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兵役中的愛國詩句

兵役中的愛國詩句

篝火照西京,我心不平。

牙張辭了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彩旗畫,風噪鼓聲。

做百夫長比做學者好。

這首詩借用舊樂府題“參軍”來描述壹個書生參軍打仗的全過程。只有40個字,既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氛圍,筆觸極其強烈。前兩句是邊報道邊寫的,激起了有誌之士的愛國熱情。詩人沒有直接說明軍事上的緊急情況,而是說“篝火在西京閃耀”,並采用了“篝火”壹詞,顯示了軍事形勢的緊迫性。“趙”這個詞誇大了這種緊張感。“子”字生動地向讀者傳達了戰爭的緊急軍事情況,並引出下文。“自怨自艾”是篝火惹的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想在筆墨硯臺之間度過青春。壹個“子”字顯示了秀才。寫出人物的精神境界。前兩句解釋了整個事件的背景。第三句,“牙張慈鳳闕”,描寫軍隊離京的情景。“牙掌”是皇帝調兵的標誌,分為凹凸兩部分,分別在皇帝和將軍手中。“鳳闕”是宮廷的代表。在這裏,詩人用“牙張”和“鳳闕”也顯示了莊嚴和嚴肅的開始現場。第四句,很明顯唐軍已經快速到達前線,包圍了敵人城堡。《鬥士》和《龍城》的對比渲染了《龍爭虎鬥》中的戰爭氛圍。“圍”字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圍敵的軍事態勢。這位詩人在五六月間開始寫這場戰鬥,但不寫前線。後壹句從人們的聽覺開始:呼嘯的風聲與雄壯的行軍鼓聲交織在壹起。這兩首詩生動而精彩。詩人以獨特的表現手法來象征軍隊的“旗”和“鼓”,表現了戰士們在風雪中與敵人搏鬥的勇敢無畏的精神和在鼓聲的鼓舞下奮勇殺敵的慘烈場面。詩的最後兩句:“寧為百夫長,勝為秀才。”直接表達了這位參軍保家衛國的書生的遠大誌向。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加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生活的熱愛。他寧願做壹個馳騁在戰場上、為保衛邊疆而戰的下級軍官,也不願做壹個讀書人。這首短詩表達了詩人報國的赤子之心。這首短詩描述了書生從軍出征的全過程。它能在有限的空間內濃縮如此豐富的內容。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了整個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片段,進行了形象的概括描述。至於秀才如何參軍,如何告別父母妻妾,如何壹路行軍?...其次,詩人省略了寫什麽,詩采取了跳躍式結構,從壹個典型場景跳到另壹個典型場景,跳躍式發展。比如第三句就寫了辭職去北京,第四句。然後就展現了激烈戰鬥的場景。不過這種跳躍很自然,每壹個跨度都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同時,這種跳躍性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活潑的節奏,如懸崖上的湍流,給人壹種不屈不撓的氣勢,有力地突出了文人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兵的精神。初唐四傑當時很不滿。他們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創新。楊炯的詩風格雄渾慷慨。特別是這樣壹首描寫金鼓之戰的詩,是用格律嚴整的正體詩形式寫出來的,不簡單。正體詩壹般只要求中間兩聯,這首詩除了第壹聯,其他三聯都是對的。不僅句句正確,同句也正確,如《鐵騎》與《龍城》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感和氣勢,這在初唐詩壇是難能可貴的。是唐詩的亮點。關於這首詩的主題,有兩種觀點:唐汝勛在《唐詩解讀》中認為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輕文,只寵武官,所以心煩意亂,假裝寫詩泄憤。吳這不像書生去邊關摸雪弄風,滅敵建功。前者認為是諷刺詩,後者認為是愛國敘事詩。這樣從第二聯開始,兩個人的經歷就不壹樣了。我覺得吳昌祺的理解更可取,因為第壹副對聯已經說明了作者心中不平是為了“點壹把火照西京”。如果他說是為了軍人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