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誰能給我壹份《盛唐詩歌》的研究學習報告?

誰能給我壹份《盛唐詩歌》的研究學習報告?

杜甫詩歌意象生成的特點及其審美價值

摘要:杜甫的詩歌具有特殊的審美價值,這與他的詩歌意象所生成的獨特人格是分不開的。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杜甫的詩歌選擇用深刻的時代情感來融化和鑄造個性化的意象,營造出壹種獨特的壓抑和沮喪的風格;其次,杜甫詩歌具有意象組合密集的特點,豐富了詩歌的內涵,克服了現代詩歌節奏的局限性,使其呈現出不同於古代詩歌的審美特征。第三,杜甫新穎獨特的意象建構方式產生了陌生化的審美效果,增添了審美趣味。

關鍵詞:杜甫詩歌意象組合密集,結構新穎,審美價值沈郁

杜甫壹生憂國憂民。他以最自覺、最深沈的社會意識,用畢生的精力和天才創作詩歌,把個人的個性化為博大的人生,博大的胸懷,至情至性,使杜甫的詩歌達到了中國古代詩歌藝術在唐代的最高成就。其詩《渾汪涵莽,千憶》(新唐書)“博采古今之風,獨為大家”(元稹《唐檢派工部杜軍墓誌銘》),其思想之偉大,內涵之深刻,眾人之優秀,被譽為“詩史”;前人稱贊他為“古今第壹詩人”、“壹代宗師”,享有“詩聖”的美譽。杜甫在詩壇的崇高地位,與其內容豐富、思想深刻、題材廣泛等因素是分不開的,也與杜甫詩歌在藝術技巧上的改革創新密切相關。可以說,杜甫的詩是獨壹無二的,“化前人而盡前人於其中”,創造性地塑造了豐富的意象,準確地傳達了詩人內心復雜的心境,蘊含著巨大的藝術魅力,給人以強烈的美的震撼。本文旨在探討杜甫詩歌意象的特點及其審美效果。

第壹,杜甫詩歌意象選擇的個性化與杜甫詩歌藝術風格沈郁的關系。

意象是包含作家主觀感情的藝術形象。它是經過詩人的感情、想象、思想和審美趣味再加工而成的感覺,來自詩人對客觀事物的篩選和融化。它不僅是現實生活的寫照,也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思想的載體。古今中外的詩人和學者都非常重視意象的創造及其審美功能。在《文心雕龍》中,劉勰曾講過“得壹瞥象,負重磅”,意思是詩人要用審美的意象來構築自己的藝術世界;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敘》明確提出了“離形而似”的主張,鼓勵詩人“從形中取骨”,追求藝術上的形似,而“慎”則說“意象出,自然奇”;明代何敬明在《與孔鯉談詩》中提倡“意象並合,意象乖離”,指出意與象契合與否的藝術效果;錢鐘書強調詩與意象的因果關系:“詩也是好的,有意象說話,用意象造詞;忘記自己說過的話,就沒有詩。”(《錢鐘書選集》第壹卷第67頁)美國詩人龐德認為意象是“壹瞬間呈現的理智與情感的復雜體驗”;而韋勒克和沃倫在《文學原理》中將它描述為“根本不同的觀念的結合”。所以詩人往往善於塑造具體的意象來含蓄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同壹民族、同壹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會用自己的民族文化情懷塑造特定的意象,如紅巖、劉陽、菊花、月亮、杜鵑花、梅花等。俗話說“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心態,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耳朵”(流沙河語)。

杜甫是如此偉大的詩人!在多年的詩歌創作實踐中,杜甫推陳出新,研究思考,形成了壹個頗具特色的意象群。這些意象群都浸透著詩人憂國憂民、熱愛生命的情懷,具有濃厚的悲劇色彩。杜甫壹向雄心勃勃,寄予厚望。他“七歲剛強,始詠鳳凰”(莊友),立誌“竊粟而約”,並“使俗再純”,對自己充滿信心,自覺賦予自己時代的使命感,透露出自己對繁華和超越世俗的強烈渴望。正是這種豪邁的性格、遠大的誌向、高尚的人格和寬廣的胸懷,使杜甫在創作傾向上推崇筆力強勁、氣象廣闊的作品,在創作實踐上追求陽剛之美。反映在意象的獨特選擇上,就決定了杜甫詩歌中意象的選擇必然趨向於大而陽剛,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追求。

