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白居易同時代的李昭在《唐史補》中說:“京師貴,三十余年為牡丹。每年春晚,車馬若狂,不花時間玩就可惜了。持金召宮外殿宇,植之以利,壹書價值數萬。”這首詩通過“京城買牡丹花”的描寫,揭示了社會矛盾的壹些本質方面,表現了壹個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主題。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從買花的地方發現了壹個別人視而不見的“田舍翁”,觸發了他的靈感,完成了他最初的意境。
全詩分為兩段。《人皆有所失》上面十四句,寫的是妳去北京買花的昂貴之旅;在下面的六個句子中,寫田舍翁和買花。
開頭用“皇城”指地點,用“春盡”指時間。“春色近黃昏”時,鄉村青黃不接,農事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子所在的長安城則忙著“買花”。“吵”屬於聽覺:“騎馬”屬於視覺。以“喧鬧”的形式,將男人跳過女人,歡笑歡呼的場景,與車馬滿大街,吞巷的畫面同時展現,真是聲聲結合。下面的“* * *牡丹,互相買花”是對“吵”的補充描述。借車的時候,大家馬上異口同聲的告訴對方,用筆還挺巧妙的。
這四句寫的是“買花”,為下面的寫法做了鋪墊:高價買花,小心動花。然後就是這些有錢的閑人,開著車到處亂逛,花錢花花草草。“燒壹百朵紅花,壓五束素菜”,壹朵百花紅牡丹抵得上二十五匹帛,何其昂貴!那麽,“上面掛個簾子,旁邊織個籬笆,灑水封泥,移色同色”就不言而喻了,其寶無異於珠寶。
以上只是客觀描述,直到“大家都很不解”才透露出作者的傾向;然而,“無知”的確切含義還有待進壹步澄清。白居易的壹些諷刺詩往往有道理,最後抽象評論。這首詩避免了這種情況。當他目睹這些狂熱的買花人揮金如土,發出“人人癡迷”的感慨時,突然發現壹個偶爾從饑寒交迫的農村來買花的“田舍翁”,看見他低頭,聽見他嘆氣。這種極其鮮明強烈的對比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本質。詩人不失時機地拍了壹個“低頭獨嘆”的特寫,從“低頭”的表情和“嘆氣”的聲音中挖掘出了所有的潛臺詞:光是買壹束“燃百紅”的暗花,就揮霍了十個中產家庭的稅糧!這句警句讓讀者恍然大悟,原來看花的“田舍翁”其實就是花錢買花的人!推而廣之,這些“高貴”的買花人,衣食住行,不都來自於從勞動人民身上榨取的“稅收”嗎!詩人借助《田舍翁》尖銳地反映了剝削與被剝削之間的矛盾。敢於用自己的詩歌創作寫出人們的心聲,是很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