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明月請相逢,相約異鄉年復壹年’出自哪裏?

‘明月請相逢,相約異鄉年復壹年’出自哪裏?

唐代開元末年至天寶年間,李白居於東麓。東魯齊之地,實指兗州。到了唐代,兗州改名為魯郡(天寶元年,兗州改名為陸都,甘源元年,兗州改名)。由於李白遷居於此,杜甫的父親杜憲也在此為官,李白和杜甫在兗州多次相遇。研究這兩位大詩人的第壹次聚會,首先要搞清楚他們第壹次到兗州是什麽時候。這是壹個有爭議的話題。

李白家遷兗州前兩年,開元二十二年夏(或前年),有壹次兗州之行。他進入長安,辭官出京後,到了汴州,遊歷兗州,南下,先到東陸,在兗州待了幾個月。在這方面,李白從明清到現在的編年史,都是被遺忘的。好在這裏有李白在兗州寫的作品,可以用來考證,即《五月東遊答文上翁》、《嘲諷茹茹》、《送走十年》、《月初》、《贈瑕王小居》。

《五月東遊》詩中說明,此行是為了李白,初到山東只身壹人。那時候的白還年輕,還沒有做官,為了“舉鞭訪未來”和“學來山東”。這裏只說他是為“學劍”而來,沒有搬回家的跡象。詩人好學上進,就留在這裏,回到安陸,準備再進京,即“西行直路”等等。清代王琦的《李太白年譜》稱這首詩為“首次訪魯之作”。據說那時他還沒有搬回家。

嘲諷茹茹中的茹茹和上壹首詩中的文上翁是同壹個人,因為上壹首詩還沒有嘲諷完這個翁,用嘲諷茹茹再次申斥他是上壹首詩的延伸。詩中表現出青年詩人的言行大方,毫無顧忌地嘲諷魯這個儒生。

《送別》中的十二首詩,是李白30歲左右在長安、洛陽等地所作,是徐氏夫人在世時的作品。《第十首》為遊兗州而作。詩人久別安陸,思念家人,故以陸茂為題作詩。安琪先生指出,《送十年遠》寫於山東大地(見《李白全集年譜註釋》對《送十年遠》的解釋)。余顯浩的《李白詞典》也指出這是壹部寫於山東的作品。

《初月》這首詩是詩人在兗州泗水畔望月而作的詩。因瑤詞亭上的管弦舞曲,他想起了不久前在趙巖邊境所見的情景,覺得自己“喜控賓客,憂殺將士”開元二十壹年初秋遊河北後。

《贈王少府,錯山》也是第壹次遊兗州。少府也是縣尉。李白和王少夫初交時互贈詩詞,蓋因即將離開魯而未能再相見。詩中說“我暗釣”,可見李白當時未遇姜,名聲並不明顯。“當妳是玉,分了它”這句話,好像是壹個人說了對他有害的話,要求澄清。詩中稱贊不重視李白的王少夫,知道詩人還年輕。詹指出,這首詩是“尚未執政”時寫的;安琪指出,這是在它還“卑微”的時候寫的——也就是我第壹次到東陸旅行的時候。李白既然有遷都兗州之意,就只好屈從於這個地方長官,或者說聽從人的勸告,作了這首詩作為禮物。根據以上詩句,我們可以略述白遷居東麓前兩年的第壹次旅行去向(我還寫過《李白初遊東麓作品簡論》)。

五月至秋,李白居兗州,與任城六祖及其兄弟聚會,結識了、王紹甫、劉長世等地方諸侯,以及朱熹劉壹的孔、等。也許他和杜甫壹起住在的官邸,而方住的時間稍長壹些。這是對杜麗第壹次遭遇的最早估計。在這次旅行中,我決定兩年後搬到東陸,並做了相應的準備。這是進入長安後的漫長旅程,其路線是:安陸出發——洛陽——長安——洛陽——宋亮——兗州。梁宋以後,又回到安陸。從開元十八年30歲離家到回國,用了四年時間。

