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善於描寫當時的歷史現實,反映唐朝由盛而衰的現狀,故有“詩史”之稱。從安史之亂到入蜀,杜甫經歷了大時代的動蕩,寫下了大量的現實主義作品。
杜詩山以理性仔細地觀察生活和社會的現實,從自己的生活經歷中體會人民的苦與樂,具有強烈的政治意識,繼承和發揚了《詩經》、漢樂府民歌和建安文學的現實主義精神。
杜甫創作了大量的七言律詩,內容廣泛,技巧純熟,重視格律對仗,格律嚴謹,語言精煉,堪稱歷代典範之作,成就斐然,使七言律詩創作走向成熟。他還創作了新樂府詩,描寫社會民生疾苦。
創意特色:
在語言方面,杜甫的詩壹般被認為是“沈郁”的,語言和文本結構變化豐富,重在遣詞造句。“沈郁”壹詞最早見於南朝,意為“身郁若思,日月美”。後來杜甫寫了“苦悶失意”四個字,準確地概括了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沮喪和失意,他總是很敏捷,而楊雄和高美的人卻很普通。”
對杜甫詩歌的進壹步研究表明,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他對儒家思想的堅守密切相關。與此同時,杜甫正處於全盛時期的末期,年輕時他雄心勃勃,“登上頂峰壹窺,就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敗,仕途不吉利。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也使杜甫的詩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向現實主義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