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雕謝,花滿天飛,紅消香斷誰憐?遊絲柔飄春亭,落絮輕觸繡簾。閨中女兒惜春光,滿懷惆悵,雙手鋤花出繡簾,忍著壹次又壹次踩落花?柳榆莢來自麥草,無論桃浮與李飛;桃李可以明年再送。明年的閨房妳認識誰?三月香巢初築,梁間燕太無情!雖然明年可以啄花,但人是不可能去空巢的。壹年360天,風、刀、霜、劍相互壓著,明媚清新的時候,壹旦飄過就很難發現。花開容易,花落難尋。我擔心殺死埋在臺階前的人,獨自偷著花鋤的眼淚,把血灑在上面的樹枝上。杜鵑黃昏無言,荷鋤歸掩重門;當藍燈照在墻上時,人們開始睡覺,但窗戶並不暖和。指責奴隸比傷害人還要惡劣壹倍?半憐春半惱春:對春的憐惜突然轉為惱怒而不了了之,直至無言以對。昨夜庭外發悲歌,知是花魂鳥魂?壹花壹鳥之魂,總難留,鳥以無字自慚。願儂這壹天有了翅膀,帶著花飛到天盡頭。壹天結束了!香山在哪裏?沒有壹招就藏風。清理質量,清理幹凈,不要讓汙染沈到溝裏。我要死了,要被埋了,但我不知道儂什麽時候會死。今天埋花的人在笑,但是他埋的時候認識誰?讓我們看春花漸落,也就是美人老去的時候,——沒有為我悲傷的歌,我不知道花兒是落了還是死了!
[描述]
林黛玉把它收了起來,埋在花冢,憐惜桃花。如今,在她再次來到花冢之前,她哭著悲傷地唱著這首詩,只是因為寶玉聽到了。
[註釋]
1.漫天飛舞——陳賡原本寫的是“漫天的花”,但仔細壹看“花”字後來被改了。原文是兩個點,表示和最後壹個字“飛”壹樣。因此,從徐佳和徐琪。這兩句話可能是受李鶴詩《春日飛香滿天》(《上雲》)的啟發。
2.亭子——建在舞臺上的房子。
3.絮-柳絮,柳絮花。
4.無處釋放——無處發送。
5.拿著吧。
6.忍-忍。
7.榆樹的果實。榆樹落葉前,其豆莢是白色的,像壹串串的錢,俗稱榆樹錢。方菲——花草芬芳。
8.“灑”句——與兩個傳說有關:壹是費翔哭了,淚水把竹枝染成了斑點。所以黛玉被封為“瀟湘公主”。二、蜀帝將布谷鳥化為魂魄,血沾花,花為杜鵑花。所以下壹句接著說“布谷鳥”
9.奴隸——我,那個自稱的女人。底部-什麽,什麽。
10.知道是-哪裏知道是...或者...
11.向秋-襄汾指的是花冢。用花擬人化,所以下句用“艷谷”。
12.壹把-壹把。因為在《漢書》中,用“長陵取壹把土”來表示陵墓的發掘,後人(如唐代的羅賓)就把陵墓稱為“壹把土”,這裏用來指花冢。
13.骯臟的池塘-被骯臟的泥漿汙染。
[欣賞]
《葬花歌》是林黛玉壹生遭遇的所有悲歌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塑造這壹藝術形象、表現其人格特征的重要作品。它和《蓮花的女兒》壹樣,是作者試圖復制的文本。這首模仿初唐風格的歌曲,抒情淋漓盡致,藝術上很成功。
這首詩不僅僅是悲傷和悲哀,它仍然有壹種壓制不公正的空氣。“柳從芳菲長,無論桃飄還是李飛”,有對冷酷世界的憤懣,也有對人情冷暖的眷戀;“壹年360天,風、劍、霜互相用力壓著”,不就是對迫害她已久的無情現實的控訴嗎?“願奴隸有翅膀,帶著花飛到天盡頭。說到底,香山在哪裏?不收集華麗的屍骨,壹片凈土遮風。與其困在溝裏,不如潔身自好”,這是在幻想自由和幸福高不可攀時,不甘受辱和汙染,不願低頭屈服的孤傲性格。“這些是它的意識形態價值。
這首詩的另壹個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探討曹雪芹筆下寶黛的悲劇提供了重要線索。賈詡原來有壹段批語:“我讀《葬花》讀到三四點,悲到忘了身世,四次提筆,都批不過來。壹個客人說:‘先生又不是寶玉,怎麽會寫字?’嘿!這位堅持者想從《石頭記》中獲得靈感,所以他停止了寫作,開始等待。值得註意的是,批語指出,不讀《余雄侯文》是不可能給這首詩加評論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該書審批者“停筆等待”。那麽“余雄侯文”是什麽意思呢?指的是下回,也就是第二十八回開頭的壹段,講的是寶玉在山坡上聽黛玉唱的這首詩時的感受。它的文字說:
