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唐代樊綱《雲溪友誼》和老唐陸淑《渭川》的記載,可以大致推斷這組詩是沈李於公元799年(唐德宗貞元十五年)所作。
這兩首詩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東西。然而,妳並不真正知道妳最熟悉的是什麽。生活中有很多妳視而不見的事情。如果有人試圖開導妳,解釋本質,或者指出其中涉及的壹些道理,妳會覺得非常醒目和清晰,從而加深理解。這就是這兩首詩具有生命力的原因。
這兩首短詩與那些名篇相比,在繁花似錦的唐代詩壇中算不上優秀,但流傳甚廣,婦孺皆知,不斷被人們吟誦和品味,也不無道理。
詩人介紹道:
沈李(772-846),亳州(今屬安徽)人,吳城(今屬浙江湖州)人,在潤州(今屬江蘇)烏溪長大。這個詞是垂直的。唐元和元年(806),進士,郭子助教。他和元稹、白居易成為摯友。他生命中最輝煌的部分是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
他寫了20首關於樂府的新詩,已經失傳。有兩句詩的題目是《悲憫農民》:“鋤草的日子到了中午,汗水順著泥土往下滴。誰知道中餐每壹粒都是硬的。”婦孺皆知,千古傳誦。《全唐詩》收錄了四卷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