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什麽是陌生化呢?簡單來說,就是第壹次的感覺,壹種意外的感覺。當我們只知道走路的時候,跳舞是壹種奇怪的行為方式。壹種舞蹈也是對另壹種舞蹈的陌生化。從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陌生化是壹個動態的過程,而不是靜態的。對於陌生化的壹種具體形式,它的出現和消失是同時發生的。陌生化釋放出壹種短暫的美。這就是為什麽王爾德認定第二個把花比作美的人是庸才。
為什麽把現代詩和陌生化放在壹起?這不是偶然的。陌生化是現代詩歌的重要特征,也是現代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學界,現代詩最終實現了陌生化的價值。當然不是說現代詩以外的文學形式沒有陌生化,也不是說現代詩以外的其他詩歌沒有陌生化。然而相比之下,他們還不夠成熟。
我們先來看現代詩歌中陌生化的出現。
詩歌有兩大功能。壹個是社會功能,壹個是藝術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歌的發展史就是這兩種功能的興衰與和諧的歷史。毫無疑問,在壹個漫長的歷史時期,詩歌的社會功能要突出得多。但隨著現代詩歌的發展,藝術性成為現代詩歌創作者和愛好者關註的焦點。詩歌的社會功能要求詩歌像史書壹樣忠實。它的教育功能始終要求它以真情感人,以真理令人信服。它盡力以盡可能接近現實的方式完成詩歌的使命。
藝術的功能不同,反之亦然。藝術的目的不是讓它的意義易於我們理解,而是創造壹種對事物的特殊感覺。那就是創造壹個‘視頻’。“對於詩歌來說,還在於創造心理意象。不是認知。它不堅持生活的真實,它追求理想的真實。它不滿足於知識的索取和傳播,而是壹種審美的期待和享受。前者要求表達準確,盡可能通俗易懂。後者止於制造意外,喚醒大腦的審美疲勞,完成壹次洗禮般的體驗。
詩歌是感情的藝術。這種表達雖然有點偏頗,但也緊扣現代詩歌的主要因素。感性思維不同於理性思維。容易疲勞,需要不斷被喚醒,需要不斷迎接新的刺激。俗話說“時間是最好的補藥”。時間,重復,習慣,足以鈍化壹個人的感官,扼殺壹個人的意識。而這種感官知覺是完成現代詩歌再創造的首要條件。
正是現代詩歌的藝術性和它的重要感使它渴望這種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說:“藝術拒絕已經存在的東西,但是已經存在的東西將繼續存在。”在這種拒絕與存在的矛盾與和解中,詩人通過陌生化感受到了某種生命的氣息和鮮活。詩歌也可以在自己的維度上不斷延伸和發展。終於從其他風格中脫穎而出。
同時,現代詩歌雖然追求壹種理想的、藝術的真實,但最終還是要回歸自然、回歸人、回歸社會,或者以這種生活的真實環境為出發點。人只要還需要吃喝拉撒才能生存,就不可能是純粹的藝術。正是在這種理想與現實的沖突與和解中,陌生化才能產生無窮的魅力和張力。
研究表明,人的情感中心有兩翼:痛苦和愉悅。現實生活的經歷告訴我們,我們對痛苦的感知和記憶永遠是最深的。陌生化通過延長感知的時間和難度,造成壹些痛苦。從而激活我們的美感。而壹旦我們穿過層層迷霧,到達壹個清晰的境地,那種快感壹定會加深我們的印象。
正是這種大腦機制和藝術特征為陌生化的產生和需要奠定了基礎。
現在我們來看看現代詩歌的陌生化涉及到哪些因素。
首先是內容。
陌生化可以表現為詩歌的新聞性。但不是為了滿足知識的傳播和索取,而是著眼於壹種全新的、第壹次的體驗。
舟曲
文/蓉兒
8月份遇到泥石流。
突然地
舟曲沈入。
讀了這首詩,相信1000個讀者都會有立竿見影的反應。然後舟曲出大事了。妳可能會焦慮地來回走動,也可能會急著打電話,也可能會跌跌撞撞地打開電視,搜索現場新聞。總之,妳會被這突如其來的意外嚇壹跳。
以上例子只是現實生活空間中的內容。還有純幻想世界、空間等其他我們不熟悉的內容。這不是個例。
第二是語言。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雖然詩歌的真正信仰在語言之外,但語言的成敗是詩歌成敗的前提。
散文的語言力求通俗易懂。所以他們喜歡用現成的、慣用的表達方式。所以很多事物或現象都是先被解釋,再被定義的。有些觀點已經成為普遍適用的理論,經常被引用。
而詩歌則不同,它的目的不是傳播知識,也不是取悅讀者。它是感覺或直覺的藝術產物。因此,作為詩歌最重要的因素——語言,也有其自身的質量要求。語言在詩裏,就像壹張經不起時間的臉。容易過時,老化,疲勞。在時間的侵蝕下很容易失去原有的光澤,所以被人們遺忘。
詩歌的語言必須加快新陳代謝,才能保持生命的活力。
語法和習慣表達是詩歌語言走向青春的第壹道障礙。
什麽是語法?是人們在語言使用中逐漸形成的規範。為了擴大語言的傳播,為了
交流的準確性,每個人都會有意識地用語法來規範自己的語言形式。沒有規則,很難做出正方形。這樣,在完成語言的敘事和交流使命的同時,它變得穩定而無生氣。這當然是詩歌無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