.....而是先點頭嘆息;聽到“儂今日埋花,埋時知是誰”和“不為我悲歌,花落人亡不知何時”這兩句話後,我感到害怕,順著山坡往下掉,把落下的花撒了壹地。想象壹下林黛玉美麗的臉龐,在以後不可能找到的時候,我寧願心碎!當黛玉終於找不到的時候,就推給別人,比如寶釵、香菱、襲人等。,或者在不可能找到的時候。當寶釵等人終究找不到的時候,又如何能相安無事?而且我還不知道要去哪裏,那我就不知道我姓誰了,司楚,司遠,華斯,劉四!於是,壹而二,二而三,反復懇求,真不知道這時候為什麽要等傻事,什麽都不知道,好逃離塵網,解釋(解脫)這份悲傷。
寶玉聽《葬花》的預感是“黛玉永不見”,然後引申到別人,自己大觀園的花柳等。可見,說書法家“不是寶玉,怎麽會寫”的意思,是指出這首詩不是泛泛之言,要想到黛玉和寶玉壹樣無處可尋,才能理解詩中所蘊含的真諦。可見《葬花》其實是林黛玉寫的壹首詩。這壹點可以從《題紅樓夢》中的絕句中得到證明,這些絕句是作者同時代的人寫的,很可能也是作者的朋友寫的。他的詩說:“壹首悲傷的葬禮詩,似乎成真而我不知道。有壹縷為愛而死,醒來繼續長紅綾?”“好像是真的”,只有知道作者寫的黛玉之死情節的人才能說出來。過去,我們認為益銘可能無法像閻誌那樣讀完整部小說。現在看來,他極有可能看完了後半部手稿,或者至少聽作者交往的圈子裏的人詳細講了後半部的主要情節。如果說伊名絕句中提到的事如“聚如春夢散如煙”“石無靈氣歸山”等,我們還可以通過推測來認識,那麽我們就可以寫出寶玉窮困潦倒的“王孫瘦骨嶙峋”和他的定罪導致他心中的人不幸而死的“恥於史基倫”等詩句。上面引用的詩中最後兩句也是如此:說,他真的希望死而復生的“為愛而死”能救黛玉,讓寶和戴這對戀人成親,把月下老人握著的那根被割斷的紅絲繩重新接上。試想,只要“沈底杯”能起來,“紅綾”就能延續,這和後來的書續集把寶、戴的悲劇想象成非自願結婚的原因是不同的。如果壹切如程維遠和高鶚編的續集所寫,寶玉已經屬於他了。“沈”黛玉有什麽用?難道為了讓她成為“寶兒阿姨”而“續紅綾”?
這首詩《儂今葬花笑。他下葬的時候認識誰?”?.....“在幾個句子的結尾,比如書中重復了好幾遍,特別強調連學寫鸚鵡背詩也提到,已知美人老死的日期確實是在春花落之時,而且不是虛詞。同時,這裏說的是“埋了他才知道是誰”,前面說的是“香消玉殞誰有憐香惜玉”“壹次流浪難尋”等等。,所以毫無疑問,黛玉死於和晴雯壹樣非常淒慘孤獨的境地。當時也不是所有人都忙得顧不上寶玉的婚禮。相反,寶玉和鳳姐都是因為避禍才流落在外的。那是“家破人亡,不談親人”“各得其門”的日子。詩中“柳莢自芳菲,無論桃飄隨李飛”或此意。”三月香巢已築,梁間燕太無情。雖然明年的花可以啄,但是很難把握“誰也不能去梁空巢”這句話的意思,本來就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很難把握意思。如果妳把它看作壹個預言,現在就更清楚了。大概到了春天,包和戴的婚事已經基本定了,也就是所謂的“香巢已築”,可是到了秋天,就發生了壹件事,就像梁燕之間的燕子無情地飛走了,被迫離家出走。於是,她感嘆“難以離開花鳥的靈魂”,幻想自己能“在威脅下生出翅膀”,隨她而去。她哭了壹天壹夜,最後“眼淚都流盡了。”這樣,“花落人死不知何時”,拿“花落”和黛玉、“人死”來比喻寶玉,是完全恰當的。每當寶玉遭遇所謂的“醜禍”,總有別人會倒黴,先是金釧兒,然後是晴雯,最後輪到黛玉。