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文學中永恒不變的主題。先不說外國和古代,只說現代中國。比如魯迅的《故鄉與社會劇》,周作人的《吳鵬船》,葉聖陶的《藕水牧羊人》,郁達夫的《鄉愁》,冰心的《鄉愁》,余光中的《鄉愁》,春天提醒我,等等,都有它們的主題,寫作背景,寫作背景。有些篇章,如《魯迅的故鄉》、《社戲》、《在飯館裏》,可能與遊子對故鄉、家國的思念沒有直接聯系。作者可能無意直接表達生活在異國他鄉的思鄉之情,但在文章的字裏行間也漂浮著孤獨旅途的離別之思,讓人處處想家。
其實,鄉愁是人類的壹種精神現象,不分古今,不分地方。鄭振鐸的《海燕》是壹首很美的想家的歌。
鄭振鐸,福建省昌樂縣人,1898年12月19日生於浙江溫州。1918年考入北京鐵路管理學校(現北方交通大學前身)。1921年,他與周作人、葉聖陶、沈雁冰等12人發起成立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壹個文學社團——“文學研究會”。從此,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精力投入到中國現代文學的建設和中國文學文化的研究中。五四時期,他是“為人生”派的重要作家,創作了許多詩歌、散文和小說。他還編輯過報刊雜誌,翻譯研究過,也是壹位治學嚴謹、著述豐富的知名學者和教授。胡愈之稱他為“全才”。“無論在創作和翻譯方面,無論在介紹世界名著或整理文化遺產方面...他做出了壹個普通人很少能做出的貢獻”(胡愈之:《為珍多哭泣》);端木蕻良還說:“如果中國有百科學派,那麽思迪先生(鄭振鐸的字——作者)就是最傑出的壹位”(《端木蕻良:記憶中》)。考古方面,著有《百年古城墓葬發掘史》;在文學史研究方面,他著有《中國文學史》、《中國通俗文學史》、《文學大綱》,是該領域的代表作。20世紀50年代末,鄭振鐸去世後,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7卷本的《鄭振鐸文集》。他也是壹位非常活躍的社會活動家,是我國文學文化界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全心全意致力於中外文學文化的建設與交流。他主持創辦了《文物》、《考古學報》等重要學術刊物,擔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多次率領中國作家代表團和文化代表團赴蘇聯、東歐和亞非國家訪問交流。1958年10月17日,在從北京飛往莫斯科的途中,他因飛機失事遇難。
海燕是在去法國的路上寫的。1927年“四·壹二”政變後,鄭振鐸為了躲避可能發生的事情,於5月21日因寫信抗議蔣介石暴行,被迫從上海逃往法國、英國等地近壹年半。陳、許、袁中道、魏等。這次也在船上。除了陳,其他三人都是船上的新同伴。在船上,他們同意寫下“他們在阿索斯的感受、想法和所見”,並“寄給親愛的中國人和親戚”。他這次法國之行寫的散文,後來被編入1932年7月上海新華書店出版的散文隨筆集《海巖》。入選教材的海燕就是其中之壹。這篇文章的確切寫作時間是1927年5月26日晚上。此時,“阿托斯”號已經駛過香港,向西貢港駛去。
《海燕》是壹部遊記散文,也是壹部非常典型的借景抒情、表誌的作品。燕子是歷代文人墨客喜愛的小生物。古詩詞中,關於燕子的詩詞很多,像“誰家的新燕子啄春泥”;“細雨中魚出,清風中燕倚”;“落花獨立,雨燕齊飛”等等都是名句。許多女人還被取名為春燕、閆飛和小燕子,都是因為小燕子活潑可愛,給這個世界增添了許多趣味。