因此,杜甫作品中所體現的自然場景是“造物主在這裏賦予了壹切神秘的自然之恩,而?壹天馬上進入黎明和黃昏。”“星辰自開處俯,明月自上江來”,“東有吳國,南有楚,看得天地無盡飄”,“江間波與天,雲與地”,“葉落如瀑沫,我看長河滾滾”等,表現了詩人曠達的胸懷,強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在杜甫的詠物詩中,主要是對鳳凰、馬、鷹、鸛、雕塑等有力動物的歌唱。“鳳凰”是杜甫詩歌中壹個獨特的意象。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鳥。據說當它出現時,世界將會和平。從七歲開始,杜甫對鳳凰的意識越來越強烈。這樣可以帶來壹只平安吉祥的鳳凰,既是他遠大誌向的象征,也是他的圖騰。在朱鳳興中,處境艱難、貧窮孤獨、卻又關心鳥的朱鳳形象,是詩人自身愛民的象征。詩人在詩中熱切地呼喚它的到來,“鬥未盡,鳳麒麟平”(《再觀漁》);甚至願意獻出自己的骨肉:“我可以割心飲佩克斯,以慰寂寞。”心固,炯無所求。以血為泉源,勝過清流。”(《鳳凰臺》)再看詩人描寫的馬:“胡馬名大,邊薄;竹批雙耳,風輕入蹄;方向無空,真的值得生死;如果真有這種事,萬會猖狂的。"(《房兵·曹呼瑪》)此詩“詞蒼勁雄渾,飛至萬裏,如今朝”(《杜氏經全》卷壹語),借馬神的不凡形象,清骨隱傲,抒發自己對先生的感謝之情,充分表現了作者百折不撓、以天下為己任的英雄氣概。詩人在畫鷹時,將自己與鷹相提並論,既想著狡猾的兔子,又憧憬著“如何攻擊每壹只鳥,在雜草上灑下鮮血”。詩人在《王冰冰造雙角鷹》壹詩中寫道,角鷹消滅惡鳥,分為貓頭鷹和熊,表現了他消除邪惡、再造和平的情懷。詩人的誌氣和情懷,精神和氣魄,到老都是枝繁葉茂,增添了壹種不妥協的心。比如詩如瘦馬、病馬、楊戩畫十二鷹等。都表現出杜甫晚年堅忍不拔、敬業忠誠的形象。雖然詩人早期意象中所體現的“萬胡作非為”的英雄氣概,因時世艱難、壯誌未酬而轉變為“哀思而戰,頂天立地”(《欽州雜詩》),且英雄氣概中有更多的悲劇背景;而《曹將軍書記家畫馬歌》則是對英雄末路的感嘆。這些詩歌都將主體的感情註入到客體中,詩人的情感與客觀事物有機結合,使其意象更加生動,內涵更加深刻。就像黃徹說的:“建之以遠,強之以心,不離不棄;“有病固執,尤斯口頭攻擊。”(《碧溪詩》卷二)至此,詩人的遠大誌向和病魔所體現的忠義之心,必然升華為深切關懷人民命運的關懷之物。前者所體現的英雄情結與後者所體現的人道主義情懷在本質上是壹致的。

由此,杜甫的詩也表現了他對微小弱小或被遺忘的對象的歌唱和關懷。比如《孤雁》:“孤雁不飲啄,飛而鳴。誰可憐壹個影子,失去了萬裏雲。向地平線望去,仿佛看到了同伴的身影;山谷裏的聲音似乎聽到了同伴的聲音。野鴉無心有情,亦聒噪。”在視覺上,這首詩說“我看著它就停不下來飛,但好像還看到它的團,追著它跑”;就聽覺而言,“那些因悲傷而無休止地哭泣的人更容易被聽到”(蒲啟龍《讀杜新解》第三卷第五部分)。戰亂頻繁,人們四處漂泊,流露出詩人的同情和悲傷。整篇文章以審美主體對客體的觀察為基礎,客觀意象鮮明地烙上詩人的主觀感受,形成獨特的意象,具有隱含的詩意和巨大的思想容量。他像“鸚鵡”,有格格不入之感;海鷗羨慕它的悠閑自得;“猿”充滿智慧;“麂”在亂世充滿了危險;“雞”表達了壹個陌生家鄉的風俗;“黃魚”很難長大;《小白》中微妙而又不可避免的傷害在對小生命的觀察中生動地展現了作者的精神世界。愛恨分明,感情最親密。真是“壹重壹蓋我心,山川鳥語花為我友”(《嶽麓山道林二寺遊》)。

