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在社會長期發展中形成的習慣、禮儀、信仰、時尚等民俗文化傳承下來的現象的總和。它是由群體和社會建立起來的壹種流行的、傳承的民間文化模式。潮汕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潮汕民俗文化雖然有自己的特點,但與其他民俗文化也有壹定的特點,只是表現不同。本文試圖對象征和隱喻在潮汕民俗中的表現和意義做壹粗淺的分析,以加深對潮汕民俗的了解。壹,潮汕民俗文化的象征特征
符號壹般指非語言符號表達活動。[1]符號有兩個特點,壹是有形象的實物;第二,它具有代表作用,即它本身代表或代表另壹個事物。象征主義在古代神話、傳統故事和許多其他民間習俗中被廣泛使用。許多民俗之所以能夠歷經千百年的歷史變遷而得以流傳和保存,根本原因就在於它的生命力和傳承意義,而符號的采用,就賦予和滿足了民俗的這樣壹種需求。
民俗在很大程度上是壹種處於中間的文化現象,它既是壹種精神現象,又是壹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在傳統與現實、精神與物質之間起著溝通和滲透的作用。精神是民俗的靈魂和核心,而復雜的民俗是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物質外殼,積澱在人們的社會生活習慣和人們的心理中,影響著社會和人們的行為規範和思維方式。這樣,符號就成為民俗文化的壹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因為在民俗文化中,人們總是通過物體、表象、意象等所揭示的大量符號或簡單現象來表達壹種特殊的意義。也就是說,每壹個具體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數量、形狀、顏色等。人們通過聯想、比較、諧音、認識賦予它們壹些特殊的含義。經過長期的傳承和發展,它們以約定俗成的做法達到人們的心理效果,成為壹種標誌性的民間文化。正如德國著名學者卡西爾所指出的,符號是通過外在物質世界中的符號來表現內在精神世界中的符號,或者說是從可見物質世界中的符號過渡到不可見物質世界中的符號。[2]就潮汕民俗的象征特征而言,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
物化的符號
物化符號是指借助壹些具體的事物或物體來表達壹個形象。民俗中的物化符號是人民創造的文化現象,也是人民創造的藝術審美形式,寄托著人民對未來的美好聯想和對天、地、人、歷史、現實的憧憬。潮汕民俗有著豐富多彩的物化符號。
1,歲季訂單。除夕夜,全家人會圍著竈臺吃肉丸或魚丸,象征家人團聚,年年有余。吃血蛤(其殼潮人稱之為“蚌殼錢”)象征新的壹年發大財;吃豬蹄象征年年奔頭;農家水缸要裝水,米缸要裝米,燈不能滅,象征著歲月已過,年年做飯;家家戶戶放橘子,象征吉祥;初壹淩晨吃菠菜(民間稱之為“飛龍菜”)和豆腐幹,象征飛黃騰達,當官發財。
農歷正月初七,是壹天。潮汕人有每天節食“七種湯”的習俗,這是從古代“大年初壹做五個辣”的習俗演變而來的。【3】潮俗中的七種湯,壹般是芹菜、蔥、蒜、春菜、大(芥)菜、寬展菜、濃稠(就是地裏產的、餵豬用的“百合”,不是中醫的“百合”),都是諧音,意思是表示吉祥。芹菜,諧音勤快,象征勤勞和財富;洋蔥,諧音,象征聰明;大蒜,諧音算計,象征金錢算計;春菜,諧音春財,象征發財;芥菜,潮人稱為大菜,諧音富貴,也是發財的象征;萬宇,諧音,象征婚姻的到來;百合,萬物的象征,萬事如意。合在壹起就成了壹句吉祥的話:勤快,聰明,會算計,有緣,新的壹年發大財,事事壹起想,萬事如意。如果換成韭菜,那就是“日久生財”了。
