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中國古代有哪些詩歌體裁?

中國古代有哪些詩歌體裁?

論中國古代文學體裁的發展

(1)

中國是壹個偉大的文明古國。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豐富多樣的文學形式也不得不成為最美的風景。文學形式的不斷創造、整合、更新和超越,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演變的主要原因和線索之壹。因此,研究古代文學體裁的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

中國古代的文學形式多種多樣,每壹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過程。從古代的結繩筆記,到文字的長盛不衰,再到最早的文學樣式——原始詩歌的出現,再到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的出現和爆發式發展,中國古代文學的景象層出不窮,汪洋洶湧。可以說,從某種角度來說,中國古代文學史也是壹部文學形式的進化史。魏晉以來,文體研究壹直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很多文學批評其實都是文體批評,比如《文心雕龍》,其實就是文體研究的代表作。《文心雕龍》中提到的八種文體,其實就是文章的八種文體。

文學體裁是指所有文學作品的類型和風格。這是當代公認的觀點。但這只是壹個簡潔的說法,概念無法完全解釋。因為本文涉及的內容是古代文學文體的發展,所以采用這壹理論。

(2)

壹般來說,中國古代詩歌的起源是以原始歌謠的出現為標誌的。比如有壹首《打歌》:“斷竹,續竹,飛土,吃肉。”是原始生產生活的再生產。可以算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山之作。此外,早期詩歌和《周易》卦爻辭是中國詩歌的早期形式。

中國古代詩歌體裁形成和發展的第壹個高峰是《詩經》。

《詩經》是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紀)的305首詩歌。本來叫《詩經》,因為漢代儒生把它當做經典,所以叫《詩經》。

《詩經》作者的構成非常復雜,其地域來源也非常廣泛。除了周朝音樂官員制作的音樂歌曲,以及官員和學者贈送的音樂歌曲之外,還有許多最初在民間流傳的民歌。關於這些民謠是如何來到宮廷的,眾說紛紜。漢代有學者認為,周朝派專門的詩人收集民歌,了解政治、風俗的利弊。還有壹種說法:這些民謠是世界各地的音樂人收集的。音樂家是主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吟詩作曲為職業,並收集民謠來豐富歌詞和曲調。諸侯之樂,獻於皇帝,這些民歌匯集於朝廷。這些說法都有壹定的道理。而且這些對《詩經》的價值沒有影響。所以這裏就不討論了。

《詩經》中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強化了作品的意象,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朱在《詩傳》中解釋為“說的實情”。這包括壹般陳述和布局陳述。朱對“比”的解釋是“將壹物與另壹物比較”,即比喻。《詩經》中運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多種多樣。比如《夢》用桑樹從茂盛到枯萎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興衰;何銘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說要用聖賢治國,等等,都是《詩經》中運用“比”的好例子。此外,“興”還有更多有意義的用法,如比喻、象征和對比。但也正因為“興”本來就是由思想無來由的漂流和聯想產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更真實的意義,也不是那麽死板,而是微妙的。比如關關小說開頭的“關關的鴿子在河洲”,本來是詩人用來引出下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是關關的和諧也可以用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求愛,或者男女之間和諧的愛情,但其比喻意義並不明確。

《詩經》賦、比、興表現手法的運用,對後世詩歌有很大的啟發,也是後世詩歌在形式上的生動借鑒,在全詩發展史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說到《詩經》,就要說到與之並行的楚辭。

楚辭脫胎於楚辭,楚辭是楚文化的集中表現之壹。楚辭創作的代表人物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如果說《詩經》是先秦時期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那麽《楚辭》則是作家自覺創作的開端。以屈原為代表的楚文人,創造了輝煌。屈原的詩也喜歡大量的花言巧語。他還發展了《詩經》中的比喻手法,賦予植物、魚類、昆蟲、鳥獸、雲霓等自然事物以人的意誌和生命,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加了詩歌的美感。總的來說,中國古代文學中講究文采美的流派,都可以追溯到屈原。在詩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詩經》短小精悍的體系,創造了句式或長或短、篇幅宏大、內涵豐富復雜的“騷體詩”,對後世宋體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繼《詩經》和《楚辭》之後,漢代樂府詩在古代詩歌史上寫下了輝煌的壹筆。