燕子是候鳥,冬去春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燕子歸來尋老基地”時,說明嚴冬已過,春天來了。因此,人們也稱燕子為春天的使者。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首先以他的家鄉為背景描述了燕子。那是春風吹拂、春光明媚、百花齊放的“二三月”。天上飄著“毛毛細雨”,地上有成千上萬的軟柳,放松了他們黃綠色的眼睛,紅白黃的花,綠草綠葉,都像“壹起沖”和“燦爛”的春天壹樣奔向市場。這時,壹只長著黑色羽毛的可愛的小燕子,“壹雙剪刀般的尾巴,壹雙矯健敏捷的翅膀”從南方飛來,加入了這幅春光明媚的美妙畫面。小燕子用極其自然和諧的方式描繪了壹幅生機勃勃、妙趣橫生的江南早春畫卷!這段話,看似不經意,其實花了不少心思。作者先用簡潔的筆墨勾勒出燕子的形狀和輪廓,然後畫出燕子活動的自然環境,再由近及遠生動地描繪出燕子漫天飛舞的生動景象。整個畫面動靜結合,張弛有度,適當的運動和放松。
這是我童年記憶中家鄉的小燕子。燕子也有家。它們在“幸福家庭”的橫梁上和匾額後面築巢。每年冬去春來,他們像遠方的客人壹樣悄然而至,住在自己的家裏。他們對家庭的每壹個成員都像主人和客人壹樣親切和諧。作者不厭其煩地寫燕子的家,同時也渲染了濃厚的日常家居生活氛圍,就是為了告訴讀者此時此刻他是多麽想家,多麽想念家鄉的親人朋友。這些飽含深情和溫暖的話語背後,寄托的是壹個漂泊的遊子無盡的離別。
深情的懷念被眼前的真實畫面勾起,於是作者像壹個熟練的攝影師壹樣,很自然地把鏡頭從追憶緬甸切換到真實畫面。眼前是壹派美麗醉人的景象:“阿托斯”號在浩瀚的大海上航行,海天相連,海天壹色,壹望無際。現實主義與想象交織,景物描寫與抒情交融,抒情者暫時忘卻了離愁別緒的痛苦,沈醉於眼前新奇奇妙的景色和對未來的憧憬。此時,活躍在曠野、農民和市民家中的燕子,像“海上英雄”成雙成對,依然那麽活潑無畏地在浩瀚無垠的大海上,“依然悠閑地在海面上吃草”,用“它剪刀般的尾巴和翼尖”拍打著平靜的大海如湖水,不知疲倦地歡快著。飛行”.....燕子的出現把作者的思緒從想象的世界拉回到現實的場景。成雙成對的燕子與漂泊異鄉的孤獨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浩瀚的大海與小巧玲瓏的燕子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作者不禁輕聲問,“他們不覺得累嗎?“妳不會遇到暴風雨嗎?我們真的很擔心他們!作者與其說是擔心燕子,不如說是擔心他的未來和以後的生活。獨自穿越海洋無疑是壹個巨大的挑戰,所以他不禁感到有些緊張。同時,他的長途跋涉也給家裏的親人增加了很大的精神負擔。所以作者的提問,既可以理解為思念他的親友對他的關心、安慰和鼓勵,也可以理解為他孤獨旅途的曲折表現和思念親人的擔憂。他不僅在為自己尋找安慰,也在默默為親人祈禱,希望壹切順利平安。而且他也從這位“海上英雄”身上感受到了力量和鼓勵,感受到了親情和友情。這只燕子是為孤獨的旅人傳遞思鄉之情的使者,是作者傾訴思鄉之情的對象,是作者親友的化身。他們來看他。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海燕》,但作者並沒有直接從眼前看到的“海燕”開始寫,而是迫不及待地先寫了自己記憶中家鄉的小燕子,可見作者對鄉愁是多麽的焦慮!盡管如此,作者還是把鄉愁藏在心裏,把燕子寫得十分可愛、靈動、人性,體現了作者壹貫以物寫人的風格(見《貓》、《苦啼兒》等文章)。在平面布局上,背景與主體,動態與靜態,景物與抒情都是參差不齊,渾然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