表達了貧窮和悲哀,也表達了人才的委屈。
陶淵明的詩中充滿了對貧窮、疾病和悲傷的感嘆,以及對其低迷事業的抱怨。李白的豪放不能不頹廢;杜甫關心國計民生,但誌氣無法施展,多有失意悲歌。就像“上山”中的“但是沒有親戚朋友的消息,我又老又病,獨自壹人和我的船在壹起”;陳子昂“讀天地之昏,我獨落淚下”;李白的“既然這個世界不能滿足我們的渴望,我明天將松開我的頭發,乘上壹艘漁船”等等。
但蘇軾到了,完全做到了豪放、自然、飄逸、豁達的詞風,對人生的富貴貧賤充滿了體悟,表現出壹種“固而樂之,敗而有所為”的胸襟。這應該是人生境界的新拓展,顯示了人類智慧的壹大進步。
蘇軾是如何達到這種境界的?我覺得這和蘇軾少年以來的兩種性格有關。
蘇軾在少年時就能把儒道兩家最優秀的品格和修養融入到自己的修養中,是非常值得我們關註的。壹方面,他從小就有著堅定的儒家報國之誌,即“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宋朝歷史上有這樣的記載。蘇軾傳:蘇軾年輕時,他的母親程教他的漢書《範讒傳》。範蠡是東漢時期黨爭中被迫害的忠臣。當他被任命為清朝的特使時,他有澄清世界的野心。他在被迫害的時候,沒有茍且偷生,寧願獻出自己的生命,就像譚嗣同說的“我自橫刀笑蒼天,去昆侖山留連。”離開母親的時候,我說:“我沒能報答父母的孝心。”範牧說:“壹個人既想取得功名和榮譽,又想長命百歲,榮華富貴。他能兩者兼得嗎?”媽媽希望妳實現妳的夢想。"小蘇氏讀到這裏,發誓長大後也要做讒言者。蘇沐說:“妳可以做模範詆毀,我就不能做模範母親嗎?"
蘇軾的壹生,不是阿拉伯新黨,也不是附舊炎黨。無論受到什麽樣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他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不盲從任何派系,不願隨波逐流。所以他遭受了那麽多詆毀,但他的願望、理想、品行始終如壹。在關鍵時刻,我不能不說實話。用他的話說,就是“像壹只蒼蠅在我嘴裏,不要吐出來”。
蘇軾的少年時代也深受莊子思想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歡莊子。《莊子逍遙遊》中有這樣壹個比喻:“古人所射之山,有人居住,膚如冰雪,婀娜如處女。如果妳沈浸在天空中,妳就不會被淹死。有旱則見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這個比喻形容高度的成就。據說過去拍的山上有個道家真人。他的皮膚像冰雪壹樣白,體態像處女壹樣美。洪水不會被淹沒,幹旱會融化石頭,燒焦土山,但他不會受到傷害。——這其實表達了道家精神自保的壹種倫理。此外,《莊子》。《養生大師》還講述了壹位解牛專家的故事:“今天的刀用了近19年,解決了上千頭牛,刀刃如新。”這是關於修養的。《莊子逍遙遊》中也有壹段故事:“明北朝有壹魚,名曰鯤,大得不知有幾裏;成鳥,其名彭,彭之背,不知千裏;憤怒地飛走,它的翅膀像雲壹樣掛在天空。是鳥,航運會遷徙到南明。南明洞,天池也。”這個高遠、豪放、深遠、曠達的修身養性、想象力的故事在《莊子》中也講得很多。蘇軾小時候讀過《莊子》。他說:“我曾經看到壹些東西,但我不能說出來。現在看到壹本書,深得我心。”(松石。蘇軾傳)他的意思是他過去心裏有壹些想法,但他自己不能說出來。現在在讀莊子,他只是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很奇妙。說明紫蘇小時候就像佛家說的那麽有智慧,跟道家說了精華有早期啟蒙。蘇軾小時候能夠把儒道兩家最優秀的性格和修養融入到自己的修養中,這是蘇軾成功的重要因素。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將對蘇軾的兩種人生態度有更深刻的理解:
蘇軾對人生有兩種態度:他對自己的苦難和挫折采取超然曠達的態度,正如他自己所說:“進退失據,丟了性命也沒有好處。”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和熱愛始終是執著的,沒有改變。所以只要他回到朝廷,該說的正直的話,他還是會說的。歷經千辛萬苦,他還是那麽忠誠直爽。而被貶的官員不在的時候,就想盡辦法為老百姓辦實事。被鳳翔人稱為“蘇顯能”,他救過密的旱災,救過徐州的水災,修過杭州的西湖,修過醫院,在徽州修過橋,在儋州修過醫院和學校。他盡力為人民做實事,走到哪裏都有極好的政治聲音。苦難造就了蘇軾的偉大人格。
三。蘇軾的詩
說起蘇軾的詩而不提,就像去了杭州而沒看到西湖壹樣。
(壹)。蘇軾的詩
在蘇軾的文學創作中,詩的數量是最多的。在現存的詩歌中,數量最多、藝術價值最高的是抒發個人情感、歌頌自然風光的詩歌。
蘇軾歌頌自然景物的詩詞,往往能把平凡的景物寫得精致動人,充滿情趣或道理。如《惠崇江邊夜景》、《湖上飲楚青雨》等,湖光山色,婀娜多姿的雨態,江南初春的畫卷,都是精彩的,有說不盡的情懷。另壹方面,西林壁的標題通過看山提出了壹個具有深刻哲學意義的問題。它警示人們,由於觀點和立場的不同,難題的出發點也不壹樣,對客觀事物的理解難免片面。要對事物有正確全面的認識,就必須超越自己狹隘的範圍,擺脫個人偏見。也啟發人們在認識復雜事物的過程中思考整體與局部、宏觀與微觀、分析與綜合的關系,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警惕“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事實。蘇軾詩中這種引人入勝的景色,在這裏與發人深省的詩詞融為壹體,發人深省,這就是宋詩中所謂的“理趣”。