漢代文學的主流是文人創作,文人創作的主流是辭賦。樂府民歌作為壹種民間創作,是非主流的存在。雖然和文人文學壹致,但不壹致的地方更多。這種非主流的民間創作,以其強大的生命力,逐漸影響了文人的創作,最終推動了詩歌的蓬勃興起,取代了辭賦對文壇的統治。相比之下,韓樂府的詩歌具有以下特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尤其是第壹次具體而深刻地反映了下層民眾日常生活的艱難和痛苦;它奠定了中國古代敘事詩的基礎。第三,漢樂府民歌表現出強烈而外顯的情感;許多作品表現了人生短暫和無常的悲哀;表現出豐富的想象力。

漢代樂府詩的突出特點是打破了詩經的四言體和楚辭的雜言體,形成了五言體和雜言體,總體趨勢是工整的五言體越來越占主導地位。這為後來的魏晉隋唐詩歌形式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最高峰,也是詩歌體裁形成和完善的時期。這壹時期,形成了以律詩和絕句為代表的“現代詩”和以詩體為代表的“古體詩”。

唐詩流派的大功臣,應該是首推“神曲”的。宋和沈?鬧事?朱碧?陜西呢?牛奶有什麽問題?Scratch k?喬怎麽了?幹旱拇指醋有什麽消殺指南?傅、宋、嶽?那人問焦小丁R環對不對。我太天真了。?報紙怎麽樣了?玩得開心嗎?看起來妳很願意懲罰?墓?踢?り?踢?奇怪嗎?哎?拿香煙開玩笑?標題?細鈉傘I?妳想做什麽?妳想學習嗎?發生了什麽事?發生了什麽事?妳怎麽了?⒅釷?香脆?直播?

沈宋以後,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律詩的規範,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創作中,促成了律詩形式的成熟。格律詩創作成就最大的詩人應該推老杜。

杜甫在格律詩方面的成就為中國詩歌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杜甫之前,七律多用於宮廷中作和。這些詩內容貧乏,語言貧乏。此外,很少有優秀的作品。杜甫到了之後,不僅成熟了七律,而且充分發展了這種詩歌形式所包含的可能性。七律和五律壹樣,都是固定的詩歌形式。但是杜甫利用了它比五律略大的空間,使它包含了相當大的容量。在語言節奏上,雖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兩個字,但經過杜甫的精心調整,可以產生各種變化。於是,七法就成了壹種具有獨特藝術表現形式的詩歌形式,既優美工整,又開闔動蕩。

唐詩的另壹個重要形式是唱腔。包括五言歌、七言歌、雜歌。五言歌的代表作品有杜甫的《從北京到奉賢》、《北伐戰爭》和李白的《俠客行》。七言歌如杜甫的《車店》、《二為道》、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曲》等。最有特色的是李白的《雜曲》。

李白的個性決定了其詩歌的形式特征。當詩人洶湧澎湃的詩意無法被普通的意象所容納時,詩人就展開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和幻想,用文字實現藝術的轉換。這種變形的基礎是詩人感情的強烈,使意象突破常規,獲得夢幻般的色彩。於是,恣意雜糅的歌謠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如《宣州謝?《我樓送別校書叔雲》雲:

從昨天開始,我不得不丟下我和博爾特;今天更傷我的心。秋雁有長風護航,我在這別墅裏面對它們,喝著我的酒。大作家的骨子裏都是妳的畫筆,在天堂的學校裏,我是從小在妳身邊長大的謝,我們都高舉著向遠方的思想,想去天上擁抱明月。但是既然水還在流,盡管我們用劍切斷了它,讓我們舉杯來減輕我們的憂慮,既然這個世界無法滿足我們的渴望,我明天將松開我的頭發,乘上壹艘漁船。

全詩只有十二句,但詩人的情感活動卻經歷了幾次起伏。

在《夢登天目山》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聲音:為有權有勢的人俯首稱臣,有權有勢的人永遠不會得到壹張誠實的臉!

