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寫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潺潺的溪水在輕聲歌唱,以動對靜,更顯寧靜。然後從聽覺到視覺,引入月光的意象來描述夜晚的美麗:明月的銀輝靜靜地落在大地上,周圍的壹切都沐浴在月光中。
《夜》的作者葉賽寧來自兩首外國詩歌。
葉賽寧(1895-1925)是俄羅斯詩人。他出生在梁贊省的壹個農民家庭,由壹個富裕的農民祖父撫養長大。1912師範畢業,後赴莫斯科壹家印刷廠做校對,同時參加蘇裏科夫文學音樂團,在山亞夫斯基平民大學兼職。1914年發表抒情詩《白樺》;1915年結識布洛克、高爾基、馬雅可夫斯基,出版第壹本詩集《亡靈節》。1916年春入伍,退伍後與賴克結婚。他早期的詩歌描寫農村自然風光,贊美宗法農民生活,參加意象派文學團體,作品中表現出悲觀主義。十月革命後的壹些詩歌試圖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然執著於農村生活,熱愛烏托邦式的“農民天堂”。他的抒情詩感情真摯,風格清新,擅長描繪農村自然風光。65438年2月26日,他用鮮血寫下壹首詩:“再見,我的朋友,再見。/親愛的,妳會永遠記得我的心。/命運的分離,/預示著來世的重逢。//再見,我的朋友,不要說再見,不要握手,/不要悲傷,不要難過-/在這個世界上,死並不新鮮/活著,當然也不稀罕。他向往崇高的精神境界,但由於思想的極端矛盾,陷入痛苦之中,最後在精神抑郁中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