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黃河綜合研究

黃河綜合研究

活動的第壹部分:

1.復習《黃河頌》壹課,找到相關信息,討論下列問題(見課本)。

本次活動旨在加深對詩歌的理解,用更多的知識填補詩歌語言的“空白”,是壹種典型的閱讀方式;同時很自然的引入到這個活動中,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老師可以要求學生課後自己完成,並在課上或課前互相交流。不要占用太多時間。具體解釋如下:

第壹個問題見課後附錄。第二個問題——黃河流域歷代都城的史實如下:夏朝定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後遷都殷(今河南安陽),周朝定都濠江(今陜西xi安),秦朝定都鹹陽,西漢定都長安(今陜西Xi安),東漢定都洛陽,魏晉均定都。

②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北麓,流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六省。

3省略。

2.與黃河有關的民間故事。

本次活動旨在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和口頭、書面表達能力。在收集故事的過程中,應該要求學生盡量不要照搬原文,而是對故事進行適當的剪裁或潤色。

學生整理的故事可以刊登在手抄報和黑板報上,學生也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的發言時間上臺講故事,練習口語表達。

①黃河源頭的傳說。

②與黃河有關的神話傳說。

③與黃河相關的歷史人物故事。

A.姜太公去釣魚。

B.鄭國渠。

(以上回答請參考《黃河》,央視主編,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版)。

3.關於收集諺語、諺語和成語的活動。

本次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積累詞匯和文化知識的機會,從而感受到黃河在民族文化上的深厚文化積澱。教師應該借此機會強調詞匯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感受到詞匯積累的快樂,掌握壹兩種學習詞匯的方法。

教師在指導這壹活動時應把握三個環節:收集詞匯——理解意義——學會運用。比如“河清海晏”是中國人理想的太平盛世;“有特色”是黃河兩條支流(清水、渾水)的文化反映。要求學生抄寫例句,以便從情景中充分理解單詞的意思,同時要求他們用單詞造句。

活動的第二部分-收集有關黃河的詩詞歌賦。

這項活動可以與音樂教師合作進行,可以視為跨學科的綜合學習活動。可以請音樂老師推薦介紹與教唱有關的歌曲和歌謠,可以在音樂課上或課後進行,也可以在班會甚至學校文藝活動中進行。語文老師主要是努力體現活動的中國特色,要讓學生抄寫歌詞,引導學生品評。應該要求學生背誦這些詩,並把它們介紹給他們的同學。

第三部分活動-保護黃河。

這壹節的主題是“環境保護”。其中,第壹個重在了解黃河現狀,第二個重在宣傳和呼籲,但最終目的是壹致的。學生們可能希望以小組的形式承擔各種任務。先有同學收集資料或進行調查,互相交流,再指導同學設計展示公益廣告,讓兩個活動相互呼應,增強活動效果。如果當地條件有限,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到其他河流或當地河流進行調查收集,不強求統壹。

考察交流活動的組織、主持和授課應由學生自己承擔,以充分鍛煉學生。

公益廣告的設計力求巧妙、生動、有創意,但仍應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如果學生沒有繪畫能力,就只能用文字來描述自己的想法。當然,也可以把不同專業的學生組織成幾個小組壹起設計,以體現合作學習的特點。

第四部分活動內容——綜合寫作。

這部分是在前三部分的基礎上。通過以上活動,學生對黃河的方方面面都有了壹定的了解。這時,寫作積累素材的過程已經基本完成。關鍵在於如何確定話題角度,如何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1和2題屬於常規作文,建議老師指派學生完成其中壹題。問題3中“周記”的寫法可以作為學生對這次大型活動的自我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總結活動中的收獲、經驗和自身的不足,作為活動評價的重要參考。

相關數據

1.古代地質運動與黃河的形成(陳、、)

