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在處理中西文化差異方面仍有缺陷。比如文章中“風景如畫”這句話的處理。不過這應該是說中文的譯者天生的缺點,是我們都習以為常的,翻譯時很難捕捉到的,或者說我覺得與其說是缺點,不如說是遺憾。
但說中文的譯者也有壹個天然的優勢,就是中文文本解讀的深度不如說英文的譯者。外國翻譯家,如同樣翻譯了《回望赤壁》的肯尼斯·雷克斯洛思,在他的譯文中對周瑜、小喬和諸葛亮的描寫有明顯的錯誤,因為他對文化背景了解不夠。然而,戴陽和老徐對文本的解讀非常微妙,基本上還原了原文的含義。
最後,我覺得既然古詩英譯更多是給不懂中文的人看的,那也不是中國翻譯圈的高潮。像現在這樣,中國關於老徐和戴陽的論文滿天飛,本科碩士論文壹起討論。這裏好那裏好,但真正的目標讀者,說英語的外國人,對這些人的研究很少。
古詩翻譯的質量好不好。我們應該判斷它是壹個獨立的文本,欣賞獨立文本的藝術價值,而不是簡單地迷戀所謂的翻譯技巧。翻譯方法的存在是為了獨立文本的最終價值。為了炫耀技巧,比如為了押韻隨意增刪文字內容,實在是本末倒置。美國翻譯家艾略特·溫伯格也指出,他認為不成功的翻譯是指譯者憑自己的意誌獲得原文。而且,如果讀者的註意力都集中在譯者身上,那麽可以認為譯者的知名度非常高,不是翻譯中的好現象。
最後,我認為詩歌翻譯有四種境界。
第壹,不知道怎麽轉,就無從下手。
其次,會翻譯,作為壹個信息,告訴別人這首詩在說什麽,但翻譯過程基本是詩歌——白話釋義——英語。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都待在這層。
第三,翻譯能力,信息傳遞+藝術加工。這是壹個家庭。
第四,完美翻譯。
我認為老徐總是在三倍和四倍之間徘徊,因為老徐的壹些作品的處理是完美的,雖然不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由於兩種語言在音韻和文化背景上的巨大差異,不可能完美地翻譯每壹首詩。
我不相信有人能把每壹首詩都翻譯的完美,估計永遠也不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