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論中晚唐詠史詩的思想情感取向

論中晚唐詠史詩的思想情感取向

論中晚唐詠史詩的思想情感取向

在思想情感取向上。在中晚唐,詠物詩大多是壹種深刻而警醒的諷刺和批判。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同時,隨著文人由辭賦向知識型人格範式的轉變,中晚唐詩歌可以用思辨的眼光來吟唱。它具有強烈的理性精神來反思政治和歷史問題,推翻以前的案例。另外,在時代環境,氛圍,尤其是佛禪?空的?在性思想的影響下。它還充滿了強烈的哀悼情緒,表現出歷史虛無主義和個體生命哲學意識。

關鍵詞:中晚唐;史詩頌歌;思想和情感取向

吟詩是中國古代的壹種詩歌題材。它以古人、古代事件、歷史遺跡為題材或感情,通過歌唱、琢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認識。他的創作歷史悠久。漢代班固的詠史詩標誌著此類詩歌的形成。後來,西晉左思的八首詠史詩、東晉陶淵明的七首詠窮人詩、南朝顏延之的五君子詩都各具特色,促進了詠史詩的發展。但總體而言,上壹代作家大多以詠史的方式表達主觀感受,內涵較為單壹。如左思、顏延之等人的作品,往往通過吟詠上古來表達自己的坎坷與失意。同時,由於晉南北朝時期,文學創作以士族為主。火葬呢?門戶已立,令、仆、三司可穩進,不屑竭其智而獻邀寵;而且浪漫,難得關心的事情?關註現實精神的缺失,導致詠史這種很現實的詩風,與玄言、田園詩、宮體詩相比,發展相對落後,創作相對較少。所以上壹代人很難形成壹定的時代思想情感取向。中晚唐時期,由於沒落的社會現實和特定的歷史文化原因(對此,筆者另有《中晚唐詠史詩繁榮的歷史文化原因》壹文),詠史詩創作進入了非常繁榮的時期,表現出特定的思想情感取向。

從創作主體來看,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生的文人相比,唐代文人大多出身貧寒,更關註社會狀況,具有關註現實、批判現實的品格。但是,中晚唐的社會政治形勢並沒有初唐那種意氣風發、開明恢弘的格局,而是國力衰退,政治頹廢黑暗。在這種情況下,這壹時期的文人自然擺脫了表達個人情感的狹隘主題,開始以冷峻深沈的筆觸對現實和政治進行批判和諷刺,以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直接揭露奸臣當道、藩鎮割據等社會政治中的重大問題。例如,秦韜玉的《讀五侯傳》(《全唐詩》卷六七○):

當漢室滅亡金鏡道將衰,必有奸臣爭援。

專精國家只誇妳哥,誰管妳兒孫安危。

後宮受人們青睞,前殿陳成帝不懷疑。

朱子營門自稱貴,但地區滿目瘡痍。

?武侯?指王坦、王上、王力、王根、王峰五兄弟。《漢書·元傳》卷九十八記載了他們:?臧累百萬,無拘無束。大支的統治是第壹位的,而人民正在統治著道。百姓苦不堪言,懷了邪靈。他們要上朝,要上蓋下,要堵王道,要當外交大臣,要驕橫跋扈,要壞制度。?這首詩對他們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漢朝衰落的時候,會有奸臣輔佐他們。他們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和財富,這對國家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朱子營門自稱貴,但地區滿目瘡痍。?可以說,這首詩明顯是寫給中晚唐當政的奸臣看的,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曹野的後秦作品抨擊了秦解體後的軍閥割據和混戰,認為軍閥?兩手空空,欲奪天地之德?,導致黎巴嫩人民無辜受難,社會失序,國家陷入嚴重災難。?父母屍骨交,蟲蛇相食。丁亂陰陽疑,鬥鬼神。東郊龍見血,九土黃。當鼓與鼓分裂為兩個場景時,妖星感動中國,流了血,但神器並不可怕。?(《全唐詩》卷五九三)可以說是給統治者盲目容忍藩鎮敲響了警鐘。