在地球巖石圈的不斷運動中,約6543.8+0.7億年前華北地臺隆升。然後繼續上升,形成了中國最早最大的古陸。在此後的漫長時間裏,華北地臺兩次下沈,被海水浸泡,然後在二疊紀(2.85億年至2.3億年前)再次上升,重新出現。在這種反復擡升沈降的過程中,大量的生物遺跡堆積在沈降區,形成了豐富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然後在侏羅紀(195萬年前至137萬年前)和白堊紀(137萬年前至6700萬年前)發生了壹次被稱為燕山運動的造山運動,原本與山西高原連成壹體的華北平原轉向沈降,先形成盆地,然後逐漸發展成大平原,而新生代的山西(從6700萬年前開始),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再次發生。這次造山運動比燕山運動更劇烈,不僅使喜馬拉雅山從海底升起,青藏高原急劇上升,而且影響了整個中國,使壹些地塊上升成為山脈,壹些地塊下沈成為盆地。如山西高原受此造山運動影響,形成兩條幾乎平行的斷裂帶,由北向南貫穿高原中部,斷裂帶的斷塊不同程度地向下墜落,形成狹長的河谷。該槽的南端與關中所在的沈降帶相連,形成魏奮盆地。後來,壹些隆起的山脈被風化剝蝕,逐漸變平,成為高原;下沈的盆地積水成湖。此後,這壹地區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冰川活動,氣候變得寒冷幹燥。那些大湖逐漸萎縮或被分割成許多小湖,整個地區出現了幾個大湖盆和許多小湖、濕地。地面的流水由高到低,逐漸匯聚成古湖盆,發展成幾個獨立的內陸湖泊水系。在青海高原的巴顏喀拉北麓,壹條流水從這裏流向東南。因為積石山,即阿尼瑪卿山,以巴顏喀拉南北為界,流向當時正在下沈的現在的若爾蓋草原地區,在那裏堆積形成了古若爾蓋湖。另壹條流水,發源於西青山和阿尼瑪青山,在兩山的山谷中由東南向西北流淌,匯聚於今天的青海省* * *縣古盆地。在古* *和盆地的東面,當時還有另壹條流水,沿著拉脊山南麓的峽谷向東流入今天的甘肅,經過今天的蘭州後,轉向北方,流向今天的寧夏地區,匯聚在賀蘭山旁斷層崩塌形成的銀川盆地,形成了古銀川湖。在東鄂爾多斯高原的東部邊緣,另壹條河流通過壹系列小湖流入魏奮盆地,形成了古魏奮湖。在魏奮盆地的東面,矗立著壹座巍峨的中條山。由於山東丘陵的阻擋,山東側的流水從丘陵南北不同的河流向東流入大海。就這樣,從西部的青藏高原到東部的山東丘陵,逐漸形成了四條互不相連的河流。古代黃河就是在這些獨立水系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

第四紀地質時代早期(從250萬年前開始),即654.38+0萬年前左右,該地區冰川融化,氣候變得溫暖濕潤,降水充沛,河水暴漲,流水侵蝕和下切加劇。流水的沖刷使河床逐漸由淺變深,產生可追溯的侵蝕,使源頭位置向河流流向相反的方向移動,使上遊不斷向上延伸。流水的下切沖擊著阻擋其前進的高山,為自己打開了壹條通道,使下遊壹天天向下延伸。此時,我國中西部高原繼續處於上升階段,進壹步加強了這種流水的下切侵蝕。流水的溯源侵蝕和下切侵蝕,最終打開了兩河之間的分水嶺,使每壹個封閉的湖盆都有了出口,把各自獨立的河段連接起來。至此,古黃河初露端倪。然而,此時的古黃河還是壹條內陸河,它的東端止於浩瀚的三門古湖,因為東邊的中條山依然阻斷了它的入海之路。然而,古老的黃河以頑強的毅力繼續發揮著它的溯源切蝕功能。當上遊大量來水進入三門古湖時,水位上升,超過三門地壘的高度,湖水向東溢出,不斷下切。很久以後,她終於穿過三門峽,流入華北平原,與中條山東側的流水匯合,向東奔流,投入大海的懷抱。壹個偉大的生命誕生了!