此外,端午節還有吃粽子,象征身體強壯;中秋節吃月餅,冬天吃餃子象征著家人團聚。等壹下。
2.在慶祝的時候。普寧洪陽有個習俗。女方被錄用後,除了歸還男方的糖果包,還會送兩叢春草象征草的結。壹顆豬心象征同心;五種種子(大米、綠豆、發酵餅、桂圓幹、紅薯粉)象征著家裏五個孩子入學;有壹些香蕉,象征著招募兒童;甜黑豆球,克少的象征。[4]
在舊社會,潮汕人的“生日”活動壹般要到60歲才開始。“人生七十古來稀”,健康長壽也是人生壹大幸事。所以潮汕人的生日活動也很隆重。過生日肯定有壹道菜——油炸“長面”。“長面”諧音長壽,象征長壽、延年益壽。
3.讀書。孩子入學那天,家長必須安排四道菜:豬肝炒芹菜、壹整條鰱魚(俗稱“龍魚”)、壹方豆腐幹、壹對紅雞蛋。吃豬肝炒芹菜象征聰明,將來當大官;吃了鰱魚,長大了可以變成龍;吃了象征金印的豆腐幹;我吃了壹對紅雞蛋,象征贏了連兩元。[5]
潮汕民俗中豐富多彩的物化符號,如魚丸、豬腳、芹菜等物,數字、方向、命名(包括人名、地名、標誌、物名、事件名),都與人們趨利避害、祈求平安的心理特征有關,具有明顯的象征意義。
雙符號符號
符號是人類創造的最早的文化形式。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格爾茲認為,“文化是歷史上通過符號代代相傳的意義模式”,而符號是“提醒我們對這個東西所加印象的東西。”[6]在很大程度上,民俗是壹個總的符號系統,它承載著人類文化的傳播,構成了文化的動態符號。
民俗文化的象征符號是用符號來象征自然的變遷和人事的更替,通過各種物體、事件、形象作為符號來表達某種觀念或某種思想感情。用圖案作為符號的典型例子是古代的各種圖騰。比如狗是潮汕畬族的圖騰,狗的圖案壹直被認為是這個民族的象征。另外,象征意義是用數字、顏色、方向等簡單的符號來表達的。人類之所以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符號,主要是為了用簡單的形式來表現壹個復雜的事物。象征符號在潮汕民俗中有多種表現形式。
1,文本。字符是最明顯的符號形式。作為壹種符號,漢字在潮汕民俗中被廣泛使用,具有鮮明的象征意義。比如,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貼上“春”“福”字,象征新的壹年幸福美滿;結婚時,轎子門、婚床門、洞房門上都要貼上“麒麟送子”的紅紙條,象征著吉祥、好運、早生貴子...
2.數字。數字也是壹種重要的符號形式,在潮汕民俗中廣泛使用,具有重大的象征意義。比如紅白的東西要當禮物送,喜事好事成雙,白的東西壹定要奇數。孩子生日和“出園”壹定要有兩個雞蛋,意思是應聲蟲;給死者親屬的送紙器必須是單數,表示只有壹個人死亡;久病痊愈的親戚或朋友,拜訪時要帶十壹個雞蛋(紅紙不合適),受禮人都會收下,留著也不好。十壹個雞蛋,象征著今生只有壹次,以後沒有第二次生病。[7]
3.顏色。顏色也是壹種重要的符號形式,各種顏色都有其豐富的象征意義。在潮汕民俗中,色彩符號主要集中在紅、黑、白三色。
①紅色。崇尚紅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帶有美好的祝願。潮汕人也很“紅”,有很濃的紅色情結。紅色是潮汕民俗中的第壹色,有大紅、淺紅、紫紅。潮汕民俗廣泛使用紅色。