杜甫《少年》中,關於他第壹次來兗州探親的具體時間,有三種說法。清代錢、邱等人認為是開元二十五年,聞壹多、郭沫若、蕭滌非等人認為是開元二十四年。現代人王著有《杜甫初遊兗州時間考證》、《李白初會杜甫時間地點新考》(均編入《李白杜甫在兗州》,認為“開元二十年春,有貢,始於兗州省父,杜甫父在兗州任司馬”。開元二十二年,杜麗首次在兗州會師,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證明“杜甫因父而居兗州...開元二十年春,比李白早到兗州兩年半”。詳細論證這個論點是有意義的。李白《東麓門兩劃船》壹詩,作於遷兗州後那壹年的初春。杜甫《送李十二白二十韻》中有“園夜醉舞,泗水春吟”,與李白初春泛舟泗水不謀而合,透露出同遊的跡象。聞壹多《少陵先生年譜筆記》說“白家本在陸縣。龔《寄白二十韻》說,“醉舞於園夜,吟於泗水春”。次年春,白質遊梁園,抵兗州(《邵陵先生年表註》)。兩人早於此時在兗州相遇。我來這裏好幾年了,彼此都認識了。只是很難找到可靠的證據。

天寶三年,李白沼,出長安至梁宋(舊稱洛陽),遇杜甫,杜甫《送李十二白二十韻》有“乞盡,會我心”之言隱居未失誌,皆辱。“在《致李白》中,有“侯莉金貴言,離物自求”。味道是詩意的,在當時已經眾所周知。通常認為李度初會在這個時候聚會,但恐怕不是真的。杜甫在這次聚會前的《飲酒八仙歌》中塑造了壹個生動的李白形象。比這個時間更早締結的深厚友誼,在杜甫的很多詩裏也能找到。

杜甫《與李隱居求範十》詩中寫道“余義東為客,與他如兄。醉臥秋色,與日人手拉手走。”李白在鹿郡送別杜甫的詩中有壹句“幾日醉,登池臺”。在兗州,兩人泛舟泗水,同時手拉手走遍了曾經與兗州樓齊名的潞城。杜甫《登兗州樓》詩中“飄至蓮海岱,葉萍至清虛”這句話,與李白“眼落泗水,海闊天空”的詩句頗為接近“長城以北是藍色的山脈,城東是白色的水線。”句式是象似性的,視野更開闊。我不禁猜測,太白幫少陵改詩還是這時候開始的!

天寶四年秋,二人相聚,久坐,茫然起身,騎著馬,遊覽了鹿城北的樊氏。此行,李白寫“在潞城城北尋範居士,見範買酒采蒼耳”,杜甫寫“與李尋範十居”。訪範成了千古佳話。參考第二首,白詩有“雁過花秋色遠”,杜甫詩有“落霞聞寒”,既有秋天,訪範,白詩有“忽憶範野人,閑園養靜姿。滿人歡喜,卻不敢來遲。”杜甫詩中有“更想隱居,還要北尋郭盛”。途中,白石寫了《護城河迷了路》,杜詩寫了《屯雲歸古城》。白詩“入門而笑,臂是誰?”杜甫的詩是“入門高興發,侍童明”。是的,辭職。李白表示“不惜崔”,杜甫以“不願談錢”回應。李白的詩《頌虎》是壹時興起,而杜甫的詩《頌橘……》則充滿了浪漫情懷,而杜甫的詩則充滿了浪漫情懷。這些相似之處,在同郊遊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杜甫似乎有意模仿李白。聞壹多(少陵先生年表註釋)。指出“(兩首詩)意謂相近,應同時寫。”天寶元年,兗州改名為魯郡,詩中有“潞城”二字,史稱天寶四年李都統在兗州之作。