對於黃河最終穿越三門峽、全線貫通的具體時間,學者們眾說紛紜,但有壹點應該是肯定的,那就是當生活在70萬至20萬年前的北京人出現在周口店時,這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河已經自西向東將各河段連接起來,並進入海洋,壹去不復返。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她的下遊流入山東丘陵南部周圍的大海。下遊有過幾次變動和遷徙,但上遊基本定型。而且由於流水的溯源、侵蝕和延伸,其上下遊不斷延伸,最終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今天,黃河全長5464公裏,是僅次於長江的中國第二長河。她從源頭向東流,經過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在山東利津縣流入渤海,流域面積75?2443萬平方公裏。如果加上鄂爾多斯內流區的面積,就是79.4萬平方公裏。包括與黃河關系密切的河南、山東兩省沿黃地區,共有耕地3億畝,人口6543.8+0.2億。歷史上黃河也流經河北、天津、安徽、江蘇省市,黃河下遊沖積平原約25萬平方公裏。根據2000年初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黃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580億立方米,僅為全國河流年徑流量的2%。但這些黃河水,加上流域內有限的地下水,承擔著全國15%的耕地、12%的人口和50多個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並向流域外遠距離調水,承擔著部分流域外的供水任務。單從這個數字就可以看出黃河對中華民族經濟、歷史、文化發展的巨大貢獻。

(摘自《黃河傳》,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版)

2.黃土高原

黃河從青海省東部的龍羊峽到河南省西部的三門峽,穿過舉世聞名的黃土地區。這片廣大的黃土地區,壹般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至秦嶺,北至陰山,面積約58萬平方公裏,海拔1000 ~ 2000米,稱為黃土高原。由於水土流失,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被輸送到黃河。著名的“黃河”實際上是黃土高原的禮物。

黃土高原是中國黃土發育最典型的地區。當妳進入黃土高原,妳突然看到金黃色的黃土覆蓋在大地上。現在的黃土高原幾乎赤裸著寬闊的胸膛,被起伏的山巒和縱橫交錯的溝壑切割成壹片片,構成了黃土高原獨特的自然景觀。

其實古代的黃土高原並不是現在的景象。溫和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為萬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環境。在1973期間,中國考古學家在黃土高原溝壑區涇河上遊馬立安河畔的合水縣發掘出壹具較為完整的古大象化石。據考古鑒定,這就是200萬年前生活在黃土高原的“黃河劍齒象”。這塊古象化石向人們展示了當時黃土高原的自然風貌:到處是森林、荒野和湖泊;遼闊的原野上,野馬馳騁,羚羊咩咩,鴕鳥漫步,鼢鼠覓食,古象成群...黃土高原就像壹個天然的動植物公園。

根據考古學家的發掘,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藍田猿人”、“丁村猿人”、“河套猿人”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黃土高原上。在現代,這裏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幾十萬年來,人類用勤勞的雙手開發了這裏肥沃的土地,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

炎帝是中國古代的部落首領。炎帝住在姜水,因為他認為他的姓是姓。姜水位於陜西省岐山縣東部,屬於黃土高原上的渭河流域。傳說他嘗百草治病,“因時制宜,分地益,作莊稼,教百姓耕田。”所以炎帝又叫神農。顏地部落的祖先是最早探索渭河流域的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憑借集體的智慧和辛勤的勞動,肥沃的黃土上長出了人工種植的莊稼,使黃土高原上的渭河流域成為中國原始農業的發祥地。

農業的出現標誌著人類定居的開始。從夏、商到秦漢,黃土高原逐漸被開墾,出現了“百糧百菜”的繁榮景象。《夏樹愚公》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理學著作。據說這本書是九鼎上鑄的,描述了當時中國各地的地理和物產。根據愚公的說法,今天秦嶺以北的陜西省和甘肅省的黃土高原地區是“迷失在黃土地上”和“在田野上”的。Up,up,是九級中最好的。大禹時期的黃土高原,的確是壹個物產豐富、財富豐厚的地方。西周時期,這裏種植了大量的水稻、高粱、谷子、小麥、黍、黍和桑、麻、瓜果等農產品,並馴養了馬、牛、羊、雞、狗、貘等畜禽。據西漢平帝二年(公元2年)統計,僅西漢都城長安周邊的三個輔助地區(今華陰、高陵、梅縣)就居住著240多萬人。漢唐時期,這裏的畜牧業非常發達。漢代有牲畜1,000余頭。南北朝時期更多,僅陜北就有600萬。

黃土高原是壹片金色的土地,它以豐富的資源和肥沃的土壤養育著高原上的人民。如果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土高原不就是金嬰嗎?

