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成都古代四大名樓,為什麽是四樓第壹,還被列為全國名樓?

成都古代四大名樓,為什麽是四樓第壹,還被列為全國名樓?

成都百花潭公園與琴臺路交叉口,臨水處有壹座雕花樓閣,樓高四層,八角飛檐,竹墻金閣。很多人路過這裏。在許多重大節日的夜晚,亭樓內外的燈都開著,望著江面,金碧輝煌。它就是成都歷史上知名的標誌性建築:散花樓。散花樓最著名的記載來自李白的《登金城散花樓》,位於日照金城之首。金窗繡門,銀鉤掛珠箔。在綠雲飛天梯,我擔心我的眼睛。暮雨流三峽,春江繞雙流。現在,在散花樓旁的草叢裏,還留著壹塊刻著這首詩的石頭。散花樓不僅是世界名樓,與張藝樓、德賢樓、西樓並稱為“成都四大名樓”,居四樓之首,在中國名樓中也有壹席之地。可是,這麽有名的散花樓是什麽時候建的?誰建的?要弄清散花樓的來源,還得從mó hē chí說起。壹百年前,在成都東城根街和師洋街的交界處,壹片水域被悄悄填平,成了壹片武場。當時的人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填的是成都壹個湖泊的最後痕跡。這個湖叫做摩訶池。在1300多年的歷史中,摩訶池迎接杜甫送走李白,被後蜀國王孟嘗君擴建,被明成祖收回建宮。在成都3000年的歷史中,摩訶池存在了將近壹半的時間。這個湖下面,埋葬了太多成都的歷史。公元585年,隋文帝派其子楊修出使蜀國,重建了張儀在成都時留下的“副城”。取土留下的坑慢慢被雨水和地下水填滿。據唐代陸秋《成都記》記載,壹位西域僧人見此水面,用梵文說“摩訶宮毗羅”。Maha的意思是宏偉的宮殿,Pyro是壹條龍。此湖浩瀚,似壹條潛龍,故從此得名摩訶池。此時的摩訶池水面約500畝,只能儲存天然雨水。到了唐代,成都的城市水利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我們劍南的使臣魏剛在太古裏,也就是現在的大慈寺,挖了壹條河,取名謝玉溪,與摩訶池相連。60多年後,我們西川使節挖金水河,把城西的河水引流進城。從此,摩訶池不再是壹潭死水。它的源頭不斷註入都江堰水系的活水。註滿摩訶池後,沿斜玉溪流入遊子河——今天的府河。在杜甫的時代,摩訶池已經是人們在上面劃船的旅遊勝地。杜甫從浣花溪草堂來到摩訶池,景色壹變。他在《晚秋摩訶塘與燕國鄭公泛舟》詩中寫道:“風急醒酒,船回霧起堤...別驚白鷺留清溪為伴。”在昌繼承王位後,他下令在城市周圍種植芙蓉。每年九月,鮮花盛開,紅得像壹座燦爛的城市。成都,別稱蓉城,由此得名。孟暢再次擴建摩訶池,覆蓋今天的展覽館、體育中心和* *街,從500畝擴大到1,000畝。唐末摩訶池位置示意圖(原圖摘自《成都方成古跡考證》)。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此時,許多供皇族休閑娛樂、登高望遠的建築逐漸開放,於是就有了“散花樓,是舒在摩訶池上修建的”,而立在摩訶池上的建築就是散花樓。三華樓顯然是坐落在摩訶池上的。明清的《成都誌》、《成都縣誌》,都說三花樓在明朝,而這些都是在皇城壩壹帶,明顯是在成都市中心。散花樓不是“塔”,它的名字源於“散花”。撒花的也是天女。據佛教《觀世音菩薩經》記載,維摩羅房裏有個女人,把所有的菩薩都撒了天花,就是都倒了,連大弟子都沒倒。"女神說," "我學得還不夠,我戴著耳朵呢。"下面是通過散花考驗佛門弟子的故事,意思是建築高大美觀,可謂天人合壹,妙不可言。與百花潭公園融為壹體的三華樓,是前蜀後蜀的皇家池塘園林,馬哈奇迎來了全盛時期。春水碧空,秋水如鏡;夏天荷葉搖曳,冬天細雨霏霏。壹季有美女,孟暢和絕對迷人的華銳夫人,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摩訶池上。李白寫下著名的《金城散花》時,年僅二十壹歲。他在詩中描述,如果解讀的話,大意是這樣的:紅日高照金冠城頭,朝霞染散花樓耀眼。樓上的窗戶閃著金色的光輝,門上的畫美如金碧輝煌。珍珠做的門簾掛在銀鉤上,淩雲欲飛的樓梯在綠樹中拔地而起。站在樓頂,放眼望去,所有悲憤的情緒壹掃而空,朦朧的黃昏細雨飄向三峽,滿江春水環繞雙流城。今天來這裏爬樓看看。只是九天之旅。時隔30多年,500多歲的李白仍記得在《皇帝西遊南京歌》中寫下壹首關於散花樓的詩:北方雖有林園,南京仍有散花樓。上林苑是古代最著名的園林之壹。可與上林苑相提並論,可見散花樓之美,也可見李白對它的留戀。孟嘗君之後,馬哈奇失去了皇家園林的地位,但它仍然是成都人的天堂。然而,宋末元初,蒙古兵三次入侵成都,城市水系遭到嚴重破壞,馬哈其也難逃壹死。1385年,明成祖春竹將大部分摩訶池填平,在後蜀宮舊址上修建了蜀宮。1685年,清成都府在蜀王府遺址上修建了宮媛。當蜀中無數才子為功名奮鬥的時候,他們不會想到,腳下的土地,曾經是壹片碧波蕩漾的湖泊。此時的摩訶池西北角只有壹部分水面,但早已改造,恢復時已無景觀。到1914,馬哈奇湖的最後壹個湖終於被填平了。天然的散花樓已經不見了,據說是明末戰亂毀掉的。即使繼第壹代散花樓之後,又有第二代散花樓,依然無跡可尋。90年代,成都市浣花溪景區辦公室申請重建散花樓,這是第三代。建在百花潭公園邊上,四層塔樓,高度16.3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現在走在琴臺路的盡頭,就能看到錯落有致的花樓,就建在水邊。只是門口有鎖,遊客進不去。他們只能透過窗戶看到樓梯等壹些痕跡。隔壁食堂的老板說,散花樓開了,但是很久沒重新開張了,平時門都是關著的。據說有壹些關於新三花樓的老故事。就在幾年前,三花樓雖然有外掛掛鎖,但露天茶葉店老板可以悄悄開鎖,買杯茶,就可以上樓喝杯茶,看風景。後來消息壹出,才發現他簽了租賃合同,但已經到期了。這種違法行為也被禁止了。重建後,散花樓的風格不再和前年壹樣,大門緊鎖。世人不能像李白那樣爬山看紅日,我們只能從他的詩中找到散花樓的影子。文|馮、凱爾圖片|費祎、視覺中國編輯|屯溪監制|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