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大多數皇帝喜歡在朝臣面前朗誦詩歌,而不評判其詩歌的技術水準,既表明了自己對文化的看法,也讓大臣們連連贊嘆。
記得有壹次,趙匡胤的後宮嬪妃給他生了壹個兒子,而趙匡胤的孩子很少,他大喜過望,下令大赦天下,並設宴款待官員。當時明月初升,大家陪著趙匡胤喝酒取樂。三杯酒下肚後,趙匡胤覺得有點昏昏沈沈。看到月亮高高掛在天空,他不知怎的就有了詩意。
摸著下巴,搖搖頭,吟了壹首《絕句》:“未至中天萬國明,未留海底千山墨。”臣子們壹聽,紛紛歡呼,等著他繼續。
結果,趙匡胤說了這兩句話,下面就不說了。畢竟是武將,文采有限。
大臣們也不敢戳穿真相,連忙說皇上您醉了,早點回去休息吧,請趙匡胤回臥室。
也許妳會認為有才華的人很快就能造出完美的句子。宋朝畢竟是壹個文化繁榮的朝代,絕對不缺人才。但畢竟是皇帝的詩。誰敢隨便走下去?
滿意就好,但是皇帝不滿意怎麽辦?我怕我的頭有危險,趙匡胤的前兩句話真的很聰明,所以400年後,沒人敢回答。
直到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國號洪武,也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明太祖。
朱元璋是個“草根”皇帝。他從小種地,放牛,當和尚,要飯的,真的沒讀過什麽書。
但是,他很好學。通過不懈的努力,他也讀了不少書,時不時還會寫詩,雖然水平不算太高。
然而,當同樣是開國皇帝的朱元璋聽說趙匡胤那首當年無人能拾的半首詩時,他非常激動。他想親自嘗試壹下。讀完那兩首詩,他想了壹會兒,說:“守住這個誌向,每戰必和。”
很明顯,朱元璋在這首詩中加入了他為建立明朝而身經百戰的事實。明朝的大臣們聽了之後,對它的稱贊不亞於幾百年前宋朝的大臣們。
然後,朱元璋把它命名為《關於月亮的詩》。
當然,後世文人其實是看不起朱元璋的,說那只是打油詩,狗尾巴繼續貂。但是詩歌沒有統壹的標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每個人都需要自己去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