過年時,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用紅盤子盛“大吉”(柑橘),貼紅對聯,掛紅燈籠,給紅包(壓歲錢),放鞭炮(紅色)。結婚是人生最大的喜事。潮汕人總是用紅色來裝點喜慶的氣氛,以贏得“頭獎”——新娘要穿紅色的衣服或裙子,紅色的靴子(或紅色的木屐);嫁妝箱是紅色的;燈、碗、筷子、枕頭、毯子等。都是紅色的,還貼了紅雙喜,紅對聯,紅燈籠。生孩子是人生壹大樂事。家裏生孩子就要舉行慶祝活動,比如喝喜酒,吃紅雞蛋,放鞭炮(紅色)。4個親戚,2個親戚會過來祝賀,給新生兒發紅包。搬新家(俗稱“搬新居”)也要貼紅對聯,抽雙喜煙,放鞭炮(紅色)。出園是舊時潮汕人的“成人節”,也是人生大事。少男少女十五歲出園,要洗澡穿紅皮鞋吃紅雞蛋,為大人祈福。拜神、進廟祭神的供品要染紅插紅花(石榴花)。在大梁上蓋房子時,大梁兩端要纏上紅領巾,以示吉祥...潮汕人之所以這麽喜歡“染紅”,是因為紅色可以辟邪,象征喜慶、吉祥、幸福。
(2)黑白。黑色和白色是兇悍的顏色,與死者有關,或能使人想起陰間的鬼魂,象征恐懼和謀殺。因此,潮汕民間在舉行葬禮時,往往使用黑白兩色,但在婚禮、分娩、過年等喜慶日子,則禁止穿純白黑色的衣服,以免不吉利。
總之,潮汕人在風俗習慣中使用了大量的符號,包括文字、數字、顏色等等,主要是用簡單的形式來表現壹個復雜的事物,並賦予它驅邪、吉祥的文化意義。
三個儀式符號
儀式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通常被定義為文化傳統所規定的壹套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的行為。格爾茲稱這個儀式是壹場“文化表演”。[8]
壹個完整的、開放的群體儀式,永遠是特定時間、特定環境、特定場景下壹系列行為的綜合展示。
儀式包括禮儀、禮節和禮物。儀式象征是通過壹定的活動表達人類的感情和期望,表現對人和神的尊重、友愛、尊敬和祝願,表現壹種人性美和理想美。事實上,對於儀式行為者來說,儀式行為是因為它的“意義”。儀式演員正是通過動作、姿勢、舞蹈、歌唱等表演活動,以及對物體和場景的物理安排,建構出壹個有意義的儀式場景,並從這樣的場景中重溫和體驗這些意義所帶來的精神慰藉和精神需求。在儀式的整個過程中,表演活動、場景和物體都是表達或表達意義的手段。儀式是壹個有意義的世界,是壹個有意義的象征系統。
在潮汕婚禮習俗中,有“新娘穿越火煙”的儀式。婚禮當天,新娘到婆家之前,婆家要準備壹捆稻草,放在門檻上。當新娘走到門口時,迎親的母親會點燃稻草,燃出濃濃的煙霧,然後陪著新娘背誦“新娘會有千千萬萬個兒孫”或“抽煙,抽煙,明年生豆子,生孫子(就是男孩子)”。念完之後,新娘跨過門檻進了婆家,進了洞房。這個儀式的意義在於期待新婚夫婦早點生孩子。[9]
在潮汕喪葬中,參加完葬禮後,要用“紅花”(石榴花)或加“草”(又名仙草、瑞士草)在臉盆水中洗臉,然後和洗面水壹起倒在外面的馬路上;參加葬禮後,主人必須給客人紅糖果和紅膠帶,這是為了趕走邪靈和汙穢,也是為了“凈化空氣”(即清潔)。
在潮汕習俗中,送禮本身就是壹種儀式。禮物應該是物質的,但在民俗文化中重要的是它的象征意義。壓歲錢壹般用紅紙包著,給它壹個漂亮的外觀,象征美好的祝願——給孩子的壓歲錢是紅包,期待孩子平安成長,給老人的生日禮物也用紅紙包著,祝老人身體健康,萬事如意;親戚朋友有喜事,送的豬肉、糖果、雞蛋也必須是紅色的,象征吉祥、幸福。
此外,潮汕的民俗活動,如生產、飲食、流浪、祭祀、娛樂等,都有壹套完整的儀式,各有其象征意義——吉祥如意、平安富貴、喜氣洋洋。
二,潮汕民俗文化的隱喻特征
隱喻是壹個重要的民俗特征。所謂隱喻,就是把原本的意思隱藏在某種標記後面,或者通過某種隱喻來體現某種忠實的符號。[10]在語言進入高級階段之前,人們只是直接與具有某種約定意義的手語性質的產品進行交流,從而相互傳遞信息。在古代詩歌和文學以及民間禮儀中發現了更多的隱喻。
