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牙齒越黑越漂亮”的裝飾效果外,熏黑的牙齒就像塗了壹層“顏料”,有保護作用。同時,更明顯的是“畫牙”也是壹種表達愛的手段,其中可能還包含壹些原始崇拜。基諾族的染牙也是壹種互愛互敬的表現。青年男女聚會時,女生往往會給自己仰慕的年輕人帶來鐵片,讓他們染牙齒。這壹習俗是基諾族的古老傳統。據說不學這個習俗的人,死後不會受到祖先鬼魂的歡迎。布朗族畫牙習俗的內在含義與此類似。顏在《布朗族的愛情與婚姻》壹文中這樣描述:“秋收後的黃昏,(布朗)姑娘們穿著連衣裙和緊身上衣,特別是盛裝,三五成群地在壁爐旁紡紗或編織草筏,等待男青年來訪。夜幕終於降臨,壹群吹著短笛或者叮叮當當三弦的家夥來了,姑娘們趕緊請他們坐下打招呼。他們壹邊說笑,壹邊用紅發樹枝從鐵鍋裏抽黑煙幫男青年染牙齒,然後男青年也燒黑煙幫姑娘們染牙齒,或者在每年的宗教節日期間,男女青年聚在壹起互相幫忙染牙齒。染過牙的人被認為已經進入成年,從此獲得了戀愛和結婚的權利。”
傣族、基諾族、布朗族在染牙齒時有兩個共同點。壹個是都用黑色樹脂煙,壹個是染成亮黑色。相比之下,有些哈尼族人被染成紅色,染料是壹種叫“紫莖”的植物。哈尼族青年男女年滿15歲後,同村同齡朋友互相邀約,選擇時間地點,互相幫對方染牙齒,換上紫梗頭飾,表示已進入青春,男女雙方均可找對象談戀愛結婚。另外,臺灣省高山族的壹些支系,年輕人也每天用壹種野草刷牙,讓牙齒越來越黑。
另壹種染牙的方法是嚼檳榔。嚼檳榔是生活在濕熱地區的少數民族的愛好。它的目的不是為了染牙,而是在嚼檳榔的過程中不自覺的染牙。在中國的少數民族中,傣族、布朗族、佤族、阿昌族、黎族都有嚼檳榔的習俗,部分壯族也有嚼檳榔的習俗。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嚼檳榔”都嚼的是真的檳榔。其實很多少數民族嚼檳榔替代品,但還是叫“嚼檳榔”。
檳榔,棕櫚科常綠喬木,果實橢圓形,橙紅色。檳榔的花和果實芳香,可食用,可入藥,有消食化積、殺蟲、降氣、活血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檳榔中含有生物堿、檳榔堿和鞣酸,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促進新陳代謝,溶解脂肪,幫助消化。我國傣族大多生活在雲南邊境地區的“瘴氣區”,濕熱多雨。為了預防疾病,他們嚼檳榔。這種風格壹直延續到現在,檳榔不僅成為待客的佳品,也是喜慶、吉祥、團結、和諧的象征。
傳統節日,雲南元江、新平壹帶的傣族人,習慣摘回幾串檳榔,用水洗凈加工,再用金箔、紅絲帶裝飾。它們放在家裏顯眼的地方作為擺設,非常優雅。他們嚼檳榔很有意思。他們每次嚼檳榔,第壹顆都要虔誠地獻給德高望重的長輩或長輩,意思是尊老。第二顆檳榔屬於家中最小的孩子,寓意將老壹輩的愛撫、希望和智慧傳遞給下壹代。最後,依次給家裏其他成員分發檳榔。因為長期嚼檳榔,牙齒由紅轉黑。據說嚼檳榔不會害“蟲牙”“少牙病”。
佤族和阿昌族嚼的“檳榔”不是樹上產的檳榔,而是人工替代品。佤族的“檳儺”是用栗葉和石灰熬制的,即把栗葉帶回家,放入鍋中熬制,然後與熟石灰混合,使之呈半液體(糊狀)狀,舀出後放在竹筍的殼上,再凝固變硬,形成圓餅狀的“檳榔”。這種自制的“檳榔”,除了自用,還可以作為商品,饋贈親友。嚼這種檳榔時,要接上煙草、石灰等東西,增加刺激性,與嚼真檳榔有異曲同工之妙。阿昌族婦女結婚後有“嚼檳榔”的習慣。他們嚼的其實是草煙和蘆葦,用同樣的紅唇黑齒嚼了很久。他們認為黑池很美。
嚼檳榔,染牙使之永久黑,與美麗、愛情、婚姻聯系在壹起。傣族女性認為漢族男性的白牙“醜如馬牙”,但在她們的詩中卻有壹句“美少女黑牙閃亮”之類的詩句。元江、新平的傣族青年男女靠“恩麻萊”來表示戀愛、訂婚,也就是給檳榔。小布少給小布毛的檳榔放在皮包裏,小布毛給小布少的檳榔放在精致的小盒子裏。而婚禮喜慶的時候,更需要不用檳榔招待客人。
檳榔就像抽煙喝茶。嚼多了就會上癮,變成壹種特殊的愛好。宋代江西詩派代表人物黃庭堅,晚年貶謫宜州(今廣西宜山)。受壯族人的影響,他也吃檳榔。他對它們上癮後,甚至還寫了壹首詩,叫人送檳榔:“頗有煙雨,不能笑窮縣令,煩妳送檳榔。”寫檳榔結果的場景和嚼檳榔的好處,表現了這個“窮縣令”對檳榔的深厚感情:也許,這位宋代著名詩人的牙齒也被染成了黑色。
最後壹種改變牙齒顏色的方法是用金或銀包裹牙齒。解放前,廣西右江的壯族婦女出門或接待客人時,總要在犬齒上包壹層金紙或銀紙作裝飾,吃飯或睡覺時摘下來。雲南德昂族曾有“金牙蓋頭”的習俗,所以自宋元以來被稱為“金牙花人”,他們居住的地區甚至被稱為“金牙國”。“金牙國”的範圍比現在的德昂族地區更廣,包括傣族或其他民族的部分地區。凱爾。6?1波羅到達滇西後,在遊記中寫道:“這裏的人都用黃金來裝飾牙齒。不用說,每個人的牙齒都是鑲金的,比如牙齒,而且是蓋在牙齒上,上上下下。”時至今日,雲南仍有少數民族有金牙銀牙,但那和漢族地區沒什麽區別。選自雲南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