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田園詩:描寫自然寧靜的田園風光和自然淳樸的田園生活。這是詩人理想化的藝術境界。反映了詩人恬淡閑適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超然的心境,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和官場醜惡的壹種否定。如《歸園》【越來越少俗韻】、【身處野境】、【飲酒】【在人文環境中造屋】、《何國主簿》等。他表達了自己對耕田生活的體驗和對勞動的熱愛,體現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厚情誼。如《歸園》【南山種豆】、【耿旭新年九月西田收早稻】。描寫自己生活的艱辛和農村的蕭條,反映了詩人理想化境界之外的現實世界。如《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歸園》《乞食》等。
2.詩與詠史詩:陶淵明的詩與詠史詩內容相近,詠史詩也是詩,繼承了阮籍詠史詩和左思詠史詩的詩學傳統。詩歌的主要內容是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和抱負。有的表現出理想與現實、入世與出世的思想矛盾;有些對人生價值實現的擔憂,表達了難以付出的雄心壯誌的苦悶;有的體現了不與黑暗現實同流合汙、堅守個人操守的高尚品格;還有人以“金剛怒目”的方式表達憤怒的情緒。如飲酒、仿古體、雜詩、詠貧、詠荊軻、讀山海經等。大多屬於這壹類。
3.其他:陶淵明的仕宦詩是他仕宦期間的作品,多為描寫仕宦的艱辛和厭倦仕宦、向往隱居的內容。如《第壹鎮軍參軍曲左》等。大多數詩歌都是關於朋友之間的友誼。如答龐參軍,送別殷金。此外,陶淵明還有壹些哲理詩。比如“在壹起”。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
1.平淡自然,醇厚雋永的藝術風格。陶淵明詩歌的題材和內容貼近普通的日常生活,詩歌的意象往往取自習常聽之事,直抒胸臆,雕琢不假,辭藻不俗。陶淵明山水田園詩的深意,只是用淡淡的素描和真情實感來表現詩歌的藝術形象和意境,卻是平淡中的神奇,樸素中的美好。朱說:“元明的詩平淡無奇,出於自然。”(齋藤優子流派)蘇軾說他的詩是:“質而實,而豐而實。”(《與蘇轍書》)也說:“外幹內糊,似輕而美。”(評劉漢《東坡題跋詩》)元好問說他的詩:“壹字自然永恒,奢盡。”除了這種基本體式,還有壹些被魯迅稱為“金剛怒目體”的詩(《桀桀亭隨筆二篇》,標題未定)。朱也談到了他豪放的壹面:“大家都說陶淵明的詩平淡無奇。按照某些人的說法,他以此為榮,但他大膽不羈。”露出真面目的人是壹篇《荊軻賦》。普通人怎麽會說出這種話?”(齋藤優子流派)
2.崇高、不落俗套、自然的藝術境界。陶淵明詩歌的意象看似平淡無奇,卻營造出壹種清高不落俗套的藝術境界。他的詩的主旨在於寫意,在於表達自己的心靈、趣味和對生活的理解,而景物的描寫和敘述只是為了有意義。陶的許多詩歌都達到了物我合壹、主客合壹、情、景、理合壹的自然藝術境界。
3.色彩自然,語言簡潔生動。陶淵明的詩不僅僅是紋飾,而是用簡單自然的語言和稀疏的筆法,簡明扼要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傳達深刻的含義,達到寫意傳神的藝術效果。他善於把日常生活中的口語提煉為詩歌,充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經常運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運用典故,也是口語化的。
陶淵明的壹生