可見,雜劇在抒情方面的獨特之處是其他體裁所無法比擬的。李白與雜劇相輔相成,雜劇充分表現了李白的情感,而在這壹過程中,雜劇的形式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完善。

我們正在談論詩歌的兩種特殊形式:詞和歌。

詞和曲是唐代以後文學形式的發展。是詩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關系是:詞由樂府演變而來,再演變為屈。詞成於唐,盛於宋。詞作為壹種新的文學體裁,自晚唐五代以來,經過眾多文人的努力,在題材和語言風格上都形成了壹定的模式。其間,李玉雖然有所突破,但只是特例,總體上似乎變化不大。到了北宋,詞繼續受到包括最高統治者在內的文人士大夫的喜愛。這種形式在宋代成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宋代以後也很興盛。屈出自詞。屈是最接近詞系的,兩者都屬於有固定格律的長短句形式。據王國維統計,唐宋以來的元曲曲片多達75種。因此,有人稱散曲為“於次”。散曲的形式可以分為兩類:壹是詩,二是套數。詩壹般由壹首樂曲寫成,還有“取壹首樂曲”、“聚壹首樂曲”、“重來”、“換頭”等其他特殊形式,都是由幾首樂曲按照壹定的規律連接而成。套數又稱“散套”,是用兩個以上的曲調同調寫成的,類似於雜劇中的套數。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始於古代的歌謠、卦爻辭,發展到漢代的《詩經》、《楚辭》、《樂府》,再到唐詩、宋詞、元曲,達到鼎盛。它是壹個復雜的、不斷創新和完善的過程,是古代文學體裁演變的壹條主線。

(3)

中國的古文體裁大致經歷了從散到全,再從全到散的過程。

中國古代散文的開端,應該從先秦的歷史散文和諸子百家的散文開始。就體系而言(這裏不能描述為壹種體裁),先秦歷史散文的形成有壹個演變過程。早期的史書,除了偽裝的部分,完全是歷史學家保存的文獻匯編;《春秋》雖然據說是孔子編輯的,但仍然保持著史家記載的體例。戰國初形成的《左傳》和《國語》,也大量利用了正史記載,但嚴格意義上已經不是正史著作了。至於戰國末期至秦漢時期形成的戰國政策,其主要來源是謀士的私人著作。總的來說,這個過程的特點是官方色彩逐漸淡化。但作品越是後期,越是貼近人民,其文學成分就越顯著,相應地,史學的嚴謹性就被削弱了。這也可以說是創作風格的特征之壹,也屬於風格的範疇。

就其體裁而言,《尚書》是壹部古代的文章集。《春秋》曾是先秦時期各國史書的通稱,但只有《魯春秋》代代相傳,所以成為壹個專門的名稱。《春秋》最初是魯史家編纂的,據說經過孔子的整理和修訂,並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從而成為壹部重要的儒家經典。《春秋》是壹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春秋時期的重大事件,是編年體史書的始祖。《春秋》最突出的特點是《春秋》的寫法,作為壹種寫作手法,對後世影響深遠。

《左傳》本質上是壹部獨立的史書。只是後人可能在與《春秋》匹配後做了相應的處理。《左傳》是第壹部具有豐富文學因素的歷史著作,它直接影響了《戰國策》和《史記》的寫作風格。提倡文史結合是《左傳》對散文的最大貢獻。另壹部史書《國語》是中國第壹部民族史。其形式與《春秋》等書不同。它以國家為敘事線索,分別記錄不同時期的重大事件,在史書中尚屬首創。

與歷史散文不同,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散文各抒己見,是百家爭鳴的產物。他的思想是基於自己的目的,是輝煌的。正因為它是在爭論的氛圍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基本趨勢是從簡單到豐富,從零散到嚴密。越往後的作品,篇幅越大,組織越緊密。在最初的意義上,各種學派的雜文是政治、哲學和倫理的論述,而不是文學作品。

就體裁而言,可以說歷史散文是記敘文,各派雜文是議論文。諸子百家的散文風格不同,但那些不同應該屬於文學價值的範疇,這裏就不討論了。

到西漢時期,就單篇文章而言(《史記》另議),文章的文體整體上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和實用性質,也講究文采。這類文章受國家政局變化的影響很大。直到出現了壹部巨著《史記》。

