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詩歌鑒賞與閱讀理解中的答題步驟

詩歌鑒賞與閱讀理解中的答題步驟

解決詩歌鑒賞問題最根本的方法是從感性(多讀詩)和理性(理解詩論)兩個方面提高詩歌鑒賞水平。另外,在做題實踐中不斷總結解題技巧也很重要。筆者在多年的高考復習中,摸索出了幾種簡單可行的關於詩歌鑒賞的解題技巧,命名為“五種閱讀法”,與這裏的同仁交流。壹、“五讀書法”的基本解題環節。1,看作者。即借助平時積累的關於作者思想、時代、風格、流派的背景材料來理解詩歌。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李白、杜甫的詩。前者熱情奔放,想象力豐富,語言清新,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後者格律嚴謹,情感內斂,沈郁而充滿現實主義風格,兩位詩人在思想內容和風格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2.看標題。巫啟賢《論杜甫》說:“唐代人作詩,不可輕忽題。”。比如杜甫的五律《倦夜》,這首詩的題目就挺奇怪的。按理說,疲勞只有在緊張的工作之後才會出現。人晚上休息睡覺怎麽會“累”?這是什麽樣的夜晚?詩人為什麽會累?這些問題與詩歌的內容密切相關。如果讀者能帶著這些問題讀詩,會事半功倍。3.看序言。有些詩的標題附有前言。其作用無非是指出詩歌創作的背景、詩歌寫作的目的等。,並在壹定程度上揭示了詩歌的內容。讀這篇序言可以加深我們對詩歌的理解。比如蘇軾有首詩《南鄉子》,下面有個小序:“梅花詞與陽素”。從序言中可以知道這是壹首和音詞,內容寫的是梅花,對我們理解詩的內容很有幫助。4.讀壹下筆記。古典詩歌的欣賞必須過語言關。如果不能理解詩歌的內容,所謂的欣賞也就成了空談。在高考詩歌鑒賞題中,為了幫助考生全面理解詩歌,往往會在詩歌的背面附上幾個註釋。我們切不可對這些評論掉以輕心,而應仔細閱讀,以揣摩詩歌的隱含意義,為進壹步深入分析詩歌做準備。5.看問題。NMET的詩歌鑒賞題緊緊圍繞著考點。壹般來說,往往包括詩歌的意象、語言、表達技巧、思想內容等多方面的詩歌鑒賞知識。這壹步要從問題入手,準確把握題目考查的知識點,然後收集相關資料,準備答案。二、例題分析:2003年全國高考詩歌鑒賞題。季翔寺,王維,不知道如何堆香寺,我徘徊在數英裏的山雲。古木參天,卻無行人小徑,寺內山中鐘。山裏的泉水打在危巖上,松林裏的太陽也冷。傍晚時分,來到空池,靜靜禪坐,壓制心龍。註:安禪:佛語,指閉目靜坐,無雜念;龍:指世俗的欲望。古人評論詩歌時常用“詩眼”壹詞。所謂“詩眼”,往往指的是壹首詩中最凝練傳神的壹個字。妳覺得這首詩的兩句話裏的“詩眼”是什麽意思?為什麽?請簡要欣賞全詩。分析:1,閱讀作者。盛唐詩人王維,屬於山水田園詩派,晚年皈依佛門。他的詩大多是寫山水的,寫出來的風景充滿了詩情畫意。蘇軾曾評價說:“詩中有畫,令人神往。”詩歌清新淡雅時往往意境高遠,維系著詩人高尚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2.看標題。標題是“穿越季翔寺”,“穿越”的意思是參觀山裏的壹座古寺。詩是山水詩。3.讀壹下筆記。註釋中的兩個字屬於佛教術語。通過註解,我們可以讀出詩人對世俗欲望的超脫,對清幽生活的向往。4.看問題。有兩個問題。第壹個問題是關於詩歌的,是關於文字的。第二個問題,不僅僅是表達技巧的問題,還有思想內容的問題,兩者缺壹不可。參考答案:“詩意的眼睛”分別是“咽”和“冷”。山間流淌的泉水,被巖石堵住,像在啜泣壹樣低吟。陽光照在松樹上的顏色,因為山的黑暗,顯得暗淡。“咽”和“冷”這兩個字生動、凝練、傳神地表現了山中的寧靜意境。練習:1。讀下面的七言絕句,在詩後完成題目。夏日的蘇舜欽別院夏日深明,石榴花開滿簾。濃密的樹蔭隔斷了暑熱,正是中午時分,我醒來,耳邊聽到黃鸝斷斷續續的鳴叫。【註】蘇舜欽;北宋詩人,主張改革,貶謫民間,在蘇州建滄浪亭,隱居。夏邑就寫在這個時候。有人說這首詩題為《夏意》,全詩“不誤夏意”。對此妳怎麽看?妳認為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的壹種什麽樣的心情?請寫壹段贊賞的話。2.讀下面這首歌詩,完成詩後的標題。金陵帖①文天祥草離宮②轉黃昏,孤雲飄散。這取決於什麽?山川風光壹樣,城裏人不壹樣。滿地蘆葦花隨我老去,誰在老家燕子身邊飛!從今以後,我將離開江南路,化作壹只帶血的烏鴉。【註】①此詩為田文祥從廣州押往燕京,路過金陵時所作。②出宮:皇帝出巡時的住所,指南宋。請詳細分析作者用了哪些景物描寫和典故來表達思想感情。參考答案:1。這首詩的題目是《夏意》,表現了壹種寧靜祥和的環境,表現了壓抑內心痛苦的閑適寧靜。“別了”、“深了”、“清了”,詩壹開頭就形成了壹種恬靜涼爽的氣氛,緊接著是“石榴遍地開”、“樹陰滿地”的“渲染”,都給人壹種清涼祥和的感覺。隱居的詩人內心痛苦,卻不抱怨,對得失榮辱似乎漠不關心,但不抱怨不代表沒有痛苦。幽靜的環境恰好烘托出詩人內心壓抑的刺痛,《夏意》和《鶯聲燕語》值得讀者細細揣測。2.通過離宮、暮光、孤雲等失去色彩的景物表達了作者孤獨憂郁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