(摘自《黃河之旅》,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版)

3.黃河斷流與流域生態環境建設。

黃河幹流全長5464公裏,流域面積79.6萬平方公裏,耕地面積約2000萬公頃,流域人口654.38+0.2億。黃河是西北和華北地區的重要水源,是黃河沿岸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是21世紀中國內陸經濟發展的軸心。長期以來,黃河存在嚴重的洪水威脅、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積等問題。近年來出現了缺水加劇、水汙染嚴重等新問題。黃河斷流不是簡單的水文現象,而是流域生態平衡嚴重失衡、人類需求與脆弱生態環境矛盾的綜合反映。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黃河沿岸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黃河斷流已成為國內外關註的重大問題。這壹部分著重論述了黃河斷流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黃河斷流始於1972,20世紀90年代更加頻繁。截流時間和距離不斷延長,黃河下遊有成為間歇性河流的危險。

(1)黃河斷流現狀及趨勢

黃河於1972從山東利津斷流,之後越來越嚴重。從1972到1998的27年間,下遊有21次斷流,尤其是90年代,第壹次斷流時間提前,斷流時間和距離不斷延長。1997年山東利津站停水13次,共計226天。330天無黃河水入海,斷流起點延伸至開封柳園口附近,全長704公裏,占黃河下遊長度的90%。不僅如此,黃河中遊的主要支流也已斷流。黃河源頭於1997年開始斷流,第壹次斷流發生在紮陵湖至鄂陵湖1999年春季,完全裸露河段8公裏。

(2)黃河斷絕的影響。

黃河斷流造成沿黃水資源供需失衡,工農業生產、城市生活和生態環境用水矛盾日益尖銳,對沿黃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影響,增加了下遊防洪隱患。

黃河下遊工農業生產生活危害嚴重1972 ~ 1996,因停水、供水不足造成的工農業經濟損失合計約268億元,年均損失11億元以上。20世紀90年代,由於日益嚴重的斷流,年均虧損已達36億元。農田受旱面積470萬公頃,糧食減產98.6億公斤。勝利油田因註水量減少減產幾十萬噸。黃河水每年給山東帶來6543.8+000億元的經濟效益,因其斷流而影響山東經濟發展。654.38+0997的歷史最長中斷,給山東省造成了數百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濱州地區從1992到1998的7年間,因停水、汙染造成的工農業損失158億元,其中農業損失4億元,抗旱資金3.5億元。黃河斷流使三角洲面臨嚴重的水危機,這將直接影響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黃河斷流也擾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山東東營、濱州、德州等城市往往因供水不足而采取限量供水。

對沿江尤其是河口三角洲的生態環境影響很大。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海岸侵蝕退縮。由於入海泥沙減少,黃河三角洲的海岸線已經以凈侵蝕為主,導致海岸後退。二是地下水環境惡化。由於地表淡水供應量減少,地下淡水消耗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鹽水入侵,水質惡化。三是地表水環境容量降低,汙染加重。由於汙水排放量的增加和地表水的減少,主要河流的汙染物濃度不僅超過了漁業用水的水質標準,而且在壹些支流的中下遊達到或超過了魚類的致死濃度,許多河流基本絕跡。第四,河口地區土地的鹽堿化和沙漠化使濕地生態系統退化。黃河三角洲地表植被非常脆弱,易於演替。植被以草地為主,有草地218萬平方公裏,其中天然草地18.5萬平方公裏。由於斷流,不僅土壤鹽堿化,草地退化為鹽生植物,也影響了人工草地的生長。五是河口和近海生物多樣性減少,生物種群和遺傳多樣性喪失。三角洲濕地由於水流中斷,水環境失衡,嚴重威脅濕地保護區數千種水生生物、數百種野生植物和180多種鳥類的生存和繁衍,導致生物種群數量減少,結構簡單。斷流使渤海失去了重要的餌料來源,影響了海洋生物的繁殖,使十余種魚類無法洄遊。

