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張寧的冷熱情。
金仁順的兩部小說,都在不斷地滲透、解密、再滲透、再解密知識分子的元素,形成吸引閱讀的磁場。在選擇場景和劇情的時候,她盡量把人帶入熟悉的日常情境,但這只是壹個門檻到下壹個門檻的過渡。它允許讀者小睡壹會兒,然後再回來玩遊戲。
雖然總的來說,像《姓馬》和《聽聲論道》這樣的小說在金仁順的創作中所占的比重並不大,但這兩部小說的文體創意似乎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在探索中,金仁順試圖從各種途徑接近小說的本質,再現其藝術魅力,這是循規蹈矩者所不及的。
節選自宗仁發對趣味小說的追求
金仁順的幾部小說,在聚集地流下了成長的淚水。眼淚是壹種清潔劑,可能是像煤洞壹樣窺視人生境遇的明亮的眼睛所需要的。她以這個年齡少有的耐心構造了精致的故事,某種人類的秩序在這個世界的沈浮中,就這樣,悄然而自然地出現了。這種寫作有壹種探索核物質的奇妙感覺...
石在金仁順成長的眼淚。
戲劇文學專業畢業的金仁順,以70年代出生的人的敏感,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戲劇性場面和高潮。金仁順寫出了最輝煌的作品,關於世俗的罪惡對純真的傷害,關於“成長的眼淚”。冰冷犀利的敘事方式向人們展示了人類秩序被扭曲的瞬間,就像北方的雪。金仁順的文字有著同樣的清潔功能,內斂的質感如月光般冰冷。青春的脆弱和迷茫,被金仁順的強硬表達得淋漓盡致。
金仁順說:“我們生活在自己命名的白天和黑夜之間。”面對死亡,他們是冷靜的,冷漠的,淡淡的向往和幻滅交織在壹起。金仁順經常把冷死當成壹種流傳在民間的小道消息。更多時候,他們作品中的死亡只是成長過程中被放錯位置後的壹次偶然的生存短路。
11謝有順的《文學中的新人性》
說實話,最先接觸到金仁順小說的,往往是壹種不由自主的懷疑。我無法相信這樣壹個出生於70年代的年輕女作家能“看透世界”和人生。雖然金仁順在《愛情試卷》、《外遇》、《啊朋友》、《再見》等小說中似乎還表現出壹點對“愛情”和人生的自信,但她的小說更多的是對現實、對世界、對人性、對愛情的懷疑、否定和批判。縱觀金仁順的小說,總有壹堆冷眼。就像玻璃咖啡館的女主角拿著望遠鏡看玻璃咖啡館壹樣,我覺得金仁順手裏也拿著高倍望遠鏡。世界,人生,人性,愛情都是透明的。她撕掉了假象,壹眼就看到了本質。如果說《愛情的冷氣》、《聽聲論辯》、《好日子》、《設身處地》等小說致力於呈現愛情的虛幻場景,那麽在《姓馬》、《五月六日》、《只是個同學和少年》等小說中,作家們則無情地掀開了人性的面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金仁順似乎是壹個開悟的和尚。她冷眼看世界,冷眼看人生,不喜歡事物,也不為自己悲傷。壹切都心照不宣,有種參禪的感覺。在她的小說裏,我們看不到狂喜,看不到沖動,看不到熱情,只有超脫,冷靜,冷漠。就像看完了世間所有的滄桑。金仁順對世界的自信真的很讓人著迷。
金仁順小說的審美風格和情調,也可以用古典主義或唯美主義來形容。她的小說質感很簡單,沒有現代小說常見的誇張敘事或者技術遊戲。語言極其幹凈、內斂、閑適,沒有絲毫的修飾或多余的描述和矯情的渲染。壹切都是天然的,自然的,看不到那種有意的雕琢或者人為的“結構”。甚至小說的戲劇性對她來說也是固有的和自然的。在《月光》、《月光》等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金仁順對生活中的戲劇有著特殊的敏感,但她從不揮霍自己的才華,而是讓它隨著文中的語言自然生長。金仁順崇尚簡單,追求簡單。這種簡單代表了她對世界和文本的雙重自信。
吳義勤的心照不宣的寫作(摘自《當代小說》2000年第11期)
金仁順在小說寫作上似乎有很多可能性。任何壹種概括,對年輕的金仁順都可能有失偏頗。壹方面,金仁順善於構建生活表象的故事。另壹方面,金仁順對生活的本來面目是有把握的,有能力在平淡的生活(比如好日子)中看到真功夫。壹方面,金仁順擅長敘事,風格在對比中趨於“客觀”。另壹方面,她又不乏主觀抒情氣質(如《好日子》)這些都讓金仁順表現出了良好的寫作素質和出眾的寫作潛力。她重新經歷了,但她不只是憑經驗寫自傳;她精明,但她寫的不僅僅是女人的情懷,更是智慧;她不滿足於僅僅寫作,還致力於文本結構的探索和小說技術的創新——這些都讓我們有理由對她寄予更大的希望。
節選自葛的《敘述中的金仁順》和金仁順的每壹篇文字,都籠罩著少女特有的、微妙的憂慮,有著少女淡淡的、青春的味道,也有著對生命的探詢、對愛的觸摸、對世界的審視。
這種美無壹例外地活在金仁順的三副筆墨裏:社會、學生、歷史。.....寫的最好的小說是《歷史》,金仁順用全新的現代觀念重新詮釋歷史,還有那些引人註目的女人,愛隨風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