此外,患病的樹木、患病的橘子、枯萎的楠、枯萎的棕、古老的塞、秋天的雲、黃昏的鐵砧、殘余的火炬...甚至高江、夏姬、成衛、孤舟、哭猿、飛鳥、落花、夕陽、冷月等等;還有勤勞的織女,堂前跳棗的老婆婆,在重擔下呻吟的老農,嫁入別的夫妻;霸道的官員,霸道的將軍,粗魯無理的小人,長安水邊的美人等等。都成為了頗能代表杜甫詩歌風格的意象,表現了詩人杜甫救世心切,痛斥迷惑甘昆,憤慨欺淩,哀嘆漂泊流離,惋惜生命喪失,惋惜物質資源枯竭,贊美給予群眾幫助。正如葉燮所言:“杜甫的詩,伴隨著壹句句,處處可見他憂國愛君,悲天憫人時傷亂,患得患失時無微不至,身處窮鄉僻壤,兵賊崎嶇之地,卻以山川、友人、朋友來抒發自己的憤懣之情。這是杜甫的臉。”(《原詩》卷二)總之,杜甫的壹生,無論貧與富,安與危,始終充滿著壹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抱著將壹生奉獻於所熱愛的事業的堅定信念,“九殿俱焚,民不聊生”,憤怒異常強烈,感情異常悲苦;而他獨特的集自然風光、國難與個人情懷於壹體的詩歌意象,深邃無比,使真實壯闊的時代生活畫卷蒙上了凝重深沈的憂郁悲壯氣息,以豪邁的情懷,蒼老蒼勁的筆法,鮮明地形成了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其意象或“迸發”,或“瑰麗高遠”(。別林斯基曾說:“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快樂深深植根於社會和歷史的土壤中,他也因此成為社會、時代和人類的代表和代言人。”(別林斯基文學)杜甫的詩歌以其獨特的詩歌意象交織著家族憂患和民族仇恨,深刻地表明了正直知識分子的個人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義,是“苦悶、失意”的精神實質。

