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角度來看,語文課堂的詩歌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對文本進行解讀,產生各自獨特的、令人愉悅的新體驗的愉快過程。然而,對於詩歌的學習,學生往往有壹種恐懼甚至厭惡。
不得不承認,很多時候,學生不是在讀詩,而是在做壹種深不可測的“學問”。教師在教詩歌時,心系高考,認真跟著教工講解作品,引導學生最終達到對作品的既定理解。其實學生應該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別人結論的接受者。閱讀文學作品要以“發現和建構作品意義的過程”為前提。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融入、感受、欣賞”,有自己的“領悟、拓展、發現”。現在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壹些粗淺的看法。
首先,詠味。在語文教學中,尤其是詩歌教學中,閱讀居於首位。面對壹部新作品,讓學生用自己的思想、感受和生活經歷來構建壹個初步的意義。“作者以同樣的方式思考,讀者以自己的感受沾沾自喜”,切忌以刻板的框框切割分割作品。
教《中國,我丟了鑰匙》的時候,壹節課讓學生朗讀,結合作者的身份背景,提示朗讀,設置問題朗讀。最後,學生自己對作品有壹個全面準確的了解。
其次,多重解讀。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樣壹些話:“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更具主觀性和個人性”,“註意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和把握,註意作品內涵的模糊性和歧義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創造性地建構文本的意義”。也就是說,對課文的解讀不是固定的、單壹的,允許學生有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把閱讀體驗上升到精神層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獲得真正有價值的“個人知識”。
當然,有的老師可能會說“允許學生多種解讀”。高考修改和作品解讀答案單壹。學生的多元思維錯了怎麽辦?在這壹點上,我的看法是,高考選的題都是有代表性的,有明確方向性的。畢竟是考察壹個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而不是故意刁難我們學生。
最後,大膽創新。學習詩歌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對於古詩詞作品的學習,可以采用專題學習、主題分類學習、常見意象學習,甚至讓學生註意詩人對所描寫的景物色彩的選擇。學生在講解王維的《深山秋夜》時,覺得深山秋夜讀起來真的很清新幹凈,很有“田園風光”的味道。但是詩人是怎麽做到的呢?我在詩中寫下幾個主要場景,讓學生註意它們的顏色:空山(綠色);明月(銀白色);松木(綠色);清泉(透明);竹子(綠色);荷花(白色)。學生馬上說:“老師,我知道了!詩人選擇的風景顏色幹凈優雅。所以根據這些場景想象意境的時候,當然是壹種清新幹凈的感覺!”說到這裏,學生們都很興奮,並主動回憶起他們學過的壹些詩歌,希望能再次品嘗到發現的喜悅。
在我看來,語文這門學科是壹門工具。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教會學生如何使用這個工具,而不是把工具做出來的成品交給他。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我們不想教學生死記硬背田園“清新自然”和“新月派”而去關註格律或壹個作家的代表作品是什麽...我們想讓學生從文學作品中提煉自己的思想感情,升華個人情感。
詩歌教學不僅是壹種知識教育,也是壹種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詩歌本身就是情感的高度濃縮和濃縮。把握詩歌的整體情感,引導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理解詩歌的內涵是非常重要的。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思考,真正理解詩歌,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美,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美,讓語文課堂的詩歌教學變得“有情”、“有活力”,讓我們的學生“有情”、“愛美”、“快樂”。
何謙,教師,現居湖北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