《史記》是散文體裁的壹種變化。該書由五種文體組成:傳記,傳記,傳記,傳記。《本紀》是全書的大綱,以編年的方式描述歷代君主或實際統治者的政治痕跡。“表”以表格形式列出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是全書敘事的補充和聯系;“書”是對天文、歷法、水利、經濟等特殊事項的記載;《世家》是世襲家族和歷代祭祀的人物傳記,如孔子、陳勝等。《列傳》是家族、家族之外的各類人物的傳記,其中有些記載了中國邊緣地區各民族的歷史。通過這五種不同的體例,《史記》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形成了壹個完整的歷史體系。

這種體裁被稱為傳記體,此後略有變化,成為歷代正史的通用體裁。

魏晉時期散文發展並不迅速,這種情況壹直延續到唐代的“古文運動”。

所謂“古文”,是韓愈等人針對唐代的“今文”即駢文而提出的概念,駢文自魏晉以來形成,唐初仍流行。指先秦兩漢時期沒有規定形式的單行散文文體。

古文和現當代散文的區別在於側重點不同。由於對文章形式的要求很高,現在的雜文力求駢文,講究修辭,鋪張華麗,是壹種詩化的風格。但也正是因為這種風格,內容模糊,情感表達不徹底。基於這壹特點,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欲改革文體,於是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是文學史上壹個復雜的現象。在解放文體,推翻駢文的絕對統治,恢復散文自由表達的功能方面,無論是對實用文章,還是對藝術散文的發展,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大致就是這樣壹個過程。直到後來的宋、元、明、清,散文的體裁壹直沒有變化,在成就上也很難超越前代。散文的發展大致在這裏。

4)

小說是中國古代文壇上的壹顆明珠。真正的小說從何而來,發生了哪些變化?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

真正的小說誕生應該算在魏晉時期。小說壹詞雖出現較早,但在《莊子·外篇》中:“以縣令(美名高)飾小說,遠非大也。”有這麽壹句話。這裏所說的“小說”是指卑微而無價值的文字和無意義的文學垃圾,而不僅僅指文體。魏晉時期就有了關於人的小說和誌怪小說,應該是小說的鼻祖。

在魏晉誌怪小說中,《搜姬神》是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壹部。其情節完整豐富,形象生動傳神,較之前的奇奇怪怪的小說有了壹定的發展,開始改變“話少”和輪廓粗糙的形式。其文筆樸實無華,具有魏晉史家著述的特點。

後來的地方誌小說與此不同,大多記錄了世界上發生的奇聞異事。《世說新語》原名《世說》,為宋臨川王劉義慶所作。它是同類中唯壹保存完整的,也是壹件傑作。全書以壹種書的形式編排,分為德、言、政、文等36篇。

到了唐代,這部小說被命名為“傳奇”,而唐代傳奇體裁的壹個最大特點就是篇幅長得多,內容豐富,表現力強,情節曲折動人。

唐傳奇源於六朝誌怪才子小說,但兩者有著根本的區別。後者雖不完全是為了宣揚神道,也有娛樂的目的,但總體來說,受神道意識影響較深,但作為文學創作的意識並不明確;其中(尤其是後期)雖有壹些作品較為曲折,但基本都是粗略的,缺乏深入細致的描寫。直到唐朝的傳說,情況才有了根本的改變。與六朝相比,唐傳奇有著更加宏大的書寫體系,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小說結構。它的劇情更加復雜,內容更傾向於反映人間世,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刻畫也有了明顯的提升。由此,《唐傳奇》宣告了中國古典小說開始進入成熟階段。

如果把描寫人和奇聞異事的小說看作是短篇小說,那麽可以說《唐傳奇》就是中篇小說的雛形。

小說的高峰在元明清時期,以四大名著的出現和文言短篇小說的成熟為標誌。《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代表了中國古代小說乃至整個文學史的最高點。至此,長章式小說的格局基本形成。這壹時期,以“三言”、“二拍”為代表的短篇小說也走向成熟。

《三國演義》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著相當完整細致的宏大結構,有條不紊地處理復雜的線索,描繪了壹幅極其壯麗的歷史畫卷。突出這壹特征,章回式的小說形式發揮了重要作用。章體的結構形式使得故事內容環環相扣,首尾呼應。

