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延安幹部學院教授劉玉說,歷史證明,紅軍東征取得了“壹箭三雕”的效果。首先,紅軍以抗戰先鋒隊的名義開始東征,深得民心。討伐結束後,紅軍成了全國報紙上的“抗戰救星”,閻錫山、蔣介石因與紅軍作戰而被扣上“漢奸”的帽子。討伐前,毛澤東分析,山西討伐可以進壹步向北轉入綏遠或向東轉入河北,走向抗日前線,爭取直接對日作戰,把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民族戰爭結合起來,把華北乃至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推向新的高潮。同時,東征可以避免與有抗日要求的國民黨東北軍和17路軍作戰,有利於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的建立。
其次,紅軍東征鞏固擴大了影響,籌集了資金。毛澤東認為紅軍攻打山西威脅到了閻錫山的老巢,可以把晉隋軍調回山西,減輕陜北蘇區的軍事威脅。山西人口稠密,物產豐富,便於紅軍擴充兵力,解決給養,籌集資金,收集作戰物資。紅軍東征消滅敵7個團,繳獲大量武器,擴編8000多人,集資30多萬元,實現了陜北蘇區“在發展中鞏固”的目的。
同時,紅軍東征山西時,在山西20多個縣播下了抗日種子,激發了山西和全國抗日救國的熱情,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和抗日民族統壹戰線工作,為八路軍日後東渡黃河參加華北主戰場的抗日戰爭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當時陜北根據地北面毗鄰長城,長城外是荒蕪的沙漠;西部寧夏、甘肅交界地區,土地貧瘠,人口少;南部關中、渭北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但在國民黨軍西北大本營Xi安附近,有東北軍八個師和17路軍駐守;只有東部的山西為紅軍提供了發展空間。山西軍閥閻錫山號稱擁有65438+萬晉綏部隊,但缺乏與紅軍作戰的經驗。同時,山西也是日本急於尋求的地方,是紅軍對日作戰的直接通道。
1936年2月至18年2月20日,紅軍下達了東征的命令和補充指示。20日20時,紅軍戰士分兩路遠征向東作戰。5月2日,和彭根據新的情況下達了西渡黃河的命令,歷時70多天的遠征宣告結束。
東征後,根據黨中央的決定和國民黨在西北的情況,中央決定紅壹方面軍、紅十五軍團、紅81師等壹萬三千人進行西征,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協調紅二方面軍、紅六軍團、紅四方面軍北上。
長征勝利後,紅軍東、西征緊隨其後,建立了陜甘寧革命根據地,人口200萬,面積約1.3萬平方公裏。紅軍也發展到2萬多人,與國民黨東北軍、1.7路軍建立了日益廣泛的統壹戰線關系,鞏固和擴大了陜甘蘇區,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在中國革命根據地的會師爭取勝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