“感謝妳來朝廷,我將長嘯壹聲,返回故鄉。”李白被釋放後,被翰林轉為平民召見。脫下崔秋,換上“角巾微服”;從壹開始的意氣風發進入北京,我回歸的是沮喪和悲傷。雄心壯誌難酬,才華橫溢難逢,“海闊天空,天涯若比鄰。”心靈受到了傷害,李白視之為“迷了路”,並以此比喻“馬頭癡迷邪”。以“被蒼耳欺負”為比喻,朝中小人如壹股土,就像蒼耳壹樣。年初在兗州居住時,他正在“唱著春天的歌”,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告別兒女,帶著壹封信進京,“仰天大笑出門”,意欲“遊說萬成”,卻事與願違。“大王雖然深愛峨眉,但也沒辦法,只好在宮裏殺人。”在經歷了從被看好到被冷落的過程後,時過境遷,今昔大相徑庭,憤懣之情溢於言表,心緒難平,唯有這寧靜的鄉村,才能“近十天的歡樂”。農家庭院的溫暖撫慰著違法的偉大靈魂。這期間兩人相處久了,交情加深,話題放縱,以至於同時在開玩笑,也就是所謂的“逗浪宜”(李白訪範詩)。這是壹種“脫物”後的閑適生活(杜甫的句子)。

我拜訪範的時候,還有壹首合唱詩,就是李白為杜甫所作的戲。杜甫的《致李白》(秋來關心他),兩首真情實感的詩,長期以來沒有得到研究者的理解。

《壹出戲給杜甫》這首詩,因未收入《唐人文集》,被洪邁、等人誤解,認為是“好事者所作”,“必是贗品”。郭沫若、安琪、余顯浩名著中的錯誤。仔細審視這首詩,絕非偽造,是壹首和聲歌唱的作品。這是他遊覽了樊氏,走出樊氏的村莊,經過柯凡時寫的。兩首四行詩引出了壹段關於杜麗友誼的軼事。兗州甑山是杜麗相會作詩的米山。對此,範應民先生和杜鈺先生根據紫陽縣地方誌和《中國古今地名詞典》進行了考證。

如果我們知道這首詩是什麽時候寫的,就不難理解它了。兩人從範氏村回到潞城,談話仍是開玩笑,而李白有壹首詩:

每山遇杜甫,戴笠第壹日出類拔萃。

不要太瘦,但總擔心寫不出過去的詩。

對這首詩的感想,杜甫以“致李白”答道:

秋來很關心他,但他並不為朱砂而為葛洪感到羞恥。

喝瘋了歌,生活空虛,誰霸氣?

杜甫遊樊氏,開篇是“侯莉有壹句好,常似銀坑”。把南朝詩人殷鏗和李白比較壹下。李白嘲笑杜甫“瘦得問不出話來,卻總是苦於寫不出詩來”。所以杜甫吹噓李白漂泊無依,以葛洪為恥,虛度光陰,“專橫”顯得過分,也是他們深厚友誼的見證。其間,晚上睡在壹起,每天走在壹起,聚久了,親如兄弟,這兩句戲謔的詩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

用“飲酒狂歌”“飛來飛去”寫李白,用“苦寫詩”寫杜甫,各說各的特點,都是極其真實的。這兩個絕活,除了真情實感,更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形象、語言。這的確是壹項重要的工作。唐人沒有入選集子,大概是因為詩意吧。

李白杜甫踏青“萬裏無雲”的秋天,是“北國垂棗,東籬寒瓜藤”的收獲季節。“秋來在乎”,世界起起落落。四十多歲的李白,漸漸進入人生的秋天。“我以為秋高氣爽,誰知秋高氣爽?”詩人心中的秋天是燦爛的。從入京到歸山,是他人生和創作前後期的分界線,影響了他歷經波折的精神和作品。《李白集》中,五分之四以上的重大題材作品都是後期完成的。

杜甫少年初遊齊魯,終於在天寶初年離開魯西。他的詩《莊遊》中有壹句“1989年回到鹹陽,我很開心”。而“樂”的人,因為慢遊和親情,特別與李白重逢。

在的《李白》和安琪的《李白傳》中,都指出杜甫的《贈李白》壹詩是他訪範時所作,所以對李白的《贈杜甫壹戲》壹歌的寫作時間和地點進行討論是毫無疑問的。

安琪在《李白傳》中寫道:

