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

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

符號

象征是詩歌中常用的手法,主要作用是以物證人的節操。如“梅”象征高貴、秀美、典雅、樸素;以“菊花”象征高潔、傲霜、強抗雪,稱為“隱逸之花”;“蘭芝”象征珍貴、孤獨、崇高;“牡丹”象征富貴;等壹下。

沒有在家裏找到盧洪先

焦然

他把家搬到了城墻上,把鄉間小路搬到了桑麻的住處。

靠近圍墻邊的菊花,秋天還沒有看到它開放。

門口沒有狗叫,問了問西邊的鄰居。

向大山報告,日落前不歸。

解析:《刺猬菊》象征著盧鴻漸高尚的節操。

(2)拿著東西表達自己的意願

托物言誌是作者借助事物的象征意義來表達個人心意的壹種藝術手法,也叫以物傳情。以物表詩,也叫以物寫詩。比如:

墨美

王冕

我家的第壹棵樹,西燕湖,開滿了花,淡墨痕。

不要誇顏色好,就讓空氣裏充滿幹坤。

分析:這首詩運用了托物言誌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堅貞純潔的如梅花般高潔,不諂媚世俗的倫理道德。

同樣,於謙的《石灰詩》,陸遊的《詠梅》,張九齡的《感覺》等等。

兩個。註重風景寫作

詩詞“貴含蓄,忌直露”。怎麽能表白不表白,恨不表白呢?古代的人們習慣用風景來表達他們的感情。編寫場景的常見方法有:

1.側箔

詩人寫景物,不是從正面景物入手,而是從與之相關的側面景物入手,從而達到通過描寫側面景物,即側面對比來反映主題的效果。比如:

石頭城

劉禹錫

群山依舊,四周是廢棄的古都,潮水像往日壹樣,拍打著孤獨的空城。

淮河東岸,古寒月,子夜,窺舊皇宮。

2.將場景與情境(場景)相對照

詩人在描寫含蓄婉約、隱秘難言的情感或深情時,往往用景物來渲染和襯托,如:

[雙音]清江音

秋淮

張可久

澤法來到萬裏面前,問我是否會回來。紅葉中雁啼,黃花中人醉,秋夢下芭蕉雨。

李白的《春思》也是壹個例子。作者把“燕子草”寫成“紅寶石”,“秦桑”寫成“低綠”,引起讀者的想象:深綠是“碧”,深綠是“沈”,“沈”是“低”。這樣可以更好地襯托丈夫與秦妻子之間濃濃的相思之情。

柴璐

王偉

寂靜的山谷裏看不到人,只聽到說話的聲音。

回到森林深處,從綠色的苔蘚中向我閃耀。

3.重點寫動態、靜態或動靜結合的場景或動靜相映的場景。

在壹些山水詩中,往往有靜止的景物,比如山和月。動人的景色,如水流、風搖等等。根據側重點不同,作者有時只寫動態場景或靜態場景,有時動態場景和靜態場景都寫,有時寫動態場景來襯托,有時寫動態場景來襯托。比如王維的《柴璐》,用“人聲鼎沸”襯托“空山”的寂靜;深山裏的壹個秋夜,空山的寂靜被竹子的喧鬧和荷花的樂章襯托,表達了壹種閑適。

4.營造意境,渲染氣氛,抒發情感。

古今詩詞中,有很多是先寫景再寫情或寫全景的詩詞。詩人常用景物渲染氣氛濃厚,為下面的抒情鋪路或融於景物之中。根據景物的性質,可分為歡樂景物和悲傷景物。

(1)快樂的情景襯快樂的感覺,悲傷的情景襯悲傷的感覺。

“情動則喜,情動則悲”,詩人的妙處在於將情感融入情景之中,通過情景來傳達自己的情感,達到情景交融。比如:

高登

杜甫

風又急又高,猿猴叫得很傷心,鳥兒在白沙的白沙裏打轉。

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

悲涼秋景裏的李,常年遊子,在疾病纏身的今天獨自生活在高臺上。

歷盡艱辛,苦盡仇恨,白發滿發,酒杯杯殘損懸。

(2)快樂的風景襯著悲傷。

以樂寫悲,多見其悲。比如:

覺居

杜甫

河裏的水波,水鳥白色的羽毛,山上的綠色,紅色的花朵形成對比,妳想燃燒。

今年春天又看了壹遍。什麽時候是回歸之年?

5.現實與現實的結合

沒有聯想和想象,詩人是無法創作出詩歌的。聯想和想象能很好地表達詩歌的主題。但聯想和想象必須有壹定的現實基礎——現實的客觀景物或事件。

實景是詩人描寫的現實客觀的景物,虛景是詩人通過聯想或想象創造的虛擬景物。虛實結合更能表達壹種溢出的情感。比如:

聽插頭上的笛聲

高適

白日雪潔馬吃草,月色羌笛守樓。

請問梅花落在哪裏?壹夜之間風吹遍天山。

總之,在詩歌中,以景物(間接抒情)抒情的人,往往具有壹定的固定性,如:以“故鄉明月”傳達“鄉愁”;用“松風山月”傳達“隱逸”;用“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悲哀”;用“中秋月圓”溝通“相思苦”;以“風雨落花,雙燕獨飛,重亭玉枕”傳達“永遠在我心愛”;在意境的塑造上,畫面可能波瀾壯闊,如“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

④張先治,壹枚棋子

詩人經常在他們的詩的結尾表達他們的感情。例如,李白《夢裏登天目山》結尾的壹句“我怎麽能對那些永遠不會被人看到真誠面孔的高官厚祿卑躬屈膝呢?”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是自由和無憂無慮的,而不是為了壹桶米而彎腰。另壹個例子是《難行》的結尾句“總有壹天我會乘長風破浪,直掛雲帆濟滄海”,表達了實現理想的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