二是意象的密集組合及其對現代詩歌自身格律局限性的克服

詩歌意象的組合或跳躍是最簡潔、最精練的意象表達方式。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意象組合,借助漢語語法的意合,可以直接進行字對字、意象對意象的組合。這就像電影裏的蒙太奇手法,壹個影像接著壹個影像,壹個畫面接著壹個畫面,在鏡頭之間留下了很多空隙,讓讀者根據生活的邏輯,經驗的積累,自身的修養來補充完善。這首高度濃縮的詩,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詩歌意象的密度和詩歌的力量;它不僅使詩歌中的意象群脫穎而出,而且為讀者提供了廣闊的聯想和想象空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與李白的詩不同,杜詩善於把幾個意象壓縮成壹首詩,疏密有致,容量很大,顯得凝重而深邃。例如,被稱為“古今七律之首”的登高:“在來自廣闊天空的尖銳大風中,猿在嗚咽,鳥在清澈的湖泊和白色的沙灘上飛回家。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悲涼秋景裏的李,常年遊子,在疾病纏身的今天獨自生活在高臺上。厄運在我的太陽穴上結了壹層苦霜,心痛和疲倦是我酒裏的壹層厚厚的灰塵。”全詩意象組織得非常緊密,尤其是首聯和頸聯。壹個接壹個,形象層出不窮,用詞極其精準恰當,沒有任何名稱。“萬裏”是壹副具有多重含義的對聯,歷來為人們所欣賞。對此,羅大靖說:“萬裏遠;秋,當悲也;做客,旅遊;常客,長途旅行;百年來,牙齒也在雕零;有病又有病;臺,高,而尷尬;獨自在舞臺上,沒有親戚朋友;十四字之間有八義,對偶準確。”(《鶴林玉露》XI)別人是客在異國,客在常,客在萬裏,客在秋風蕭瑟,生在秋風臺上,壹個人在臺上,親友在臺上,傷心生病,傷心上臺,傷心生病,傷心生病,傷心生病,傷心生病八次,傷心生病九年。在這裏,萬裏、悲秋、客串、百年病、孤獨、臺上等諸多形象交織在壹起。妳中有我,我中有妳,有序無時序。交織在壹起的時候,壹眼就能看出來。詩中秋景不再是夔州的真實記錄,而是壹種“走樣”的藝術錯覺;詩中的悲秋情懷既是杜甫獨特的情感,也是從他個人的生命體驗中提煉出來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審美體驗,真正做到了“寫真實,超越真實”。另壹個例子是“春天的希望”:“雖然壹個國家被分裂,但山川永存,樹木和草的春天又回來了。傷心之態,不禁淚流滿面,鳥語驚人,離愁恨。戰爭持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十萬黃金。白發變短了,再也裝不下發夾了。”清代陳婉君女士註詩有“四句十八層”,可見意象密集,組合緊湊,不足以道出詩的豐富、復雜、曲折、晦澀、痛苦。第壹副對聯“國破家亡”的廢墟與“城春”的生機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長安失陷後的破敗景象,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深厚情懷。司馬光稱贊說:“古人寫詩,比文字更有價值,使人思考而得之...杜子美是現代最著名的詩人。如果說‘山河在那裏’,明朝什麽都沒有了;草木深,無跡可尋;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當知之。”(《文公續詩》)

杜甫的詩歌在以自然景物構成意象時,還首創了意象疊加法,即將所有實體名詞意象進行拼接濃縮,省略名詞意象之間的關聯詞。以高度的詩性語言,拓展了現代詩歌的容量,達到了詞多意豐的藝術境界,增添了審美價值。如“在壹片來自廣空的淩厲狂風中猿猴嗚咽,飛鳥在清湖白沙上歸巢”(《登高》),“壹股輕風在草岸蕩漾,穿過黑夜,吹向我不動的高桅”(《壹夜國外》),“關山月在笛三年,各國兵士前的草木”,“隨風的青墻薄,雲薄, 而太陽背面滿樹”(阜城縣季翔寺觀閣)“日月籠中鳥,甘昆水面上蘋果”(《衡州送李博士七十尺至趙光州》)其實這是詩人留給欣賞者的壹個空白,延長了欣賞者的審美感知過程,增加了審美趣味。 這種意象疊加法逐漸被杜甫模仿,出現了許多優秀的結構,如“且如雨滴打亮黃葉,燈照我白頭”,“茅店月雞鳴,橋上霜荒”。柳永、馬致遠等人也有精妙的借鑒和創新。杜甫對意象組合的探索和創新,克服了現代詩歌的局限性,擴大了這壹體裁的容量,豐富了現代詩歌的表現技巧,使詩人的情感表達更加自由靈活,從而使現代詩歌具有了不同於古代詩歌的新的審美特征。