臨別時,樊氏讓他們寫詩留念,李白寫了壹首《鹿城北尋範居士》,杜甫寫了壹首《與李尋隱居》。

杜甫和李白也要分手了。李白在堯祠石門給杜甫錢。

他們* * *都覺得自己像是在風中飄揚的蓬蓬...他們工作不成功,就會狂飲狂歌,視富貴如浮雲,視諸侯如糞土,只想快樂壹陣子。於是杜甫占有了壹首詩《致李白》(秋來關心他)。

不知道他們什麽時候再聚。讓我們在這石門前多喝幾杯魯酒。李白寫了壹首名為《送杜到鹿郡東石門》的詩。

陸城北訪與石門送別的時間是相連的,是在天寶四年秋。如果妳說“幾天不喝醉”,妳指的是在範家喝酒。那麽,“登遍池臺”這句話也應該包括在柯凡上漫步、唱歌、吟詩的場景。

後人註意到,杜甫送給李白的詩多達15首,還有與李白有關的詩,壹共湊了近20首。認為李白為杜甫寫的詩很少(李白的字典指出只有三首:《陸軍送杜東石門》、《沙丘門送杜甫》、《給杜甫壹出戲》),似乎杜甫更看重友情。有點委屈李白了,我還以為李白給了杜甫的詩,但是有些不被認可,比如《送友人》:

青翠的群山坐落在城墻的北側,波光粼粼的水面環繞著城東。在這裏妳必須離開我,漸行漸遠,萬裏的標誌。

流浪,所以在夕陽下想起我。他的手壹揮,從此分離,騎在馬上的朋友將載著他遠行,吹著長長的風,似乎舍不得離開。

與朋友握手,詩人在空曠的鄉間。壹見鐘情,摯友依依不舍。人生動蕩,前路茫茫,仰望天空,飄向夕陽也是感傷——與誰握手,讓詩人如此惆悵!

談及這首詩,前人多註重閱讀,很少有人研究,因為詩中只寫了送別福建,說再見,寫的時間地點幾乎是個謎。《李詩選註》說:“此詩贈友人,不知贈何人。而北國和東城,不知何故?”《李白全集註釋》說:“此詩時間、地址不詳。”但也出現過關於詩歌地點的文章,包括南陽、宣城、金陵等,僅限於推測,難以準確。這幾年,這首詩是在兗州寫的,只有李白在這裏有家,才有送客的活動。兗州送客詩現存近20首,送別友人是不可忽視的壹首。送客的地方大多在城東的堯廟。此地水陸通衢,交通繁忙,酒樓眾多,方便設宴送別。此外,景色宜人,富有詩意。堯廟前泗水附近的石門路上也寫著“送朋友”。往北20公裏,九仙山壹字排開,就是“墻北有藍線山”。泗水從曲阜向西流。當它進入兗州,它轉向南方,流向西南,被稱為“和城市的東部壹條白色的曲線水。”李白東麓的作品,寫了原野上的浮雲,這裏的夕陽。《路軍縣姚廟送別竇明甫》中的“山青水碧”詩,接近這首詩的第壹聯。詩中中馬,即《秋廬縣堯廟亭宴》詩中“遣留金雞,歇鞍歇古木”的馬。《送竇明甫》詩中“朝策耕眉(禾),鞭不能舉”寫道,從流明東沙丘中間騎馬到三裏外的姚廟。這是從李白家到堯廟的往返路。在類似的時間裏,還是這匹馬。送走朋友後,他與這位孤獨的詩人作伴。

李白東陸的送客詩都是指被送的人,而送別朋友是獨壹無二的。我在1995年、1996年的《談李白家在東陸》(中國李白研究)壹書中提到這首詩寫於兗州,並指出它是另壹首福建詩的續篇。因為太白的詩《十失九》,是什麽詩?我暫時不敢探索。

