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莫高窟
貨號:200-004
1987+2月,莫高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選擇標準C(I)(II)(III)(IV)(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莫高窟,也被稱為“千佛洞”,位於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裏的鳴沙山懸崖上。敦煌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東與安西接壤,南與阿克塞接壤,西北與新疆接壤,地處青藏高原北緣。敦煌始建於漢高祖丁原六年(公元前111),是漢朝西部的郡縣之壹。歷史上曾被稱為“三危”、“瓜州”。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通往中亞和西亞的陸路交通“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敦煌位於絲綢之路南北兩路的交匯處。這裏曾是繁華的大都市,貿易繁榮,寺廟遍布。以藝術形象宣傳思想的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沿途留下了大量石窟文化遺產,其中以莫高窟為主體的敦煌石窟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
莫高窟最早發掘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基本結束於元代(公元1271 ~ 1368年),其間持續發掘近千年。南北長1600余米,上下五層,最高點50米。有492個洞穴,45000平方米的壁畫,2465438個彩塑和4000個飛行雕像。
敦煌石窟藝術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於壹體的立體藝術。古代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族和西域兄弟民族優秀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外來表現技法,發展成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情和敦煌地方特色的佛教藝術作品。
在莫高窟的492個石窟中,有禪宗石窟、宮殿石窟、寶塔寺石窟和影子石窟等多種形式。最大的石窟高40多米,寬30米,最小的石窟不到壹英尺高。它是宗教雕塑和壁畫的聖地,是僧侶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從早期石窟開始,保留了中央塔柱的奇特洞窟造型,到隋唐時期開始消失。隋唐石窟的典型形狀是平方形,上蓋鬥形屋頂,後墻有壁龕。從晚唐到宋元時期,壁畫龕被洞中央的佛壇所取代,騰出壹整面石墻來繪制大型壁畫。
彩塑是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天王、金剛、力士、神仙等。彩塑形式豐富多樣,有圓塑、浮塑、影塑、好塑。最高的有34.5米,最小的只有2厘米左右(山野粘土和木頭的雕像)。莫高窟有2400多件彩色雕塑。其形制由北魏初期的粗逐漸演變到後期的細。隋唐以來,彩塑有七至九件,藝術風格趨於婉約華麗。
莫高窟的壁畫也很搶眼。石窟壁畫豐富多彩,各種佛教故事、山水、亭臺樓閣等建築繪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制作的各種場景,是十六國至清朝1500多年間民俗風情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現魏晉至北宋時期的經書、文獻、刺繡、畫像等約5萬件。除了用中文書寫的文獻外,約有六分之壹的文獻是用各種民族語言書寫的,如利特語、波羅語、回鶻語、吐蕃語、梵語、藏語等。文件的內容包括宗教文獻、文學作品、契約、帳冊、公文和信件等。從此發展出著名的“敦煌學”。經過近百年的研究,敦煌學在學術、藝術、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同時也向世人展示了敦煌藝術之美、文化內涵之豐富和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世界文化遺產手稿:莫高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