但總體而言,這壹時期的史詩側重於對君主的諷刺和批判。面對昏庸無能、荒淫無度的君主,詩人深感僅憑對現實的直接書寫,難以喚醒醉生夢死的統治者。只有超越現實,觸及隱藏在現實背後的嚴重後果,才能對迷霧君主起到警示作用。就這樣,歷史上亡國之君走進了詩人的視野。春秋時期,吳王、南朝諸王、楊迪自然成為* * *的對象。玄宗時代在這個朝代的成敗就是壹個更好的當代證明:勤勞可以興國,頹廢則會給國家帶來沈重的災難。比如沈李的《姑蘇臺雜句》(《全唐詩》卷四八二)是壹種感覺?越王黃贈金過梁,吳王建姑蘇臺,贈過梁,於是以金飾樓,以毀其國?(《姑蘇臺雜句序》),寫於鄉愁。詩中有優美的跌宕起伏,寫吳王荒淫,嗜女:?石的《醉舞》開滿了鮮花,她嫉妒的傲慢。姑蘇展開壹百尺,門楣變成了黃金臺。?最後的結果是:?宋清管燕春樂未盡,越師飄於。吳許看著吳滅亡,稱霸西越。?其實統治者要以史為鑒,這是很諷刺的。再如司空圖《南北史略》,十之五:兵圍梁典,火燒玉樹,陳宮。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是的,是的。?(《全唐詩》卷六三三)。借南朝梁陳之亡國,影射唐朝在黃巢被農民起義軍推翻,儺人逃亡。認為深層原因不是漢奸誤國,主要是君主自身的問題。可以說理解的非常深刻。再比如胡璋的《馬尾婆》:標準不全,但南方人少,北方人多。塵香馥郁,荔枝猶達馬尾坡。?(《全唐詩》卷511)直指玄宗關於歷史事務和人物的詩作,委婉地指出,遷巡和軍民疏離的根源在於玄宗對貴妃的崇拜和對國家的放蕩與誤解。統治者的規則和批評是自成壹體的。

然而,中晚唐時期的詠史詩並沒有局限於對現實的簡單批判,而是包含了更深層次的歷史反思,具有強烈的理性主義精神。在人格範式上,中晚唐文人已經從初唐的才子型轉變為學者型,能夠以知識分子的理性思維能力審視和反思問題。因此,對於歷史,詩人不再以押韻的形式敘述和哀嘆,也很少以古人的自畫自比來表達個人的感受,而是從前代的表面現象中去探究人生成敗和歷史興衰的真正原因。或者擺脫人們在附和別人觀點的歷史說法,對歷史事實做壹個假設性的思考,翻出判決,提出新的觀點。這樣就形成了歷史論文體和翻案文體。

總的來說,這壹時期反思的重點集中於前代的政治得失和國家的興衰。朱清玉長城:?秦始皇非常關心防止路虎。壹個人有德,四海為家。?(《全唐詩》卷五壹五)指出,君主要以德治國,這樣天下才會有家,天下才會太平,邊防問題才會得到根本解決。元代李山甫的懷舊情結:?南朝皇帝愛風流,他把國家守到最後。總是戰爭,卻被歌舞打破。姚興道德到底無敵,秦卻能免費金湯?繁榮在哪裏?雨、苔、煙的古城是秋天。?(* * * 3)詩人與從史跡描寫中感受歷史滄桑的寫作模式相反,在壹種自覺的探索歷史的意識下,質疑南朝興衰的真正原因,認為南朝帝王荒淫風流,不知國運主要由內在道德決定, 而是試圖依靠長江天險等外部防禦,導致國破家亡,繁華不在,表現出強烈的政治探索意識。