所以詩中有“質潔而潔,勝於陷溝”的雙關,可以用來解釋和說明氣。次年秋,寶玉回到賈府,發現弘毅庭院“紅、瘦、綠”,瀟湘館更是壹片“落葉寒煙”的淒涼景象。黛玉閨房同寶玉絳軒,只見“蛛網覆雕梁”。雖然寶釵依然存在,而且將來會成為她的“金婚”,但這又怎麽能彌補寶玉“喪子”所帶來的巨大精神痛苦呢?”雖然明年的花可以啄,但是人是不可能去梁的空巢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以上只是從胖評提到的線索中可以確認的壹些細節,可能都不那麽貼切,但這首詩壹定要照顧到寶黛的悲劇情節,這大概不是主觀臆斷。
其實“似乎成真”的詩還不止於此。黛玉的《再會。《秋窗風雨夕》和《桃花行》也有這種性質。前者似乎很不幸地說她後來離開了寶玉,後者似乎是她“含淚而死”結局的預寫照。
有人說《葬花詩》脫胎於唐寅的兩首詩,詩歌當然有繼承和借鑒,但文藝創作的“源”與“流”的關系不應顛倒。說到在某些遣詞造句和藝術風格上對前人作品的運用,實在不必在明代的藏書中去尋找。初唐劉希夷《待北白頭翁》中的“今年花色變,明年花再開”“花年年相似,人年年不同”等膾炙人口的詩句,不足為借與用。
真的嗎?就是埋花的情節不壹定遵循唐寅在藥欄東岸埋牡丹花的故事。作者的祖父曹寅有壹首“孤墳埋桃花百年”的詩,這還不足以激發他的想法嗎?但這些都是“流”,只用。它們既不能代表詩歌的主體精神,也不能代替作者脫離現實生活的創作。更何況,如上所述,作者在這首詩中的別出心裁,並不在於那些傷春惜花之詞的纏綿悱惻。
當然,《葬花》中的消極抑郁情緒也極其強烈,不容忽視,對缺乏分析能力的讀者產生了不良影響。雖然這種情感完全符合林黛玉在藝術上的環境地位所形成的思想性格,但畢竟因為作者有意識地通過他所愛的人的口來表達自己的生命體驗感,在某種程度上暴露了自己思想的弱點。我們同情林黛玉,但同時也看到這個多愁善感的貴族小姐在思想感情上是非常脆弱的。
桃花行(第七十回)
桃簾外東風柔,桃簾內晨妝懶。
簾外桃花簾中有人,人離桃花不遠。
東風有意開簾,花欲窺簾。
外面桃花簾還開著,簾中人比桃花還瘦。
花亦悲助人,簾外消息吹透。
風吹過窗簾,花滿庭,庭前春色壞了壹倍。
閑苔院門空,欄桿自立。
人哭倚欄東風,裙立桃花旁。
桃花葉亂,花開紅葉艷。
煙霧包裹的霧氣封住了壹萬株植物,烤樓的墻壁紅得模糊不清。
秘訣是燒鴛鴦錦,春醒移枕。
丫鬟金盆淹,香春影寒胭脂!
哪種胭脂比較亮?花的顏色讓人流淚。
如果把人的眼淚比作桃花,眼淚會從長流到迷人。
眼睛看花眼淚容易幹,春天花幹了就憔悴。
憔悴的花罩著憔悴的人,飛花在黃昏容易疲倦。
杜宇的春天結束了,寂寞的窗簾空了!
[描述]
海棠詩社成立後,只寫了幾首詩,大觀園變化很多,詩社散了壹年。現在看了黛玉的這首詩,大家都提到了興來,重建詩社,改名桃花社。但是已經日落了。
[註釋]
1.閑苔院——院子裏長滿了雜草。
2.娘娘腔裙-娘娘腔紗裙。茜是壹種植物,它的根可以用來做紅色染料,這裏的意思是紅色的紗線。
3.“霧裹”句——千樹桃花盛開,看起來像是裹在壹片紅煙裏。程高本將“霧裹”改為“樹樹”,“萬樹封煙”這句話頗不恰當。
4.烤樓看墻——因為桃花鮮紅似火,所以用“烤”和“照”。
5.《秘笈》壹句——傳說天上有個仙女用秘笈織成了織錦。這意味著桃花紅得像紅色壹樣。
彩雲錦燒了,掉在地上。“燒”和“鴛鴦”都是紅色的。
6.春眠-春眠。也有人說,酒是醉的,醉意是紅的。珊瑚枕、珊瑚枕。還是因為張的“珊瑚枕暖人先醉”。
7.影浸——就是浸在陰影裏,就是洗臉的意思。“影”,程高本被誤認為“喝”。北齊魯的妻子崔氏是壹位才子。春天,她用桃花雪給兒子洗臉,念道:“取紅花雪,與兒女洗臉為樂;拿白雪,拿紅花,和孩子壹起洗臉才好看。”後來說用桃花雪洗臉可以讓容貌變美。
8.有什麽相似之處——和它相似的是什麽?