陶淵明(365?~ 427),又名錢,字亮,號五六先生,旬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之交非常復雜的政治環境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晉代的壹位賦家。我爺爺是太守,父親大概官職比較低,在陶淵明的童年就去世了。在重視門閥的社會中,道教徒的地位雖不能與王、謝等士紳相比,但又與卑賤不同。出身貧寒的陶侃被嘲諷為“小人”,被視為有篡位野心的人。可想而知,他後代的政治處境相當尷尬。
陶淵明的少年時代是在柴桑的農村度過的。“無不當俗,其性愛秋山”(歸園第壹部),“少年人事窮,遊六經好”(飲酒第十六部)是當時生活的寫照。他經常說,因為家裏窮,他不得不做官謀生。這話沒錯,但也不能排除普通學者有建功立業的動機。“我渴望逃離世界各地,我愛思遠”(雜詩第五部)透露了這壹消息。29歲時,陶淵明在江州擔任祭酒大典,不久辭官。後來江州被稱為主簿,卻沒有上任。
公元398年,晉安帝隆安二年,陶淵明到江陵,入荊州、江州刺史桓玄。當時桓玄手握長江中上遊軍政大權,圖謀篡金野心勃勃。陶淵明又萌生了隱居的念頭。隆安五年(401)寫的《辛醜七月休假回江陵夜遊》壹書中說:“詩書畫好,園無世俗之情。如何舍此而遠至西京!”這年冬天,因為孟母親去世,回去找楊吊唁。自那時以來,政治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元興元年(402),桓玄以求臣之名入京,使司馬原憲。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楚。元興三年(404年),劉裕起兵討伐桓玄,進建康,任鎮軍將軍。他掌握了國家政權,給金朝帶來了壹絲希望。於是陶淵明參軍當了鎮軍將軍,劉裕。在赴任途中,他寫下了“以屈左發起鎮軍參軍”。他的心情很矛盾。壹方面,他覺得時機到了,他希望做點什麽:“時機到了,我會和妳見面的。”另壹方面,我對田園生活的眷戀:“以變應萬變,最終回歸工作。”此時劉集中力量討伐桓玄及其殘余勢力,陶淵明怕在劉裕的幕下難以有所作為。安帝元年(405)第二年,他參軍為建威將軍,任江州刺史劉。今年8月,他請求撤換彭澤縣長。在任80多天後,他辭職並於11月退休。這壹次辭去縣令的直接原因,在《宋書傳》中有記載:“郡派杜佑到郡,縣官白曰:‘臣當縛見之。’錢嘆了口氣說:‘我不能為了五鬥米而向村夫彎腰!我今天被解除職務了。”辭職時,他提出了壹個更深刻的理由:“回去吧,來Xi吧,請離開我去旅行,世界與我相悖,我不能再要求它了!“陶淵明徹底認識到世俗主義與他崇尚自然的本性相違背,他無法改變本性去適應世俗主義。再加上對政局的失望,他毅然辭職隱居。
彭的辭世是陶淵明人生兩個時期的分界線。此前,他壹直在官僚和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之間進行選擇。他隱居的時候想做官,做官就得退休。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從此,他更加堅定了隱居的決心,壹直過著隱居修行的生活,但他的心情依然不平靜:“日月棄人,誌不求勝。”讀到這裏我很難過,但最後還是不能安靜。”(《雜詩》)他在詩中多次描寫隱居的快樂,表達了隱居的決心,如“此飲樂而不回”(飲酒);
“妳有妳的地方,而且是千年老店”(《飲酒》第四部)。這當然是他的真實感受,但也算是他堅定決心的壹種方式。他不是後期沒有機會再做官,而是拒絕了。晉朝末年,讓他做工輔,他沒有。劉裕篡金建立宋朝,對政治更加厭倦。在《敘酒》壹詩中,他含蓄地表達了對此事的想法。晚年,他又窮又病,
“江州刺史檀道濟以候,偃臥瘠以恩。道吉說,‘聖賢活在世上,沒有路的地方就藏起來,有路的地方就到了。這孩子生在文明世界,何苦呢?“是啊,我說‘潛水的話不敢看聖賢,但我沒那麽大的野心。’刀姬給了梁肉就走了。(蕭統《陶淵明傳》)宋文帝元嘉死前四年寫了壹篇《自我犧牲》。在文章的最後,他說:“生真的很難,那死算什麽?”唉!"
這成了他的傑作。他死後,朋友們謚號他為“精傑先生”。他的好友顏延之為他撰寫了訃告,這是研究陶淵明的重要材料。宋書、金淑和石楠都有他的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