中國史學發達,他有很多關於歷史、成功、成功的知識和理論。但中晚唐詩人刻意擺脫生成論的藩籬,反思和審視歷史,推翻舊論,建立新論,開創了翻案之風,使這壹時期的詩歌呈現出獨特的風格。比如王睿的《解昭君怨》(《全唐詩》卷505):文身醜不怪工,主送親不怪主。那時候,如果妳沒有嫁給路虎,妳只是宮裏的壹個舞女。?由於畫家的醜陋,王昭君不為國王所知,不得不嫁給路虎。對於此事,壹直抱著同情和惋惜的態度,壹邊批評畫家,壹邊影射君主。但這首詩改變了這種思想取向,從假設的歷史條件中得出啟發性的歷史結論。這種從反面思考的歷史視角,使這首詩比其他同題材作品更具思想性和理性。再比如皮日休的《汴河懷古:?據說隋朝亡國就是因為這條河,但現在它仍在流淌,南北船只也因此暢通無阻。如果沒有水寺龍船,* * *余的理論是不多的。?羅隱的Xi詩:?國家興亡,吳人為何怨史?如果史推翻了吳國,誰是越國的敗亡者??根據壹般的歷史理論,楊迪皇帝修建汴河是為了奢侈和娛樂,這導致了隋朝的滅亡。詩人在批判楊迪皇帝開鑿運河的主觀動機的同時,從河流給當時社會帶來的積極和客觀的作用上予以肯定。後者以史為中心。對於石,人們往往把她看作是吳滅亡的關鍵因素,從而導致了吳的滅亡。這其實是亡國論。另壹方面,洛吟認為如果施能導致吳的死亡。那麽是誰導致了越國的滅亡呢?警惕而有力的反詰自然否定了這種論調,認為國家自有滅亡的時候。平心而論,歷史的發展是基於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歷史的結果也有正反或多重意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的發展和結果,結論自然會有自己新的警示。事實上,詩人對歷史敘述的顛倒是從不同因素和角度思考的結果,顯示了他們獨特的歷史知識,使歷史詩歌散發出強烈的理性光芒。

總的來說,安史之亂以後,中晚唐的政局是混亂、黑暗、壓抑的。面對這種社會現狀,詩人普遍滋生?宮闈會變,國家會危,天下會亡,滄海會亂?危機感和?不遇到青海馬,蜀山蛇難拔。(李商隱《詠史詩》)。整個社會籠罩在壹種消極頹廢的氛圍和無可奈何的悲痛之中。在這種時代環境和心態下,這壹時期的史詩自然充滿了強烈而悲涼的哀悼之情。如許渾《鹹陽城東樓》:我在高城時,萬裏愁,楊柳似汀州。紅色的晚霞在寺外的寺院,風還沒有來,風已經吹動了鹹陽的建築。天空之下,有綠草,沁園Xi,蟬鳴黃葉,漢宮秋。路人不問過去,只有渭河壹如既往地向東流去。?(《全唐詩》卷五三三)詩人登上高樓,舉目遠眺,為萬裏感到悲哀。這種惆悵是為中晚唐?雨要來了,風在刮?直觀的體驗和認知。曾經繁華的沁園漢宮,如今已是綠草如茵,黃葉滿地。只有鳥和蟬不知起落,或上下飛,或不斷鳴唱。所謂?莫問發生了什麽事?壹切繁華似水向東流,終將逝去。同時又包含著對無法挽回的社會現實的深深悲哀,可謂?其意棄舊圖新,山川蒼老,令人傷感,感慨萬千。可以讀為壹曲三嘆。?再比如李群玉的《牟嶺懷古》:野花黃葉老武宮,六代豪華燭散風。龍虎衰,好好休息。(歷史論文)鳳凰在臺灣很有名。隨著城市的移動,它變成秋天和綠色,墳墓的高度是紅色的。把自己當成最適合做的人,壹個人在憂郁的雲裏來。?(《全唐詩》卷五六九)表達了壹種歷史興亡感和對城市的變化。無論是《武宮之歌》還是《六朝錦衣玉食》,在大自然的永恒面前,壹切都顯得那麽短暫和無奈,只剩下壹股濃濃的蒼涼和淒涼,讓人感到淒苦和哀嘆。這種強烈的哀情,其實是中晚唐士人對日漸衰落的政治現實的消極絕望心態的反映。

