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國古代文學的獨特群體
中國古代帝王文學作為壹個文學群體,是壹個非常獨特而又長期存在的客觀存在。
在先秦文學中,帝王文學現象已經非常突出。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有名姓的文學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學。在《古詩源》的開頭,第壹部作品是舜帝的《南風之歌》。還有壹種說法是伏羲“擡頭看天象,低頭看地理”,“繪”出了中國最早的融合哲學與文學的著作——八卦。中國第壹部政論文集《尚書》收錄了大教育家、大編輯家孔子之前歷代帝王所作的最著名的文章,如《堯典》、《大莫雨》、《秦時》等。《詩經》是孔子編輯的文學教科書,包含了許多皇帝寫的詩。
在中央集權的封建社會,帝王們非常重視“文武之道”,他們大多具有壹定的文學創作能力。詩歌是中國人表達情感的最重要的工具,這位“萬事俱備”的皇帝也不例外。從中國文學史上來看,自秦始皇以來,漢高祖劉邦、楚吉翔、漢武帝、唐太宗和都是封建專制社會的標誌。」?quot有點風騷”“有點文采”,但大多還是有詩傳世的。皇帝中,農民起義領袖中的黃巢、洪秀全等人也應包括在內。多為文人,流傳於世的還有《詠菊》等壹些霸氣的“言誌”詩。在封建專制社會的鼎盛時期,清朝皇帝接受孔孟的嚴格教育,重視“文誌”,重視詩歌創作。據說乾隆皇帝寫了四萬多首詩,但是他的詩質量不高。武則天,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唯壹的女皇帝,可以說是壹個秘書,她的詩也是相當可觀的。至於那些保住了飯碗的皇帝,他們受教育時都上過詩歌課,在政治生涯中也寫過不少文學作品。
從以上認識可以看出,中國帝王文學是壹個不可忽視卻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的現象。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帝王文學也出現了中國文學中的優秀作品。
雖然中國大多數帝王文學的質量不高,但也有少數文學名著在各方面都達到了壹流的文學水平。尤其突出的是魏晉三曹的詩文。王維和曹操的詩文在帝王文學中是非常突出的,曹操後來被他的兒子稱為“魏武帝”。他的作品心胸寬廣,蒼涼悲壯,水平之高,即使是壹輩子從事創作的“專職”作家,也很少有人能達到。他的長子曹丕篡漢稱帝,不僅是詩人,更以文學評論文章聞名。被封為王的曹植,他的詩特別淒美,水平高超。更難得的是,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唯壹的現象——父子都是自己創業的皇帝,都是文學名頭顯赫的作家,他們甚至創造了壹個時代的文學——建安文學。南唐末代皇帝李煜在詩歌方面達到了壹個高峰。作為壹個退位的皇帝,他抹不去皇帝的烙印,但他的詩歌中沒有忠君愛國的傳統和狹隘的政治抱負,以至於上升到人生悲劇的哲學境界。由於大多數皇帝都是傑出人物,只要努力,他們的詩詞同樣傑出也是理所當然的。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帝王文學無意中形成了人們對其敬而遠之的現象。人們不願意也不敢欣賞和評論帝王文學。帝王文學以自我為中心、淩駕於群體之上的威嚴精神和霸氣精神,使處於弱勢地位的人本能地產生排斥心理。而受封建等級制度束縛的臣民,更是不敢在公共場合指手畫腳,妄加評論,知道“不敬”之罪會受到九大家族的懲罰。這就是帝王文學沒有被正視的突出原因。
然而,中國文學並不是壹個完美的文學體系,它模糊了帝國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所以,中國人心理世界的反映,顯然缺少了壹個重要的部分。就創作思想和主導思想而言,恰恰是孔孟指導下的封建思想,在帝王文學中很少存在。這樣看來,人們常常冠以不同名稱的“龍鳳文學”、“帝王文學”、“政治文學”、“賢人文學”,其實都是帝王文學,我們不能不正視它,進而認真分析它的本質。
二,畸形男性文學的出現
在中國歷史上,所謂的皇帝,幾百個極其重要的人物,世世代代統治著億萬臣民。以他們的名字作為皇朝的代號,本身就是文學研究中壹個重要的社會因素話題。他們的文學作品也成為壹道獨特的風景,需要認真對待。可以說,不了解中國的帝王文學,就無法把握中國的文學,就無法深入探索中國的內心世界,就無法建構新的中國文學和中國的精神世界。作者認為中國帝王文學是壹種畸形的男性文學,它的出現是中國社會的獨特現象。
帝王文學反映了人類個體和群體生活的壹種獨特的精神現象。在心理上,超越群體的帝王文學表現了皇帝作為個體對群體的傲慢態度,也反映了中國人的心理本能極度膨脹並與封建理性高度統壹的意識。中國古代的政治心理具有壹種二律背反的特征。壹方面是常規理性,即儒家教化——對於帝王來說,只是統治他人的工具;另壹方面是政治中心領導人權力的無限制發揮和本能的極度發泄。另壹方面,主體只能有女性化的態度,只能在自虐中產生“共情”或“阿q”的精神滿足。帝王通過俯視眾生,獲得無與倫比的人生樂趣。劉邦的歸來詩“風起雲飛,賈偉歸海中”,宋太祖的詩“千山海下,直到中天”,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等等,都生動地說明了這壹點。帝王都想壹統天下,也就是所謂的“天下壹家”,都期待“千古壹系”。俗話說“要領導土地,是王還是臣?”他們所知道的地球上的壹切都將被皇帝統治和屠殺。在人類歷史上,他們其實可以這樣做幾百年。如此罕見的反映在古代文學中的心理現象,難道不應該認真分析嗎?應該看到,受這種心理影響的群體心態,是由中國獨特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在今天的中國人的意識中仍然根深蒂固。
中國的帝王文學有壹個公認的理論基礎,那就是孔孟。如果在中國帝王文學的理論層面找點什麽,只能說孔孟之道是其集中發展形態。王之道,皇帝心態深處最正宗的法家,在皇帝的口頭和文字意見中壹般不被理解。孔孟之道雖然實際上只是教育帝王、輔佐王之道的方式,但確實是壹種居高臨下的封建觀念體系,比如“內聖外王”。封建帝王樂於宣稱他們遵從儒家的教條。實際上,真正的皇帝王之道是“道、儒、法三家同時”,是“道教的霸主”。在道家、儒家、法家的理論深處,都有壹種君權神授的君權心態,支配、制約、教導人民,都屬於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
中國封建社會特定的經濟、政治、地理等條件產生了帝王文學。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是自給自足的小農自然經濟,但因此需要壹個中央集權的專制皇帝來保證統壹和消除戰爭。於是,帝王就產生了,他們的野心就是統壹天下,代代相傳。他們的文學主要表達了這種野心。在皇帝的統治下,每個人都被統治和屠殺,包括作家。這些作家只能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服從和忠誠,或者只能在這種心理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心聲。尤其是男作家。另壹方面,個別女作家因為沒有政治發展的可能,關註生活的欲望和親情,而更多地以日常生活中真實的親情為主題寫作。
無論如何,應該承認,中國古代帝王文學有充分的理由作為壹個獨特的文學群體受到重視。
第三,帝王文學的特點
中國古代帝王文學明顯不同於中國古代其他文學。當然,有些特征與壹般文學相似,比如政治性,但即使是政治性在帝王文學中也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