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詩歌有什麽特點?

詩歌有什麽特點?

詩歌本身的特征

1,可視化

詩歌雖然也強調趣味之美,但壹般不以嚴格的判斷和推理來說服人,而註重以形象打動人。雪花大,所以可以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詩);呼瑪快,所以可以說“竹雙耳,風四蹄”(杜甫詩);說蕭瑟是“孤燈照寒雨,濕竹浮暗”(司空舒詩);理想詞是“九萬李鳳鵬舉,風停,彭州吹走三山”(李清照詞)。這樣才能生動地表現或突出事物的特點,使讀者獲得具體可感的藝術享受。

2.典型的

詩歌中描述的意象並不是生活的真實記錄。雖然有些是真實記錄,但也經過了作者的挑選、加工和提煉。這樣的形象可以代表更深更廣的生活內容,成為典型形象,成為典型人物,典型環境,典型動作,典型話語,典型場景等等。典型的東西是總結出來的,所以有代表性。所謂“半瓣花”,可以說是人,“壹滴水”可以體現光彩,“壹鱗半爪”可以道出全貌。比如杜甫的《論遇李龜年順流而下》,詩中的“聞”和“遇”兩個動詞,把幾十年的人事和滄桑連在壹起。兩位老人的重逢成為了壹個時代的代表,他們的沒落恰恰說明了盛世的興衰。這樣的作品非常典型。

3.情緒

“情動中發”,顯然指的是詩歌創作。當然,作者滔滔不絕的情緒是無法從理性的角度來分析的。杜牧有詩《江南春》:“千裏緹縈青紅,水鄉滿酒旗。南朝四百八十殿,多少塔煙雨。”有人認為千裏鶯啼,千裏青映紅,無人能見。“千”視為“十”。後來有人反駁說:“就算是十裏,也不壹定全是聽得見的,看得見的。”他解釋說,“題雲《江南泥》在千裏之外的江南。千裏之中,鳥在鳴,綠在映。水鄉處處無酒旗,四百八十殿塔多在煙雨中。”這就反駁了自然是合理的,詩人脫口而出自己的感受,就無法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上面提到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忽略了詩歌的情感特征,強行要求我們提出“燕山雪花怎麽會大如席”這個問題,那就太可笑了。。

在詩歌中,情感的表達在很多情況下是間接的。有時用間接抒情的議論,有時用典故,有時跳(跳是指文意的跳躍和省略)。可以理解間接表達,詩中使用的典故,省略的部分非常含蓄。

詩歌的特點。

詩歌的固有特征是抒發感情。無論是畫風景、吟誦事物,還是寫人、敘事,

壹切為了抒情。抒情是詩歌的生命和靈魂。沒有抒情,就沒有詩歌。所以在閱讀和欣賞詩歌的時候,首先要搞清楚詩人描寫的是什麽樣的風景,唱的是什麽樣的東西,描寫的是什麽樣的東西,描寫的是什麽樣的人,然後再看他表達的是什麽樣的感情。

詩歌的外在特征是講究節奏。特別是古典詩歌,強調押韻對仗。所以,語序有時候是顛倒的。“英雄不找孫仲謀”是“英雄不找孫仲謀”的倒置。只有把它變成合適的行頭,才能準確理解它。讀書時大聲朗讀,富有詩意

節奏的美只有通過讀出聲音才能更好的體會。即使是考試答題的時候,也最好是把腦子裏的聲音讀出來。

詩歌的構成要素是意象。它是詩人主觀感受和客觀意象在創作過程中碰撞融合的結晶,是詩人通過想象和運用擬人、物、象征、誇張、比喻等手法創造出來的單壹的或支離破碎的、有形的具體形象。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是作家為了傳達某種模糊、微妙、莫名的感情而創造的藝術符號。因此,在閱讀和欣賞詩歌時,我們應該從意象的角度出發,充分理解意象的內涵和審美意義,這是真正理解壹部作品的關鍵。

首先要仔細品味圖像本身所蘊含的豐富而獨特的情感信息。比如“日”當然是太陽,但不僅僅是太陽。作為壹個形象,“日”有壹個輝煌和輻射的天氣。其次,要充分理解圖像所凝聚的文化內涵。在具體的意象中積累了相應的文化內涵。如《長亭》《斷柳》《故人》《孤帆》,

常與離愁別恨聯系在壹起,成為表達相思離別的現成符號。當妳看到這些圖像時,妳應該立刻想到相應的想法和感受。第三,要從意象的組合中理解寓意。

“紅色的黎明從星星的彈孔中流出來”“星星”“彈孔”“血”“黎明”這些詞通過詩人的組合,與通常的意象不同,它們的疊加產生了壹種全新的藝術效果。閱讀時,要善於從整體意象組合中理解“增殖意義”。比如辛笛的山水:

火車碾過中國的肋骨。

壹節又壹節的社會問題。

比鄰而居的是田埂間的茅屋和墳墓。

生命如此接近終點。

夏天的土地是如此的綠,以至於它悲傷地雕謝了。

我曾經喜歡我想去的地方。

說不上有多陌生,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淒涼的。

瘦牛和瘦人

都是病,不是風景!

1948之夏

在滬杭路上

詩人在車窗外看到的“比鄰而居的茅屋,田裏的墳墓”這壹幕很逼真,在40年代的農村隨處可見。但在這裏,茅屋和墳墓這兩個意象同時突出地組合在壹幅畫面中,並用連詞“和諧”把它們聯系起來,於是詩的寓意就從現實主義上升到了哲學思考:生與死的距離出奇地近,中國人居然就這樣渾渾噩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詩歌的語言生動傳神。此外,它還具有簡潔、跳躍的特點,更有別於其他文體。“言不相聯,意相聯”,讀者通過聯想和想象能夠理解的東西往往會被省略,所以閱讀時通過聯想和想象來彌補是很自然的。比如李白的《長征》:

我的頭發幾乎沒有蓋住我的額頭,我正在摘花,在我的門邊付錢。

當妳,我的愛人,騎著竹馬,小跑轉圈,拋青梅。

我們住在清坎的壹條巷子裏,我們都很年輕,都很快樂。

十四歲時,我成了妳的妻子,害羞得不敢笑。

我低下頭,走向黑暗的角落,不願理睬妳的千百次呼喚。

但是在十五歲的時候,我豎起了眉頭,笑了起來,明白了沒有灰塵可以封住我們的愛。

即使到死,我也會在我的崗位上等妳,在寂靜的了望塔裏,我也不會灰心。

然後在我十六歲的時候,妳踏上了漫漫征途,曲塘預樁。

然後到了第五個月,我再也忍不住了,猿猴在天空中大叫。

門前的舊足跡,每壹條都被隱藏在綠色的苔蘚下。

藏在青苔下太深掃不走,第壹次秋風添落葉。

八月的黃色蝴蝶,兩個兩個地盤旋在我們西園的草地上。

因為這壹切,我的心都碎了,我擔心我明亮的臉頰會褪色。

哦,最後,當妳穿過三個Pa區回來時,提前給我發個信息回家!。

我會來接妳的,不會介意距離,壹直到沙長風。

小時候只寫了兩個孩子在壹起玩的場景(印象很深刻,連“青梅竹馬”“兩個孩子無猜”都成了成語),其他的都省略了。然後我就跳到了“做夫妻”的階段,用細膩的筆觸寫出了我第壹次結婚的場景和婚後夫妻之間發展起來的愛情。然後突然跳到老公出差久了對他的向往。這才是重點。詩人巧妙地將生活的壹些片段連接成壹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就表現了詩歌“言不相聯而意相聯”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