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琵琶行》《別了古草》《錢塘江春遊》《木江歌》《憶江南》《大林寺桃花》《與李十壹醉》《憶元九》《知中書省》《長相思》《嶽陽樓題》《割麥觀與宮》。
白居易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力求通俗。他寫了60首詩,新樂府,秦中吟,真正做到了“只唱使人惡心”,“句句必調”,與杜甫的“三官”、“三別”齊名。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代表了他的最高藝術成就。中年人在官場遭遇挫折。“從此仕途長期化,天下從此打不開。”但是他還是寫了很多好詩,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西湖還有白堤紀念他。晚年,他寄情山水,也寫了壹些小字。有壹首詩送給劉禹錫:“不要聽老歌老歌,要聽新詞《楊柳枝》。可以看出,他曾經讀過壹些新單詞。其中《花不是花》還挺好看的。
白居易的思想集儒、釋、道於壹身。自食其力,以儒家思想為指導思想,“富則濟世,貧則獨善其身。”他的“濟世濟民”之誌主要是以儒家仁政為基礎,包括黃老之說、治孝之術、施韓之法;他的“獨善其身”之心,吸收了老莊的知足、齊壹、自由等觀念和佛教的“解脫”思想。二者大致以白貶江州司馬為界。白居易不僅留下了近三千首詩歌,還提出了壹整套詩學理論。他把詩歌比作壹棵果樹,提出了“根情、苗字、華生、真意”(九書同元)的觀點。他認為“情”是作詩的根本條件,“感動人者,先不要計較情”(元末九書),情的產生是有幫助的,是與時政捆綁在壹起的。因此,詩歌創作不能脫離實際,而必須以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件為基礎,反映壹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美與美”的傳統,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功能。強調詩歌揭露和批判政治弊端的作用。他在詩歌表達方法上提出了壹系列原則:
“言之質而徑”——言簡意賅;
“直言不諱,開門見山”——直書,貼近事實;
“事實真實”——內容真實,有據可查;
“身段順滑”——詞兒順滑,好唱。(《新樂府》序)
他的詩學理論對於督促詩人正視現實、關心民生具有進步意義。它對自大歷(766 ~ 779)以來逐漸強調形式的詩歌風格也有重要影響。但是,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於現實政治的需要,必然會束縛詩歌藝術創作和詩歌風格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