水滸傳主要是在民間故事和戲曲故事的基礎上形成的。它通過變換將許多原本獨立的故事組織起來,既有完整的長篇框架(尤其是對梁山聚義而言),又保留了若幹至今仍有獨立意義的單元,可以說是“板塊”的串聯結構。從小說的結構藝術來看,這當然是不成熟的,但從塑造人物形象來看,也有其方便之處。這就是本書在小說體裁運用上的優越性。

《西遊記》又是壹部巨著,是壹部由許多零散的故事和傳說組成的大書,但經過再創作,其結構相當完整;其文筆幽默、靈動、流暢,善於描寫各種荒誕的場景,表現出較高的藝術水平。

《紅樓夢》作為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在體裁結構上更為獨特。

《紅樓夢》有壹個宏大而精致的長篇結構。如果我們試著分析壹下,可以發現小說包含了這樣幾個層面: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感情和婚姻糾葛是小說的中心線索;由此可見,大觀園是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所,賈寶玉、林、薛等眾多女性在大觀園中的命運是小說的基本內容。大觀園作為賈府的壹部分,與整個賈府,即寧國府和郭蓉府的活動密切相關。賈府的興衰過程,以及復雜的家庭矛盾和賈府中其他人物的命運,也是小說的基本內容,賈府中的男性與大觀園中的女性世界形成對比。從這種擴展來看,賈府、薛家四大家族、史家、王家構成了壹個社會階層。雖然除了薛家之外,其他兩大流派很少出現在小說中,但這種以賈府為主,薛家為輔,石、王兩家為輔的結構方法,足以反映這個特殊階層的面貌;從這種擴展來看,以賈氏為主、薛氏為輔的貴族家庭,已經廣泛地與外界發生聯系,從宮廷到城巷鄉野,時時反映著整個社會的狀況;在這壹切之上,還有壹個模糊虛幻的神話世界,不斷暗示著《紅樓夢》的命運,使得小說在繁花似錦的場景中總有壹種憂郁的氣氛。

就是這樣壹個偉大的體裁承載了壹部偉大的作品,這也成為了古典小說的典範。

短篇小說的成熟無疑以“三言”、“二拍”為代表。

三言小說來源不同,情況比較復雜。就目前所能推斷的來看,少部分是經過不同程度修改甚至改編的宋元劇本,流傳的壹些明代劇本也有收錄。但《二拍》中已經沒有任何改編自舊劇本的作品,而是完全由作者根據野史筆記、文言小說和當時社會傳聞創作而成。總的來說,這些書簡潔而引人入勝的情節要求短小優美的體系,使得中國古代短篇小說的創作趨於成熟。

小說的體裁變化和發展更多的體現在內容對形式和體裁的要求上,所以整個小說史也是壹個體裁變化和發展的過程。

(5)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戲劇出現的較晚且集中。最早的戲曲文體應該算是唐代的變體,其次是宋代的故事和南戲。到了元代,戲劇的發展達到頂峰,也就是與唐詩宋詞齊名的元雜劇。明末清初也出現了壹些藝術成就較高的雜劇,但元雜劇的文學藝術價值和文學體裁的完善與形成更應受到尊重。

變文是指民間曲藝“轉型”所用的文稿。自其出現以來,歷代學者對“變”字的解釋有不同的見解和猜想,有的認為是梵文的音譯,有的認為是“變化”、“神奇變化”等意思,有的甚至認為是佛教語言中“因果變化”(因果變化)的簡稱,至今未有定論。

“變文”的表演形式是由“俗話”轉化而來的,所以變文中有很多佛經故事,但並不是分段引經據典再加以解釋,而是充分套用佛經中的故事。後來轉為民間藝術,內容也擴展到宗教之外。從它的類型來說,它還不能算是壹部戲劇。他只有壹個藝人表演說唱,沒有具體的演員和場景,但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後來戲劇的雛形。

宋遼金時期戲劇的發展並不突出,最有特色的是晉東謝園的《西廂記》。

朱功腔是曲藝的壹種獨特形式,是壹種既有說又有唱的曲藝,它不同於唐代的變文。因其唱腔結合多種宮調而得名。據記載,北宋時期有各種宮調。不過有完整的作品流傳下來,西廂記是最早的。《西廂記·朱功調》最大的文體特點是從漢民族長期的文學積累中汲取營養,作品帶有很大的唐宋詩詞運氣,這是早期的變體和劇本所沒有的。