9.人的眼淚是指血淚。
10.杜鵑杜宇,又名秭歸。據說,古蜀國的國王杜預被封為王。他死後,他的靈魂變成了這只鳥,他傷心地哭了。
[欣賞]
《桃花行》的基本風格與《葬花》、《秋窗風雨夕》相同,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詩意的成分。“葬花”不僅是寶黛悲劇的壹般象征,也可以從廣義上看做是“大觀園裏所有花的起源的壹個小介紹”。(二十七評)《秋窗雨夜》揭示了黛玉在寶釵送別後“枉自呻吟”的情景。《桃花》是林黛玉英年早逝的象征性寫照,其人生薄如桃花。作者描寫寶玉讀這首詩時的心情,說:“寶玉不贊,卻滾下淚來,知是黛玉之言。”並通過對話指出這是壹種“喪音”。不過作者很微妙,很有分寸。他只是把這個符號或者暗示寫到他能隱約感覺到的程度,並沒有把所有的詩和句子都寫成預言。否則,不僅違背現實生活的真實,在藝術上也是不可取的。
世代分離秋窗風雨夜(第45回)
秋花蕭瑟,秋草黃,秋光長,秋夜長。
我已經感覺到秋窗無邊,所以和風雨壹樣淒涼!
秋天的風雨來得有多快?打破秋窗,秋夢綠。
我不忍心在秋天睡覺,所以我把眼淚從向秋的銀幕上移開。
眼淚和蠟燭晃動著若的短發,讓妳感到悲傷和厭惡。
誰的秋院無風?不下雨的秋窗在哪裏?
羅州抗不住秋風,余音使秋雨急。
即使是夜晚,脈搏在吹,燈裏似乎也伴隨著淚水。
寒煙院化為窪,竹空時滴。
我不知道風雨何時止,但我已教我的眼淚將窗紗灑濕。
[描述]
林黛玉臥病在瀟湘館,秋夜聽雨聲,燈下翻看樂府雜稿,見秋總在心頭,離別怨。“我心裏不禁有所感觸,於是寫了壹首《與我輩離別》的詩,就像春江上的月夜,所以取名為《秋窗雨夜》。”《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詩人張所作。這是壹首關於告別悲傷,不再憎恨的歌。這首詩打算在風格和句法上模仿它。“代別,秋窗風雨”,前者是壹個樂府話題。代,還是“準”,模仿的意思。南朝詩人鮑照以“戴”字集中探討樂府話題。壹般情況下,樂府詩不另設標題。因為它們是模仿初唐的歌曲《春江花月夜》而寫的,所以提出了壹個更具體的標題,這個標題在字面上與唐詩完全對稱。
[註釋]
1.悲傷-朦朧的外表。另壹個意思是形容不安分的心。從字面上看,這裏是前壹種意思,要表達的意思既有後壹種意思。
2.助蒼涼——耿陳本用另壹支筆把“悲”字塗掉,加為“秋”,為與“秋”字重疊而改,有損文意,不遵。
3.秋夢綠——秋夜夢裏看到的草木茂盛的春夏景象。程高本寫的是《秋夢續》,與“驚世駭俗”相悖,與下壹句“不忍入眠”相矛盾。
4.秋情——指秋景引起的感傷情懷。
5.“自我定位”句——偷偷用唐代李商隱的詩《嫦娥》中“雲母屏燭影深”的意思寫孤獨。淚燭,融化的蠟脂似淚,故名。人也是由物寫成的。“動”,高程寫的是“挑”,鄧曹用的是“挑”,燈芯只用的是“剪”。
6.搖動——指蠟燭火焰的搖動。爇,點燃它。燭臺,燈座,蠟燭架。
7.“誰家”句——張《春江花月夜》:“今夜誰去劃船?妳想念嶽明大廈的什麽地方?”這種句法在小說中最為明顯。
8.洛軸-絲綢面寢具。不抵抗——不抵抗,無法抵抗。
9.殘余滲漏——晚上會更漏。
10.壹夜又壹夜-整夜。脈動——穿越“蜿蜒”,細雨綿綿。像口哨壹樣的聲音詞,描述風。
11.冷煙-秋天的毛毛雨或霧。
12.水滴。
[欣賞]