第三,意象的新穎結構及其獨特的審美效果。

當詩人獨特的感受和情感在客觀事物中找不到合適的表達形式時,詩人就會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對客觀事物進行變形和重鑄,讓心靈孕育的意象以新穎的結構方式恰當地傳達詩人的感受。杜甫有詩說:“對於人性,多有美句,言不足為奇。”他總是有意識地創造新詞,尤其是詩歌語言。為此,明路·時永曾指責杜甫《詩鏡通論》:“好奇,好奇自然深遠...仔細壹看就覺得不舒服。”其實,“好奇”是杜甫有意識的追求,“不適”是杜甫詩歌中陌生化的效果。詩人常用各種變形手法,如縮略省略、錯綜顛倒、逆向描寫、動詞語義變化等。,使詞序更加“意”化,鑄造出新穎獨特的意象形式,呈現出新的審美追求和特征。這種變形看似變態、無理,卻更深刻有力地表現了所描寫事物的本性、本質和風雅,因而具有變態和諧、無理奇妙的特點(清《鄒水軒詩》),形成審美意象的精神意趣和奇異意趣。看似破壞了以往意象的自然親切感,卻有壹種新奇陌生感,給讀者留下了藝術想象和再創造的空間,增強了詩歌的藝術魅力。比如“琵琶行外第壹寒”(《冬日雒城北帝軒轅廟》),“第壹寒”之氣充盈宇宙,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琵琶行壹個人在外面怎麽生活?但是,只要我們充分調動審美經驗和想象力,認識到詩人把綠色的草木和瓦的藍色聯系在壹起,進而體會到“悲秋使草木雕零衰敗”的人生體驗,那麽眼中的青瓦就真的孤獨地生活在寒冷之外了;而仰望巍峨的軒轅廟,感覺青瓦的高度超出了天地之間的冰冷,要用“外”字了。詩中傳達了詩人對巍峨壯麗的軒轅廟的獨特感受,以及對通過琵琶行這壹實體向讀者頂禮膜拜的崇敬之情,所謂“顯形,感目,知心”(葉燮原詩)。再如“天上萬窗閃爍,九雲臺月色閃閃”(《宮左院守夜》),月亮可能有“字圓而短,字明而暗。文字沈浮,文字競爭,文字不多。”"今天,我說'更多',我想知道這個月是多少?"壓九霄雲外,起步多少錢?不知道有幾個月?妳在月亮上看到多少面鏡子?”葉燮進壹步指出“多”字是“不可言說的”:“想象當時的情景,不清晰,高遠,令人振奮,但只有這幾個字,才能完全涵蓋這座宮殿現在的景象。別人* * *看到了,但不能知道,也不能講;只有看到了才知道,但我會說。“其實‘多’只是壹種感覺,是詩人值班時因憂國而望月的獨特感覺,還有很多詩人在左省過夜,甜蜜幸福。所以,只有“多”字足以表達他復雜的心情。再比如“晨鐘濕雲外”(“舟去夔州蘇果,雨濕不能上岸,勿評十二王”),鐘能無形而濕嗎?妳怎麽知道它是濕的?”秋落高城》(《晚秋與燕公摩訶池泛舟》),“秋”是怎麽落下的?它是從哪裏掉下來的?葉燮對此贊不絕口:“所謂文字時斷時續,思維方式時斷時續。然而道理空如其真,近如其近,幾乎和放風箏、潛魚壹樣顯而易見。”(葉燮《原詩》)

從某種意義上說,詩歌是想象力的競賽,創造新的意象,獲得意義與詩歌形式的完美結合,是詩人的神聖使命。杜甫塑造的小說形象,乍壹看有違常理,但實際上是用所謂的“排斥原則”和“陌生化”原則,對那些已經成為習慣或無意識的事物進行了陌生化;從個人生活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細節,通過詩人的主觀感受,並以自己獨特的措辭和意象結構,形成個性化的情感意象,創造出壹個全新的感官世界。比如《放舟》“青惜峰巒,黃知橘柚”,從第壹印象到引發感情的情緒,再到理性判斷,井然有序,不就是“意識流”所追求的效果嗎?妳看“望月穿心,登雪山”(《江村春日詩五首》)的詞序,難道不是因為強烈的感情而生動地勾勒出詩人關註事物的思維軌跡嗎?杜甫還善於利用漢字的視覺,將壹些客觀無序的畫面組合成有序的詩歌語法,看似漫不經心卻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獲得獨特的審美效果。比如“桃花盛開,黃鳥隨白鳥飛”(《曲江渡酒》)。自然界中,桃花和鮮花混雜,但黃鳥和白鳥不在乎誰與它們壹起飛;有壹次杜甫整理他的詩,“追”“兼”兩個字突然從無序變成有序,人情就在其中了。這種新穎的意象結構開創了從現實意象到超現實意象的物化抒情方式,突破了舊的審美心理規範,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這無疑是中國古典詩歌意象形式發展的壹個裏程碑。其他如《超越帝鄉之悲,春日有淚》(《泛舟送魏十八進京因送岑仲雲、範郎中而送曹回京》)、《在驛樓柳邊,郡外輪廓》(《望頂》)、《她陰發香有霧,玉肩月寒》(《月夜》)、《萬山克萊爾闊晨,江樓坐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