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讓我們在古詩詞中感受綦江古韻之美。

讓我們在古詩詞中感受綦江古韻之美。

詩歌是中國文化的濃縮。

每壹寸河山,每壹片植被

他們充滿了詩意和強烈的文人和詩人的感情。

“溧水壹環,淩影千峰。”

清代詩人吳宗彥的壹首詩

“桂海九天升上崇山,步步為營”黃少夫韻

帶我們走進因水而生的綦江。

古人筆下的綦江

大唐

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流放夜郎時,看到綦江李公壩的旖旎風光,於是在此居住多年。後人為了紀念李白,將此地命名為“李公壩”。這個名字延續至今,如今已經成為綦江花壩旅遊景區的名片之壹。這個地名是否真的紀念李白來此,還有待專家學者進壹步考證。

明清兩代

據《道光璧山縣誌》記載,“明三大才子”之首楊慎也曾來到綦江,寫下“行至川南盡頭,藏舟於江深處”的詩句。綦江詩歌數量最多的是明清時期,達到100多首。壹方面是因為明清離今天時間不長,便於史料保存;另壹方面,由於明清時期綦江的進壹步繁榮,也促進了詩歌的蓬勃發展。

綦江老鷹山

最愛這座山。

綦江美景中,老英山最受古人喜愛,其詩有:明代重慶知府傅廣齋《望英山》、明代文人王白雲《行於山中》、清代文人江德信《題羅春堂遠眺英山》。

100多年前,阿清詩人楊蓉為綦江老英山題詩:“誰在潁州安,濃雲裏影長。落花流水春暖,古樹風寒夏。”老鷹山位於綦江以東。古人寫道:“老鷹山位於熊誌府東南,綿延數百裏,群星群峰,奇觀異景。莖則不同,龍頭萬仞,襟中有清流,石筍千尋,托碧寒,霧從山腰,住在山上,俯瞰八荒。”

白雲觀

位於老營山頂的白雲道觀,也是古代壹絕,曾為學者所稱道,產生了“白雲道觀八景”:石筍高聳入雲、南巖仙玩、洞玉井、瓊枝李連、龍頭雲霧、飛泉噴玉、步步琴彈、巖波雙鯉。

如石筍沖天,白雲寺千陽橋崖邊有壹塊巨石,巍然如峰,高數尺,形似竹筍。阿清王朝的人方林曾經寫過壹首詩贊美道:“夜不驟避風,此君子態度空;傍晚來捧金莖露,雲液疏於掌中。“清代舉人羅興也曾留下詩句:“長天半,亭亭玉立,倚雲;“春雷不肯加新筍,疑是皇上精制了。”

綦江古劍山

古劍山位於綦江東南,風景宜人,是古代文人墨客經常光顧的地方。清代詩人陳坤在爬山的時候寫過壹句詩:“古劍難拔,拔之不易。”清代綦江貢生張顯達也為之傾倒,寫下詩句:“危梯彎路潛過,頂頻教天涯。”

生活不只是當下,還有詩和遠方。

不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精神世界

也是為了滿足環遊世界的遠大誌向。

這恐怕是人人羨慕的生活方式。

重慶綦江在古今詩詞歌賦中遊走。

終於讓詩和遠方走到了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