如果不深化《秋窗》的立意,可以說,就像《葬花》壹樣,可以看作是林黛玉悼念自己人生經歷的作品,但不同的是,它比《葬花》中的更憂郁、更壓抑。這可以用下面的情況來解釋:黛玉當時被病魔糾纏,寶釵對她表現出關心,讓她深深後悔自己的感激,覺得過去的壹切煩惱都是自己的擔心造成的,甚至犯了她的錯誤。黛玉本來就脆弱,現在隨著病情的加深,加上這樣的精神負擔,自然會更加抑郁。
但是,如果我們認為作者寫這首詩不僅僅是為了從總體上表現黛玉的多愁善感,而是要研究它的深刻含義,那麽我們自然會發現壹些問題。首先,無論是《秋總在我心中》、《再會》,還是《代別》,樂府裏壹直有壹個特定的內容,就是只寫男女分離的悲憤,不壹定要寫背井離鄉、離群索居的內容。更何況此時黛玉父母已過世,家中又無親人,詩中的“離”、“離情”、“離人”等詞就更沒必要了。從《淚燭秋屏》詩和《春江花月夜》原詩來看,他們也都寫出了男女分離的思想。可見,很難說“黛玉心裏沒什麽感覺”,因為她過去的生活經歷。我以為這只能是對未來命運的壹種模糊的預感,這壹點在《失傳手稿》後半部分因寶玉被捕而被黛玉何去何從的情節中得到了證實(見《紅樓夢》等詩詞賞析》、《咒我眉》、《葬花》等。),而曹雪芹的寫法就有這種草蛇灰線的特點。《紅樓夢》中戴宇的悲劇結局是:“想想妳的眼裏有多少淚水,怎麽能阻止秋流入冬,春流入夏!”芷顏齋讀到的瀟湘館後期場景是:“落葉蕭蕭,寒氣蒙蒙。”這些在這首詩裏也是提前刻畫好的。
小說裏,黛玉剛寫完詩,寶玉就進來了。下面描述的主要細節是:黛玉先是說寶玉像個漁夫,然後說漏了嘴,把自己比作“畫中畫,戲中裝的漁夫”,於是臉紅了。對此,壹絲不茍的批評透露出作者這樣寫的用意:“精彩的文章!讓黛玉直接告訴夫妻,不過是“畫”和“裝”。這是流言蜚語,但卻是不祥之兆。所謂“畫中愛寵”也是真的。誰說不是呢?”這個評論對我們理解作者寫這首詩的意圖不也同樣有啟發嗎?
白海棠第四頌(林黛玉)
半卷簾掩門,冰磨成土玉作盆。
偷壹個梨三分錢,借壹個梅花壹個魂。
月洞仙人縫袍,秋日總在我心的女子抹鴉痕。
妳在沈默中向誰抱怨?倦倚西風,夜已昏。
[註釋]
1.湘簾-用湘竹制成的門簾。這句話說的是看花的人,“半卷”“半遮”呼應著尾聯的羞澀與疲憊。
2.“磨冰”的句子——因為花高而凈,所以想象它不應該是普通的土和陶罐培育出來的,所以用冰和玉來烘幹染色。
3.“盜”字的意思是白如梨花,風韻堪比梅花。但是很巧妙很別致。宋代盧梅坡《薛梅》詩:“梅許遜雪白,雪失壹片梅香。”雪芹祖師曹寅寫過壹句“豆蔻輕露,荷花微香”的詩,這句對聯或許可以借鑒。
4.月亮洞——月亮中間的仙境。因為神仙住在山洞裏,所以得名。連衣裙,袖子,也指衣服。蘇軾曾用“梅梅”來形容花,有詩《梅花》說,“梅梅遇月黑林”。這裏用白海棠做比喻,把“遇見”改為“縫”,另有隱情。
黛玉的詩中“磨冰為土”這句話為評論界所欣賞,但若將其視為對寶釵譏諷的反擊,則鋒芒畢露。用白三葉比喻花朵,無異於暗示英年早逝,哀慟是神仙縫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本來就是“絳珠仙草”。另外,在“永遠在我心裏女人在秋天擦烏鴉痕”這樣的句子裏,胖評論家已經指出了“不要流自己”,這真的很像她的“含淚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