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紅燭頌》詩簡論

《紅燭頌》詩簡論

《紅燭》詩是壹首與詩集同名的詩,是詩集《紅燭》的序。在這首詩裏,紅燭是詩人,詩人是紅燭。“紅燭!莫問收獲,但要求培養。“既是對紅燭精神的提煉,也是詩人對自己的鼓勵:犧牲和無私奉獻。詩的每壹段都以“紅燭”的呼喚開始,形成濃郁的抒情氛圍,接著是自我追問、自悟、自答、自勉,壹步步表現出執著的追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第1節詩人欽佩地贊美了那支發光的紅燭。”紅色”是真誠的象征。在詩人眼裏,紅燭是理想人格的化身。他提出了壹個自我要求:詩人的心要這麽紅。我們感受到詩人純潔的心靈,詩人火熱的愛國情懷。”人與物化,意與境交融”,可以說紅燭是詩人,詩人是紅燭。了解這壹點,有助於把握全詩的思想感情。第二、三節謳歌紅燭舍己為人的精神,詩人通過提出問題,回答自己,生動地展現了壹個思考和覺醒的過程。兩種截然相反的回答,顯示了詩人的覺醒,同時也更有力地顯示了紅燭精神的價值。詩人把蠟比作身體,把火比作靈魂。當然,肉體和靈魂應該是相互依存的,於是就產生了壹個問題:“為什麽壹定要把蠟燒成灰才發光?“壹開始我覺得很莫名其妙。詩人認為這真是“矛盾”,自相矛盾,不可理解。但是,詩人終於領悟到,“沒有錯,沒有錯!原來是為了燃盡妳的光——”詩人理解了紅燭,由衷地贊美它的奉獻。詩人的思考實際上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諦的思想過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啟示。

第四節是詩人對紅燭的溫暖寄語,也是詩人的自我鼓勵。“若造之,必焚之”。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活著就要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讓智慧和才華大放異彩。詩人從紅燭的意象中獲得靈感,表達了自己的信念和願望。當時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思想文化的毒害。比如詩人認為自己有責任把世界從夢中喚醒,拯救它的靈魂,使人民覺悟起來,從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

在第5-7節中,詩人轉向對蠟燭眼淚的思考,安慰紅燭。詩人首先用擬人化的手法揭示了壹個非常矛盾的現象:“妳心靈發光的時期,就是妳眼淚開始的日子。”詩人的註意力轉到了眼淚上,然後詩人親切地問紅燭:“妳為什麽傷心哭泣?”詩人同情,好奇和思考。這反映了現實生活中詩人內心湧現的矛盾、痛苦和掙紮。經過壹番尋找,詩人恍然大悟,原來還有“余風”,其中隱含著反動勢力。紅燭因流不穩而流淚,說明詩人本人有拯救祖國的美好願望,又因黑暗反動勢力的阻撓,感到自己的野心難以得到回報,為世界哭泣。但是,紅燭的眼淚不會白流。詩人規勸道:“請將妳的奶油傾入人間,培育安慰之花,結出幸福之果!”"

第8節和第9節的呼召,壹個是同情,另壹個是勸導和鼓勵。“氣餒,為妳的果實流淚,為妳創造壹個光明的事業。”這種因果關系是多麽的不公平,不合理,但是在這樣的社會裏,生命只能是犧牲的,無私的。詩人規勸紅燭,即規勸自己:“紅燭!莫問收獲,但要求培養。“詩歌是濃縮和升華的。這是聞壹多人格美的集中表現。他熱愛祖國和人民,不計較個人得失和榮辱。他極其偉大和高尚。

全詩以詩人與《紅燭》的交心為線索,以問答的形式抒發情懷,突出了詩人獻身祖國、敢於犧牲自己的愛國精神。說到紅蠟燭,總會有想象:漆黑的夏夜,有幾只青蛙。遊船在嘉興南湖的水面上輕輕搖晃,微弱的燭光,雖然只照亮了小小的船艙,卻仍在與舊勢力頑強地鬥爭著。壹只指點江山的大手輕輕撥著燈芯,頓時火花四射,乘著風,化作天上的星星。壹,二,三...越聚越多,瞬間交織成壹輪火紅的太陽,從世界的東方升起,喚醒沈睡的雄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