我們壹旦把焦點放在李白《壹戲贈杜甫》詩的寫作處,並重復該詩,詩中“似松水草百裏”的“彭”字頗有沖擊力,與東石門、陸俊送杜甫詩中“飛彭遠”壹句,以及杜甫《贈李白》第壹句,引出彭形象,顯然與杜甫有關。

從入京到歸山,李白經歷了很大的挫折,感到憤怒,感慨萬千,上下求索,對前路迷茫。所以杜甫的詩說,“秋來眷顧他,他卻還在飄。”。不久,杜甫遠遊陸,兩人在陸縣東石門分手。李白送杜甫壹首“飛鵬遠行”的詩,《永別了朋友》中出現了“弧鵬萬裏征”。“彭”字的復出顯然很重要。兩人相處頻繁,如影隨形,心事重重時,就用“飄鵬”這個詞。很有分量。

蕭滌非《杜詩註疏》註《致李白》詩中“相濡以沫”二字“相見如故,同在山東漂泊時,以樸彭為比。”安琪先生很了解杜麗,在他的代表作《李白傳》中就有關於石門送別儀式的描寫。他說,“他們都覺得自己像風中飛蓬。不知道去哪裏定居?”陳以信先生註意到了“彭”字,杜甫評點的第十四章以“轉彭”為題。從“彭”字所透露的信息,為推斷送別友人和被送別友人的寫作時間、地點提供了依據。

這首詩有著深厚的友情背景,“彭”字用得正是時候,寓意深刻。《別了,朋友》這首詩,它的全部情感,都是因為送別杜甫。“這個不用說了,我願意轉。”(《五月東遊答文上翁》)。李白初到兗州時,曾做過這樣的表白。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他甘願像壹棵漂浮的草壹樣四處遊蕩。

《送別友人》和《在瀘縣東石門送別杜》是同時期的作品,是續作。主詩題目已有“送別杜”字樣,續篇寫有“送別友人”字樣。這首詩似乎是《李白全集年表註釋》和《李白全集註釋》中其他朋友的作品。前有壹首詩,後有壹首詩。兩者是有聯系的,有詩意的。

細看他們的詩,可知他們相處已久,相知甚深。杜麗的聚會,絕不僅限於梁宋天寶三年聚會到明年秋石門聚會這壹年多的時間,更早的聚會,卻突然落到了研究者的頭上。

根據新說,李白和杜甫最遲在開元二十四年結緣,當時李白住在兗州,杜甫的親戚住在父親杜憲的官邸,兩人同時有作品在兗州寫成。我研究這些作品好幾年了,因為我知道我在東陸。自從《在泗水春天唱歌》之後,我就壹直在流明東的泗水河邊散步。後來聚會越來越頻繁,友誼也越來越多。施立的詩《在鹿城北尋找迷了路又掉進耳朵裏的範居石》《為杜甫而奏》;杜甫的《與李求十絕》和《贈李白》是他們在兗州重逢的後期作品。在送杜詩方面,李白不同於其他堯廟送客詩。《送杜到魯郡東石門》寫祝酒握手,《送友人》寫杜甫剛走,《沙丘門送杜甫》寫思念。三首詩情感脈絡壹致,可視為壹組詩。就拿“李白鬥詩百篇”來說吧。“白詩無敵,飄在空中,思無群。”“落筆驚風雨,詩令君泣”等句子,表現了杜甫對李白的敬仰和尊重。“我想杜甫,想妳就送妳去南方”這句詩。《送別朋友》這首詩裏的親情,是因為與摯友的離別。從詩人仰望天空,揮手告別,可以推斷出被送走的朋友的形象。所以在夕陽下想起我,這個“老朋友”是誰?是月下泛舟的伴侶,是* * *獵的朋友,是與冀州同遊的摯友,是攜手漫步君山的兄弟,也就是前幾天在範家醉酒的杜甫。“登上全池平臺”是壹個“全過”字,表示我們經常見面。今天夕陽西下,石門路上,我情不自禁的舉手投足,彼此相愛,壹遍又壹遍的寫詩。杜甫的《李白兩夢》中有壹句“所以,我夢”,算是石門的壹個宴席場景,再現了那個夢。壹次又壹次互稱老友,頗耐人尋味。