面對中晚唐黑暗腐朽的社會形勢,文人為了調整心態,樹立新的精神支柱,紛紛入駐佛門。而佛教和禪宗認識論的核心是什麽?空的?。是世間萬物的本質屬性。事物是虛幻的,可以存在,但存在只是暫時的;事物的外在相和內在質總是在成、住、壞、空?四階段遷移?在變化的過程中;人作為世間之物,也是如此,最終也會空無壹物。這種情況下,沒必要計較名利、生死;壹個朝代的歷史,作為壹個變化的過程,是由於?四階段遷移?,最終會走向何方?空的?。在接受了這種佛教思想後,中晚唐的史詩在思想情感取向上表現出強烈的歷史虛無主義。如韋莊的上元郡:?南朝三十六英雄爭興亡。有國有家是夢,龍為虎是空。?杜牧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西嘉熙居士》:六朝文物連空,天輕雲閑。鳥去山中,人唱哭。?董力的金陵懷古:?自古以來沒有這樣的戰爭,海風壹天比壹天卷起。淩傲睡著時,六朝皆空九江。?這些詩都強調歷史?空的?性?幻影?做愛。既然歷史是由?空的?壹種幻覺最終會幻滅而回歸?空的?那麽為什麽要關心繁榮和浪費呢?就讓它生存下去吧。

既然歷史是壹場夢,是壹片虛空,那我們應該如何認識歷史上那些有過輝煌業績,展示過自己浪漫人生的英雄先賢呢?細讀這壹時期的史詩,可以發現詩人已經從過去的崇拜和贊美轉向了對其成就的否定和反叛,從而抹殺了成敗,如李山甫的《元曲回眸》。爭帝的計劃和王德的失敗都不算什麽,突然繁榮起來稱霸。君臣皆笑,家國千年哀。岸遠如林,浪依舊如旗閃耀。今天很難回望這座城市,戰時也很難看到這艘船。?(《全唐詩》卷* * * 3)詩人在否定英雄業績後,開始在浩瀚的古今中尋找主體的人生之道,欣賞現實世界,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哲理,從而在這壹時期的詩歌中產生了濃厚的人生哲理:

今昔相推,貴賤皆歸,令人悲哀。

漢武玉堂的人在嗎?時嘉神宮是空的。

時間從壹開始就是黃昏,草木從春天到秋天。

跟不上時代,壹會兒就醉了。

馮雪的悼古(全唐詩,卷548)

秋天蘆葦聲颯颯,唱到金陵古渡。

古往今來,是壹場失蝶夢,壹輪風雨歸壹條漁舟。

如果沒有不死之身,妳就應該老了。幸運的是,如果妳回到山上,妳會休息。

為什麽登機的時候感覺更憂郁?原來妳的人生經歷只是浮浮沈沈。

崔途《金陵看夜》(壹本是《金陵懷古》,全唐詩679卷)

在這裏,世界所追求的壹切,包括權力、財富、貧窮等外在的東西,都在歷史的突變中趨於虛無。人生經歷如浮沈,人要在歷史與現實的冷觀的超脫中擺脫古今的是非感,在青山的醉鄉中淡然。

綜上所述,這壹時期的史詩多為深刻而警醒的諷刺與批判,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精神。因為在人格範式上,中晚唐文人屬於知識型文人,他們能以知識分子理性思辨的眼光審視人生和歷史問題,推翻前例,推陳出新,具有強烈的理性主義精神。在時代環境和氛圍的影響下,中晚唐的史詩中彌漫著強烈而悲涼的悼亡情懷。同時,作家對佛教和禪宗感興趣?空的?隨著性思想的接受,史詩思想情感取向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十分強烈,反映了個體生命的哲學意識。總之,中晚唐史詩的思想情感取向可以用嗎?批評?、?反恩、?悲傷?、?什麽都沒有?總結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