河道的收縮改變了河道的沖刷形態。泥沙淤積使河道萎縮,河床擡高,黃河下遊成為地面懸河,降低了泄洪能力,增加了決口導流風險,威脅下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3)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

在水文學上,黃河斷流屬於水量季節性變化。但本質上,停水是人類需求與脆弱的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

用水量的劇增是黃河斷流的根本原因。黃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屬於幹旱和半幹旱地區。特別是90年代以來,降雨徑流偏少,人均、畝均用水量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幹旱是黃河斷流的自然原因。

黃河流域工農業生產發展迅速,用水量急劇增加。黃河水90%用於農業灌溉,引黃灌溉面積從建國初期的80萬公頃增加到1994年的731萬公頃。全流域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量逐年增加:1949年74億立方米,50年代124億立方米,90年代296億立方米。目前,黃河流域實際用水量已超過370億立方米,根本無法保證河道沖刷的生態用水量(2654.38+0億立方米)。目前,黃河徑流的開發利用率已超過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的50%,超過我國其他河流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利用水平。可見,用水量的劇增是黃河斷流的根本原因。

源頭和中上遊生態環境惡化青海是黃河流域最大的產流區和水源涵養區,流域面積占全流域面積的19.6%,而徑流量卻占黃河總徑流量的近1/2。植被破壞導致草原荒漠化和水源涵養功能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黃河上遊徑流量開始逐年減少,90年代以後減少更加明顯。1997 6-3月徑流減少23%至歷史最低點,首次斷流,下遊為歷史最嚴重斷流。在黃河中上遊的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泥沙不斷下落。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量為654.38+0.6億噸,每年淤積在下遊河床的泥沙為4億噸。河床每年擡高65.438+00 cm,高出河兩岸陸地3 ~ 65.438+00米,在地面形成近千裏的“懸河”,下遊河岸越來越危險。

缺乏統壹管理,水資源利用率低,黃河骨幹工程和大型灌區分屬不同部門和地區,黃河水資源統壹調度、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尚未完善,難以實現全河統籌兼顧上中下遊。上遊灌溉面積占全流域的27%,但用水量卻占全流域灌溉水量的44%。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率只有30%,工業用水重復率只有20% ~ 30%。萬元產值平均用水量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倍以上,比先進國家高6倍以上。粗放的管理和水資源的嚴重浪費是黃河斷流的主要原因。此外,全流域工業廢水處理率不足21%,進壹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

(4)緩解黃河斷流的基本對策。

黃河下遊日益嚴重的斷流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註。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學者對斷網的原因、影響及對策進行了實地調研和探討,提出了許多意見和建議。

緩解黃河斷流的基本對策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A.加強流域水資源統壹管理和保護,實施全流域水量統壹調度;

b .堅持節水方針,發展節水農業,建立節水工業;

C.加強流域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

D.加快南水北調進程。

4.黃河知識問答

①“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的民族!”這句話是哪位偉人說的?

這句名言是毛澤東同誌說的。在指揮解放軍在宜川取得偉大勝利後,黨中央決定東渡黃河進入華北。3月23日1948中央機關從吳堡縣川口村過河。有十幾只木船,上了第壹只船,和任上了第二只船,和胡喬木上了第三只船。船到中流,巨浪挾著磨盤大小的冰塊呼嘯而來,冰塊撞擊著木船,發出驚心動魄的撞擊聲。小木船突然躍上波浪,沈入波谷。面對此情此景,毛澤東感慨萬千,沈思良久,深深嘆道:“妳可以藐視壹切,但不能藐視黃河,這就是藐視我們的民族!”

黃河流域有許多古戰場。妳能說出幾個嗎?

牧野古戰場:在河南省衛輝市北部,是商代都城朝戈的郊區。商朝末年,討伐殷、時曾在此宣誓,壹舉攻入,逼得自盡,結束了商朝六百年的歷史。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