反映社會現實,關心人民疾苦,是蘇軾詩歌的另壹主要內容。蘇軾是壹位有誌於濟世的詩人。他出生在寒冷的平原,做官後被貶為下層民眾,為他寫這類詩提供了基礎。《吳中天賦談》等詩歌都反映了這種精神。
蘇軾也經常借用歷史題材來揭露現實政治的弊端。《荔枝譚》就是這類詩中的名篇。表現了詩人敢於鬥爭的精神。
蘇軾詩歌的特點是散文和議論風格。他能把各種題材染得恰到好處,而且都很協調。
蘇軾的散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並稱“漢如潮,柳如泉。歐如涵,蘇如海”。
蘇軾的雜文有背誦、謀略、解說、雜評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評、政論。其中壹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教戰守戰術》,是壹篇居安思危的文章。針對北宋勾安的現狀,作者提出了戰守戰術的策略,非常中肯地指出了當前的弊端。
蘇軾的記敘文有碑誌列傳、山水遊記、亭臺樓閣故事等。雖然數量不多,但它在蘇文具有最高的藝術價值和最大的獨創性。碑誌傳的代表作有《房山子傳》和《劉舒亭傳》。《石鐘山》是壹篇帶有科學考察性質的山水遊記。它是以書面形式組織的,旨在探討石鐘山名字的原因,旨在說明“不用看就可以判斷某物是否存在?”
小品在蘇軾散文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數量多,藝術成就高,它包括散文、序跋、書信、雜文等。這些文章大多是手寫的,顯示了作者的胸懷和個性,充滿了魅力和趣味。如“日余”。
蘇軾的賦是紅墻賦前後最著名的。《前赤壁上賦》寫的是月之秋夜,與友人泛舟赤壁,借著月色中的風景,探討人生與宇宙的哲理。雖然帶有壹定的負面情緒,但主要表達的是超然的生活態度和樂觀向上的情懷。《赤壁賦》的作者登上東部的山景,在清風明月、神仙漫遊中,表現出壹種超然物外的飄逸。兩首詩語言駢散,聲韻鏗鏘和諧,主客體間問答自然,是宋代散文佳作。
(二)。蘇軾詞
蘇軾在中國詞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他的詞在題材、風格、意境、語言節奏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他將北宋詩歌革新運動的成果擴展到詞學領域,開創了詞學創作的新階段。
蘇軾對詞的貢獻在於提高了對詞的認識和評價。他打破了詩歌與他人的人為界限,使詩歌成為真正獨立的抒情詩。
在題材上,蘇軾將詩人的視野從傳統的“花間”、“尊前”引向了人類社會,甚至獲得了“無心入,無話可說”的評價。在蘇詞眾多的題材中,抒情詞、詠物詞和田園詞成就最高。
就抒情詩而言,除了傳統的浪漫柔情之外,蘇軾大膽發展,逐漸將抒情詩的風格變為文人抒發心聲、抒發情懷的工具。他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愛國、鄉愁甚至廣泛的人倫。如《遊園春色》(孤亭燈)表達了“君子,堯舜”和“利用房屋,利用時間”的政治抱負。《江城子》(老人談少年狂)寫的是密州狩獵的盛況,表達的是愛國情懷。其中還有詩人四奶奶的愛妻王符的另壹首悼念作品。也就是“十年生死兩茫茫……”,用夢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委屈,是真誠的,也是心碎的。
詠物詩多達30首,藝術上講究,既強調形似的描寫,又強調神似的描寫,既能寫物,又能寫寄托。如“水龍隱”(似花非花)。
蘇軾的山水田園詩是對宋詞題材的突破。他在徐州創作了五首詩《浣溪沙》,描寫農村風光、農民形象、勞動生活、農村風俗,宛如壹首清新優美的牧歌。
在詞風方面,蘇軾創造了大膽的意境。最具代表性的是《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詩人在這裏描繪壯麗的山河風光,駕馭無限的時空,歌頌古代英雄的豐功偉績,感嘆自己的才華,感慨英雄的沈郁。
蘇軾也創作了曠達詞。所謂曠達,是指心胸開闊,無拘無束,不落俗套,樂觀開朗的創造性人格。曠達是蘇軾的人格特征,蘇詞中曠達詞較多,故曠達詞堪稱蘇詞的主要風格。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個詞說的都是月亮,卻處處和人事有關。詩人仿佛與月亮對話,探索生命的意義,最終從大自然中獲得慰藉,擺脫生活的苦惱,實現心胸的開闊。還有頂風撥(不要聽林中打葉聲)之類的話。
蘇軾的傳統婉約詞也是制作精良。如“水龍隱”(似花非花)、“蝶戀花”(花謝紅杏小)等。
蘇軾在語言和氣質上也有創新。蘇詞語言清新質樸,凝練流暢,不像柳詞的粗鄙,也不像花間詞的豐富,但善於清秀。在音準上,他引入了許多慷慨奔放的曲調。如《沁園春》、《長恨歌》、《水貂頭》、《何心郎》等。
總之,蘇軾終於以蘇軾的姿態成就了壹代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