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能算樂府詩嗎?

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能算樂府詩嗎?

1.樂府是從秦朝開始設立的專門的官方機構,負責分配音樂、培訓音樂家和收集民歌。漢樂府是指漢代樂府機關收集的詩歌。這些詩最初是在民間流傳,通過樂府保存下來的,漢人稱之為“宋詩”,魏晉時期才稱之為“樂府”或“漢樂府”。後世學者模仿這種形式所寫的詩,也稱為“樂府詩”。

漢代樂府詩開創了壹種新的詩體——雜言五言。他的雜詩自由靈活,似乎寫得隨心所欲,少則壹兩句,多則壹篇十幾個字(如《孤兒之旅》)。作者只是根據內容的需要來寫。這為以後的雜歌做了鋪墊。壹般認為五言詩產生於漢代。樂府中的《江南》《十五參軍》等詩,都是工整的五言詩。壹般認為這兩首詩寫於西漢。到東漢時期,樂府詩中的五言詩越來越多,其藝術性也日趨完善。而且與文人的五言詩相互作用,共同促進。成熟的五言詩體在漢代樂府民歌和文人創作中孕育,成為魏晉南北朝詩歌的主要形式。

二、五言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新詩體。它沒有壹定的格律,不限長短,平仄,自由押韻,但是每句五個字的句式是固定的。因為它既不同於漢代的樂府歌,又不同於唐代的近體格律詩和絕句,所以被稱為五言古詩。唐代五言古詩雖源於漢魏,但從不因襲模仿,呈現出自己的特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分類:分為五言絕句、五言樂府、五言格律詩。

三、七言古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壹種體裁,以七言或七句為主要文體。

它起源於民歌。先秦時期,除了《詩經》、《楚辭》中的七言句式外,荀子所寫的《襄城篇》是壹種以七言為主體的雜體韻文,是對民歌的模仿。西漢時有七言通俗韻文,如司馬相如的《範姜篇》和尤氏的《集九篇》,此外還有《漢書》所載的《樓虎歌》、《尚軍歌》。

七言古詩是七首古詩詞曲的總稱。古人所謂七言,並不是說全詩每句都是七言,而是只要全詩大部分句子都是七言。例如,李白的《蜀道難》中有三個詞:“唉,唉,唉”,“直到這壹地區的兩個統治者,在迷霧的年代裏擠了進來”,“高,如在壹面高高的旗幟上,六條龍驅動著太陽,而在下面的河流,鞭撻著它扭曲的路線”。但仍被視為七言詩,而非雜詩。

七言絕句源於古代樂府,而七言絕句則是七言絕句出現後的壹種獨立的詩體,兩者淵源不同。漢魏樂府中有長歌、短歌、燕歌、戚歌、燕歌、怨歌、哀歌、鞠歌、歌歌,可視為唐代樂府之祖。其中,七言歌是漢魏以來七言樂府的自然發展。清代吳喬《圍爐詩·嘗雲》:“七言創於漢代,有興,古詩董妃伯勞盛於梁末,亦有各用五七言之人,唐人之祖。”所謂古詩“飛東伯勞鳥”,就是樂府詩集和雜曲中記載的“飛東伯勞鳥歌”。因此,七言律詩源於漢魏南朝樂府。至於七言古詩,據說源於漢武帝時的百良臺詩。但《百良臺詩》作者多達24人,每人壹句,只能算是聯句,而不是完整的七首古詩。因此,從詩風發生的角度來看,二者有不同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