《送別友人》這首詩很受杜甫重視,他在夢裏寫了李白的兩首詩。第二首詩以“這壹整天在天空中飄過的雲,可能像壹個流浪者,永遠不會回來”開始,變成了“我將在壹片飄過的雲裏想起妳”。杜甫懷念李白和東陸,懷念北國的青山和東城的白水。

在同時閱讀類似題材的作品時,往往能深入了解。如《魯君》中的李白《堯廟送回西京》、《鬥茗樓》和《夢登天目山》中的相互參照,表現了情感的升華和語言意象的提煉。李《為杜甫壹戲》詩與杜甫《贈本白》詩互為參照,可作合奏詩,表友情,推斷寫作時間地點。本文試將《魯郡東石門送杜》與《送別友人》放在壹起解讀。

幾天不醉,登上池臺。石門路什麽時候再開?

目光落在泗水,海水壹片明。飛檐走壁,遙遙相望,杯在手。

【背景】:天寶四年秋,杜甫將出兗州,意欲與李白多往來。兩人到鹿城北部範居士家搭作坊,到塵囂之外的北方農村去呼吸新鮮空氣。主人熱情相待,喝酒談天,醉了,開玩笑,贈詩。幾天後,杜甫西行,兩人在古門握手。

【魯郡東石門送別杜】:有壹次醉酒幾天,壹起逛了逛堯祠和廬山,遊遍了東麓池臺。今天分手,希望明天在石門路再見。看著泗水的眼睛,我想起了朱熹劉壹隱居的日子。目前水面草轉,人漂。當我們即將踏上漫漫征途的時候,我們會舉杯再飲,把我們的情意寄寓在酒裏。

【送別朋友】:過了壹會兒,杜甫走了,詩人站住了。環顧前幾天壹起旅遊的村子,村前有山,我們在那裏漫步,寫詩。再遠壹點,青山就在鹿城的北面。時光飛逝,難得相聚。只有環繞東城的泗水,川流不息。這告別,就像萬裏飄來的飛天蓬。天上的雲和夕陽也揮之不去,仿佛明白了離人的心境。再次舉手,祝妳旅途愉快。認識的班馬,簌簌而唱。

李白東路最熟悉的兩部作品,因為偶然之間聯系緊密,所以相當有趣。

淺談《雪詩贈友人》這首詩。這是壹首有爭議的四言詩。詩中被訓斥的女人是誰?項有兩種意見:壹是認為指責淫亂是錯誤的。洪邁的《容齋隨筆》、劉克莊的《後村詩話》、趙翼的《甌北詩話》、詹的《李白詩歌年表》、安琪的《李白全集年表註釋》都持這種觀點。或者認為妻子劉,郭沫若主張如此,說“劉與李白離婚後,曾將事情告訴李白的朋友,於是為自己辯護”(《李白與杜甫》)。之前說好的時候,大概是我去了韓國回到山裏四年之後。按照之前的“五十而知是非”壹句話來說,就是壹年,怕錯。“五十知是非”出自《淮南子》中“五十知錯四十九年”的句子,並非太白寫詩的年份。

