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太陽什麽時候下山?”(晏殊《浣溪沙》)是對美景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失望,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弱希望。這是壹種當下的感受,但這種感受實際上並不局限於眼前的情境,而是延伸到了整個生命,其中不僅有感性的活動,還包含著某種哲學的沈思:夕陽無法停止,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它在東方的重現。時間的流逝,人員的更叠,永遠無法重復。這是晏殊詞中經常流露出的壹種很有哲理的人生態度。
“夕陽無限好,被即將到來的黑夜埋沒。”(李商隱《樂遊墓》)透著壹種淒美的意境。詩人借樂遊墓表達了自己壯士斷腕的情懷,也強烈地宣泄了對國家大事興衰的悲涼。詩人以其獨特的才華和靈感,將自己報國無路的不幸壹生,化為壹曲悲壯動人的挽歌。“晚霞”不僅指日落的自然風光,還暗示詩人在那壹夜目睹了唐朝的亂世,遭受了國家的內憂外患。他曾想大顯身手,幫助百姓,可惜壹生坎坷,晚年未能如願。當然,這首詩千百年來震撼人心,並不是因為它的風景和詩人的自我悲涼,而是因為“夕陽無限好,被即將到來的黑夜掩埋”的升華,給人壹種哲學意義。
“漢陽的每壹棵樹都在水中變得清澈,鸚鵡洲是壹窩香草。但我朝家望去,暮色漸濃,江浪上彌漫著悲傷的薄霧。”(崔豪的《黃鶴樓》)不僅表達了人的情懷和深深的鄉愁,也是作者狂野荒誕人生的終結。據說崔豪早年喜歡賭博和喝酒。更為世人所不齒的是,他以美貌為標準選擇妻子,稍有不滿就棄之不顧。他被稱為“有才無士”。到了晚年,崔豪“突然換上了正常的身體,有了凜然的性格,瞥見了要塞城墻,說要盡全力去旅行”。崔豪詩歌的“風格突變”以黃鶴樓為標誌,連李白都為之感嘆。這首詩之所以被稱為《唐七律》的壓軸之作,是因為作者以搖曳古歌開篇,尤其是最後四句,“清川”與“曹芳”整齊對立,而“在鄉日落”與“在煙波河上”則是隨意,既讓人想起漢末米芾被殺之地的警世典故,又讓人產生空寂不如回家的感覺。這種亦古亦法的結構體系,既容易表現出高歌入雲的豪氣,也使整個詩意脈絡貫穿其中,形成壹種心靈清麗、情致高遠的超妙仙境。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生動地描繪了滯留國外的遊子們的思鄉之情。馬致遠最好的作品是寫在“日落”和深秋的背景下,天津沙秋思也是如此。這首著名的詩之所以被稱為“秋思之祖”,是因為它的內容本身簡單平凡,重要的是“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點睛之筆。夕陽讓枯藤、老樹、幽幽烏鴉的深秋昏暗畫面多了幾分蕭瑟的光芒,加深了悲涼的氣氛。想象壹下,深秋的鄉村的畫面上,出現了壹個漂泊的遊子。他牽著壹匹瘦弱的馬,迎著刺骨的秋風,孤獨地徘徊在夕陽依舊照耀的荒涼古道上,卻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裏。那是多麽的悲傷和難過啊!這首詩既描寫了壹個背井離鄉的遊子的漂泊之痛,又流露出作者才華未得的悲涼之情,《夕陽》更是增添了壹層迷茫的孤獨感。人們在欣賞完《秋思》這首歌後,心裏隱隱作痛,眼淚都要出來了!
“晚鼓角是邊陲之州,三十年前我去過這座樓。今山河哭,悲不止秋悲。”(李益《上汝州樓》)這裏的“黃昏”在詩人筆下是多麽悲傷,憂郁的意境和感傷的風格,體現了詩人在國家淪陷後的悲痛。
"當我的小船在霧靄中前行,日光漸暗,古老的回憶開始了."(孟浩然《建德河畔夜泊》)詩人從壹見“夕陽”就想起自己漂泊異鄉的情景,將鄉愁與“夕陽”的情景融為壹體,勾勒出壹幅憂郁孤獨的畫面,深刻地表現了遊子的鄉愁,給讀者的心靈蒙上了壹層淡淡的憂郁。
“千裏之外,長煙暮合。”(範仲淹《漁父的驕傲》)以蒼勁的筆觸,深情的筆觸,勾勒出黃昏時邊塞的獨特氣象,給人以強烈的力量,有力地表現了壯士們保衛邊塞的艱辛和堅持抗戰的決心。
當然,並不是所有描寫黃昏的詩都是蒼茫悲涼的。反倒是有格調清新,奮發向上的詩歌。如許的:“晴空宜人,幾船歸暮簫鼓。”詩人寫的《夕陽》,簡直就是壹幅詩的畫面。夕陽西下,鑼鼓笛聲響起,人們駕車回家,歡歌笑語,整個境界開闊明朗,呈現出下班歸來的喜悅和歡樂。
“平崗細草唱黃犢,斜日暮啼寒林。”(辛棄疾《鷓鴣天》)為我們描繪了壹幅恬靜淡雅的畫卷:夕陽柔美,綠草如茵,黃犢歡歌,壹派淡淡春色。
“夕陽下,江亭春影綠,他洗澡,水遠山。”(歐陽炯《南鄉子》)呈現的是另壹種情趣:黃昏的亭子,碧綠的春天,池塘裏嬉戲的鴛鴦,近水的遠山,斜照的霞光,整個大自然生機勃勃,字裏行間透露出詩人熱愛自然的深情。
可見,描寫黃昏景象的詩詞有各種各樣,其效果和韻味也各不相同。我們在欣賞這類詩歌時,要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和創作意圖,這樣才能在形形色色的“黃昏”中領略到各自的意趣和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