民間文化中的隱喻往往是復合的。即物質與精神、主體與客體的交融與重疊,是壹個雙重的交集。比如火,火是我們熟悉的東西,它在婚禮、葬禮、節日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人們心中,此時的火已經不再是實體的火,而是光明、吉祥、繁榮的代名詞,是壹種信仰的體現和凝結,是抽象意義的具體化。換句話說,具體的事物通過人們對特殊思維方式的運用,變成了壹種特殊的語言,壹種特殊的觀念,壹種特殊的體系。隱喻和比喻雖然只有壹字之差,但它們的含義是不同的。隱喻是壹種修辭,用熟悉的事物來描述另壹種事物。比如“歸心似箭”是壹種比喻,是“歸心”和“箭”之間的隱喻。隱喻是用來比較兩個形象,以突出其中壹個的特征。而隱喻則是用具體的事物來描述抽象的概念,從而實現意義的轉換。通過隱喻,抽象的意義更加清晰準確地凸顯出來。就潮汕民俗文化的隱喻特征而言,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
聯想隱喻
聯想隱喻是引導人們從事物的某壹屬性聯想到被寓言化的事物的相應意義,作為“比較”,從“隱藏”到“隱喻”
舊時,孩子們過生日要吃兩個紅雞蛋,“出園”,第壹次上學,這是潮汕的普遍習俗。有兩層意思:壹是兩個蛋,意思是爺們;第二,紅蛋寄托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和對未來的希望。在人們的觀念中,孩子吃的比雞蛋多。壹個雞蛋代表壹只雞,但人們的想象力自然不會止步於此。因為壹個能吃壹只雞的孩子,將來壹定身體強壯,長壽;另壹方面,“雞鴨”之後是“魚”和“山珍海味”,能吃到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的人就不言而喻了。“長命百歲”“榮華富貴”幾乎成了舊社會老百姓的生日口頭禪,但在民俗中,這些願望對孩子來說都足夠了。
諧音隱喻
諧音隱喻在民俗活動中隨處可見,非常普遍,可以說是應用最廣泛的隱喻。諧音隱喻是文化創造和發展的重要方式,它以諧音和借用為原則,實現意義的傳遞、轉換和擴展,建立兩個不相關事物之間的聯系。所謂“諧音是幽默的搭車,卻是高等文明的開始”,[11]正是這個意思。諧音隱喻已經成為吉祥語言的壹個重要分支,廣泛活躍在人們的社會生活和口頭語言中,出現在各種民俗中,尤其是婚禮、吉祥場合和新年時節的喜慶氣氛中。在潮汕民俗中,諧音隱喻隨處可見,尤其是在生活禮儀中,可以說是貫穿了人的壹生。
中國傳統的婚姻觀主要是傳宗接代,源遠流長。易經說:“天地隨世,萬物化為酒,男女有精,萬物化為女。”人承天地,旋陰陽,故定婚之禮者,重人倫,廣承。“潮汕人也有很強的‘廣傳’和‘尋子’意識。諧音隱喻產生的“求子”意識,從生孩子的第壹步——結婚開始就大量存在。比如新娘的嫁妝裏壹定要有燈,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婚後添丁生子;有的嫁妝有荷花吹笙童子圖,比喻“生貴子”;元宵節潮汕開展的“燈會營”活動,暗喻了人們對生兒育女的渴望。
魚有很強的繁殖能力,所以古代人把魚作為豐收、繁衍和生命的象征,魚是求偶和生育的隱喻。從古老的民歌到現代的風俗習慣,魚都作為壹種典型的吉祥語形式被保留下來。潮汕臨海,河流眾多。潮汕人喜歡吃海鮮,魚在潮汕民俗中扮演著非常活躍的角色。過年過節要吃魚,婚宴離不開吃魚,生日會不能沒有魚,孩子開學第壹天要吃魚...原因是魚諧音“魚”,表示它們老多了;民間喜歡鯉魚舞,是因為春天(也就是魚子)比較多,寓意多子多福。
此外,七種湯的諧音,“長面”的諧音等在某種程度上也屬於諧音隱喻的範疇。
三暗示隱喻
暗示隱喻是聯想隱喻和諧音隱喻的綜合。潮汕民俗中有許多方面表現出聯想、諧音、暗示的隱喻意義。