安琪說,“寫雪詩的時候,我是白的,或者是遇到了麻煩,因為我把我的感受和憂慮都表達給了我的朋友”(《李白全集年譜》註)。

杜甫最敬重李白,對李白有著深刻的理解和關心。他最清楚自己去北京和歸山的事,在洛陽見面時就準備好了他的故事。杜甫稱之為“脫困自討苦吃”,“同時自取其辱”。這類話題是樊氏訪問期間談論最多的話題。杜甫聽膩了,就以“不願談錢”為阻礙,或以此安慰屈原的流亡,以《橘頌》壹句為證。“屈原萎靡,停滯在江灘”。李白此時的心情,的確像極了流放中思索澤河的屈原。因為迷了路,被蒼耳欺負。今天,他毅然從北京辭職回國,犧牲的是崔雲。千年之隔,風起雲湧。遠眺,振奮精神,萌發出“屈平辭賦掛日月,楚王臺亭空山”的思想,符合薛娥詩“以言補之,而長存”的意誌。這首詩以“我沈迷已久”為開頭,與杜甫的詩“我醉狂,誰自傲?”而那句“五十錯常見於古人”說明他是願意聽勸的。

《雪詩為友》作為壹篇講述被詆毀經歷的話,應該送給最關心和最熟悉內情的人。所以就有了這首以雪為內容的詩。

當他在朝鮮被忽視的時候,他陷入了困境,他用伊雪的詩表達了“真誠的真實”。至此,“誰審於誌珍”?只有“自知”和“好聽”(這首詩中的兩句)才能表現出杜甫的忠誠。

《雪詩為友》這首詩,可以和《恐懼》這首詩相提並論。我害怕謠言。我應該和誰談?給最關心他的人。這首詩是送給誰的?秀杜甫。目的是表達憤怒,所以詩不能以友姓為題。第壹次看完這首詩,我想簡單介紹壹下,說壹下。

秋天,在姚櫓寺亭設宴送別杜甫,侍奉皇室。這首詩被郭沫若解讀為“送別杜甫的宴會,侍奉皇族的示範”,即樊氏辭官回京,隱居在鹿城之北的故鄉。並指出“均顯”二字,抄本恰當,並註有“闕”字。後以“福”字作“補”,然後躍入正文。範不是宴會的對象,所以叫“雙雙秀”。第壹個把這首詩叫做《送別杜甫》的人是唐代的段。他看到壹本書上有“杜不缺”為“杜考公”的字樣,就指出是杜甫。據詩說,現在還很難確定這種說法是否準確。但詩中不妨此景,不如送杜:

我以為秋高氣爽,誰在秋高氣爽?山會夕陽,水清天正合適。

魯酒白玉壺,送我進錦記。歇鞍歇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歸亭,曲風吹。雲歸碧海夕,雁無青天。

迷失在萬裏裏,陷入了沈思。

送客的地點在姚祠和石門,時間也是秋天,都是日落時分。《萬裏我們彼此失去》,行程也與杜飛的鹹陽之行不謀而合。這首詩與《送朋友》中的“像壹條松動的水草,綿延數百裏”和《陸軍郡東石門送杜甫》中的“飛檐走壁,天涯若比鄰”是壹致的,顯示了這種聯系。杜甫曾經告訴樊氏,他事先有約,所以來參加宴會。如果這首詩真的是寫給杜甫的,那麽應該是三首詩同時寫。郭沫若的發現,可以讓資深研究者研究。

《沙丘城送杜甫》是李白懷杜甫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壹首詩。它通常寫在兗州,東魯為天寶五年:

我在這裏做什麽?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夜聽秋聲。

魯酒不宜飲,空多愁善感,若在水中思君,寄君往南。

李白住在東麓的沙丘之家。夕陽西下,他思念遠行的杜甫,情感如潮水般排山倒海,於是以詩寄情。根據《沙丘城下》這首詩的題目和《躺在沙丘城上》這首詩,我們可以確切地知道李白東路住在哪裏。此外,《寄蕭三十壹路山東問伯欽雅子》詩中“吾家近沙丘”,“吾家寄東魯”(“寄二孩於東魯”)和“次子流明東”(“寄楊顏於東魯”)的字樣都很清楚。只是前人不知道這個沙丘在兗州,千百年來都是壹頭霧水。安琪在《李白全集年譜註釋》中解釋說:“沙丘指兗州(魯郡)的殘丘。”兗州府治“‘沙丘在東門外二裏’,杜甫在長安。正當研究學者們在思考李白東在魯的居所時,1993年在兗州出土的《北齊河清三年像》石刻,刻有“歲月真沈於沙丘東側之內”壹句,證實了兗州沙丘的存在。沙丘之謎終於解開了。以前認為李白家在任城是錯誤的。在任城,有壹家名為“李白在此醉”和沈光“李白餐廳”的餐廳,卻是他住過多次的賀蘭餐廳。以沙丘城代兗州郡,也見於初唐羅的文章,為唐人所熟知。