現在來說說元雜劇。

元雜劇直接繼承了金和腔的許多特點,並在吸收其他民間藝術的基礎上有所發展。然而,元雜劇和金畢竟有質的區別。元雜劇才成為文學劇本完整、表演形式嚴謹、內容完整豐富的成熟劇種。

元雜劇的基本結構是演出壹出戲打六折,通常是壹個楔子。幾部戲就是多份;楔子可以不用,也可以用兩三個。壹個“折”就是壹個故事單元(也是壹個音樂單元,見下文),四個折之間,大多表現為劇情、傳承、轉折、組合的變化。“楔”是指將壹小塊木頭插入木頭的榫中使其扣緊,引申為雜劇,指起解釋或連接情節作用的簡短的開場場景或剪口場景,是整個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對戲劇體裁的突破和創新,也是元雜劇的亮點。

元雜劇的核心部分是歌詞。每壹折都是由同壹宮調中的壹組曲調組成並押韻到底——所以“折”也是壹個音樂單位;妳可以選擇四種不同的宮調,打六折。這是元雜劇形式的另壹個特點,但這個特點從屬於前面的特點,沒有“四折壹楔”的形式,所以沒有以抒情為中心的特點。

說到元雜劇,就不能不提到關()、鄭(光祖)、白(溥)、馬(致遠),也就是所謂的“元曲四大家”。他們對元雜劇體裁和文學價值的貢獻是不可替代的。讓我們以關漢卿為例。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戲劇家,關漢卿至今記錄的雜劇* * *有66種,現存的只有18種。而他的作品根據表現內容又可以分為公案劇和愛情劇。公案劇以《袁》、《魯齋郎》、《蝴蝶夢》為代表,愛情婚姻劇以《月亭》、《風月調》為代表。

關戲的體裁特點是:廣泛采用“四折壹楔”的形式,善於安排情節,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營造戲劇氛圍,使舞臺表演富有動作性。元雜劇的六折體系本來就比較短,容易寫得單薄,而關漢卿卻常常剪裁、編排得恰到好處,以容納豐富的內容。這也是其他幾位作家的相似之處。

元代的另壹種戲劇形式——南戲,也是戲劇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代戲劇成熟較早,從宋雜劇、金到元雜劇,還有壹個分支成熟較晚,就是流行於東南沿海地區的南戲。發源於浙江溫州(舊稱永嘉),故又稱“溫州雜劇”、“永嘉雜劇”或“永嘉戲”。

南戲的體裁和雜劇很不壹樣,歸結起來就是壹點:各方面都比雜劇自由。雖然有壹定的約定俗成,但沒有嚴格的宮調組織,可以根據劇情需要自由選擇;其劇本結構與雜劇不同,由於音樂限制,沒有形成“四書壹楔”的固定格局,而是以人物的上下階段為界限來劃分,可長可短,大多長於雜劇;不像雜劇規定每部劇只能由壹個角色演唱,可以由任何角色演唱,還有合唱、副歌、多人合唱等多種形式,可以把音樂、白樂、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到了明代,戲劇家族出現了壹個新成員——傳奇。這個傳說和唐朝的不壹樣。到了明朝中葉,傳奇取代了雜劇在戲曲舞臺上的主導地位。系統地打破了元雜劇的刻板印象。壹部劇不壹定是四折,也不壹定是壹個人領銜,往往南北歌混在壹起。

明代戲劇最大的成就是湯顯祖。在湯顯祖的四部劇作中,《牡丹亭》(全稱《牡丹亭的故事》,又簡稱《魂歸正傳》)是其努力最深、最能表現其文學思想和藝術才華的壹部。從體裁上嚴格來說,《牡丹亭》的壹些缺陷是顯而易見的:有五十五個劇本,結構松散冗長。但由於其藝術上的獨特性,這壹缺陷並不能掩蓋其輝煌。

中國古代戲劇發展比較迅速。因為集中在宋元明時期,受到人們的喜愛,所以成就比較大。戲劇堪稱古代文學中發展最快的壹部分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