每到除夕,家家圍坐在壹起吃“年夜飯”的時候,桌子上壹般都會有魚。這個例子充分顯示了聯想、諧音和暗示隱喻的結合——魚諧音“於”,表示有壹年以上;然而,超過壹歲會讓人想起滿屋的兒孫,暗示著生活的豐富多彩。
潮汕沿海地區漁民吃魚時,如果吃完頂面還想吃底面,整個魚骨就會被扯開或者挑出底面的魚,整條魚都翻不了身。如果真的要吃底,應該說是順的,而不是倒扣的,因為人往往和翻船聯系在壹起,這是漁民最忌諱的。翻魚使人聯想到翻船,暗示要辟邪才能招財。
潮汕村落多種植榕樹和竹子,稱為“先榕後竹”。也就是說,房前要種榕樹,房後要種竹子。在潮州,榕樹被稱為“成”,“千榕”寓意成就。竹子與“足”諧音,即富足之意,表示暗示後可以富裕。【12】這也是暗示隱喻的體現。
隨著復合隱喻的形式逐漸程式化、規範化、固定化,其內容也逐漸為人們所知,“隱”的成分自然逐漸減少,從而成為壹種相對含蓄的格式化吉祥語。吉祥話,也被稱為“吉祥話”和“口彩”,被人們用於節日或重大場合,如假期,結婚生日,喬遷和開業,並被認為能給人們帶來好運。[13]吉祥語表達了人們對美好、豐富生活的希望和祈禱,為節日慶典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壹是從語言形式到直觀形式,形成大量程式化的裝飾圖案,稱之為“紋飾”或“吉祥圖案”。
在過去,潮汕人,尤其是兒童,有穿中式胸衣的習俗。肚兜雖小,但人們充分利用這小小的肚兜,繡出各種圖案,在達到裝飾美化的同時,表達自己美好的期望和祝願,如繡公雞、壽桃、白頭翁等。,分別比喻“名利雙收”、“長壽富貴”、“長壽富貴”;女子出嫁時,往往會在肚兜上繡上喜鵲、石榴、蓮花、麒麟等圖案,寓意美滿幸福,婚後早有寶寶。
在盛產石榴的南澳古鎮深澳,人們喜歡用石榴花和石榴圖案裝飾婚床和新房,寓意“石榴多子”。
上面列舉的各種潮汕人的嫁妝,往往都是畫著小孩子玩鯉魚,意思是多生孩子;畫著荷花和吹笙的男孩,比喻妳兒子的誕生;畫喜鵲比喻喜氣洋洋;都是吉爾吉斯語向“吉祥圖案”轉化的表現。
其次,吉祥語在社會生活和人們日常交往中的頻繁應用,逐漸發展成為壹種符合禮儀的祝福方式。因民間有喜慶吉祥之詞,簡潔樸素,形象生動,朗朗上口,作為約定俗成的形式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代代相傳。
走彩橋的習俗在揭陽、普寧壹帶廣為流傳。人們經常在活動中說壹些充滿期望和美好祝願的吉祥話。讀書的孩子摸獅鼻,意為“摸獅鼻,寫雅字”;姑娘摸獅子頭,比喻“摸獅子頭,萬事有德”;未婚男青年摸獅子肚子,比喻“摸獅子肚子找亞木”;孕婦摸獅耳,比喻“摸獅耳生兄弟”。[14]
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說“新年快樂”和“好運”。結婚的時候,我喜歡說“白頭偕老”、“早點生孩子”;我喜歡在過生日的時候說“長命百歲,富貴榮華”,“壽比南山”,“幸福如東海”。搬新房子,喜歡說“安居樂業”、“出入平安”;流浪神的活動旗幟喜歡說“風調雨順”、“六畜興旺”、“財運亨通”;開店的時候,我喜歡寫“開門”“貨如車輪”。等等,都是非常流行的民間吉祥語。綜上所述,象征和隱喻這兩大民俗特征在潮汕民俗中有著豐富多彩的表現。潮汕人在民俗中廣泛使用象征和隱喻,主要是為了驅邪避邪,祈求婚姻美滿,期望生活富足,從而表現出對人和神的尊重、友愛和敬仰,表現出壹種人性美和理想美。潮汕民俗中的象征和隱喻反映了潮汕農業社會祈求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的傳統意識。體現了潮汕文化的海洋性、精細性和古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