詩中用古樹秋聲來形容詩人的孤獨,用魯酒來寫思念的痛苦。又看到了石門的眼睛,我把思緒送到了南征的文水,寫了壹封肺腑之言。

李白關於杜甫的詩有《送杜甫壹出戲》、《送杜貳負到鹿郡東石門》、《送杜甫到沙丘門》、《送壹個朋友走》等,還有另外兩人結伴出遊時寫的幾首詩。這個大十壹歲的哥哥,也是有相當的成就的。詩中寄情,尤為難得。

杜甫離開潞城去長安時,難過得越來越想念李白,後悔沒有更多的時間在壹起。嚴冬裏,“在孤獨的書房裏,我總是壹個人思考。”冬天我懷了李白。在《和李白在壹起的春天》中,李白被評價為“白燁詩無敵”,期待再見,和“專註於精美的論文”。孔超的父親因病去世,回到了江東。杜甫讓他去禹的山洞找李白,向他問好。李白因為進了王勇李林的門簾而受委屈,杜甫對此尤為關註,以詩表達深深的委屈。錯過剪,以至於“現在三個晚上我都夢見妳”。寫於李白暮年,送李的十二首白和二十首韻詩被認為是壹部詩化的傳記。

李白“扶貧濟困”。“使寰區大,海郡清”的誌向,正符合杜甫“使君堯舜上位,然後使風俗純”的人生願望。他的創作影響了杜甫,他少了任俠,多了忠義助人的高尚品格激勵了杜甫。他們對生活和詩歌藝術的想法有許多相似之處,在詩中,兩個obsidians相互尊重,有著真誠的友誼,對詩有著深深的依戀,詩連接著兩顆偉大的心。

李白《壹生低謝宣城》(王世貞《詩論》)充滿了感激之情。杜甫特別迷戀李白,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越來越迷戀李白。

李白和杜甫相識於梁宋,丹府,兗州,濟南等地,但他們的第壹次相遇和最後壹次相遇都在兗州,在這裏他們在壹起的時間最長。李白贈送杜甫的詩,都是兗州寫的。兗州是杜麗友誼最重要的地方。

杜甫青年時期遊歷趙,到了東麓,寫下了名篇《登兗州樓》。詩中“東郡近庭,南樓初。”我說明了這次旅行的目的,開闊了眼界。在我最後離開山東之前,我覺得自己被稱為“山東李白”,自稱“余壹東客”,這和李白把山東兗州沙丘稱為“家”、“故鄉”、“故鄉”、“老巢”是不壹樣的。從這幾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仙、詩聖與這片土地之間的深厚情緣。

杜麗的友誼壹直受到文學史家的稱贊。聞壹多先生稱贊了杜甫與兩個obsidians的相遇:

我們要用三通畫角,用三通打鼓,然後拿起筆蘸金墨,寫大本、專本。因為在我們四千年的歷史中,除了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沒有什麽比這兩個人的相遇更重要,更神聖,更值得紀念。讓我們更努力地發揮想象力。比如太陽和月亮在藍天相遇,那麽地球上不知會燒多少香案,不知會有多少人望天拜佛,說這是上天的吉祥。現在李白和杜甫詩中的兩個obi bian已經面對面了。難道他們沒有天上的異端那麽神奇,意義重大嗎?

如果能找到壹些關於這件事的詳細材料,那是多麽浪漫的文學史上的故事啊!(許)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