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克萊修的恥辱》的故事是,公元前509年,羅馬王子塔昆強奸了他的下屬克拉廷的賢惠妻子盧克萊修。忍無可忍,盧克莉斯告訴丈夫和父親真相,呼籲復仇,隨後壹怒之下自殺。就思想藝術內涵而言,多數文學史家認為《盧克萊修的恥辱》略勝《維納斯與阿多尼斯》。毫無疑問,它們都與莎士比亞的早期作品有壹些相似之處。《盧克萊修受辱記》中對犯罪過程的詳細描寫、對恐怖氣氛的強烈誇張、對極端貧困的極度渲染達到了頂峰,充滿了感官刺激和轟動效應,這大概也是它在當時流行的原因之壹。
《盧克萊修的恥辱》的主題和藝術手法與《維納斯與阿多尼斯》、《羅密歐與朱麗葉》等早期作品密切相關。他們都講述了同壹種故事:壹個非常美麗而脆弱的女人(或男人)被某種邪惡、野蠻、盲目而可怕的力量吞噬並毀滅了。魯迅說,“悲劇是把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毀掉給人看”(《雷峰塔倒塌再論》)[3] (P192)。盧克萊修的恥辱就是這樣壹個悲劇。美麗善良的盧克利斯被塔昆邪惡的獸欲吞噬毀滅。如果說人性是半天使半魔鬼,那麽盧克萊修就是人性中的天使,塔昆就是人性中的魔鬼。這首詩著重挖掘了人性的陰暗面。揭示了人貪婪的肉欲是如何變成殘忍野蠻的野獸的。人性與獸性、光明與黑暗、善與惡的尖銳沖突和對立是《盧克萊修的恥辱》的基本主題。其實故事情節本身並不復雜,事件發展簡潔明了。而《盧克萊修的恥辱》卻寫了1855行,詳細描寫了各種場景、細節、對話、人物心理。莎士比亞真的盡力調動了壹切藝術手段。詩中的各種意象就像構成整棟建築的磚石,值得玩味和欣賞。在這裏,意象像音樂中的“主題”(如瓦格納歌劇中的“主導動機”)壹樣,壹次又壹次地出現,相互交織,構成了詩意文本的有機整體。《盧克萊修的恥辱》中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幾類:(1)火焰意象;(2)紅色(玫瑰)和白色(百合)的象征意象;(3)明暗對比圖像;(4)戰爭和屠殺的軍事形象;(5)動物和自然的形象。這首詩對意象的運用遠不止於此,但五類意象是使用最頻繁、最突出、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