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總是在夜晚隨著月亮壹起響起。
家鄉的面貌是壹種模糊的失望。
像霧中的波浪
分別後
鄉愁是壹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遠不會變老
故鄉的歌是清遠的笛子/它總是在月夜響起。
這兩句話已經可以讓人想起“擡起頭來看,我發現那是月光,再往下沈,我突然想起了家。”妳可以想象這是多麽令人興奮。
故鄉的臉是壹種模糊的失望/像霧中的壹波離別。
起初,我對這兩首詩的理解是幼稚和片面的,也沒有過多考慮作者為什麽會說“家鄉的面貌是壹種模糊的失望”。後來我對席慕蓉有了全面的了解後,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進壹步認識到“模糊”是因為分開時間長了,因為各種原因變成了“無奈”。對了解詩人的情況很有幫助。
離別之後/鄉愁是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詩的最後壹段把“鄉愁”濃縮在壹棵沒有年輪的樹上,充分表達了“鄉愁”不會因為人的衰老而失去,而會永遠鮮活。
對故土的眷戀,可以說是人類不變的、永恒的情感。遠離家鄉的遊子、漂泊者、流浪者,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希望回到自己的根上。
席慕蓉用壹首七行三節的短詩總結了這份鄉愁:第壹節講的是鄉音的清新,笛聲“總在有月亮的夜晚響起”。試想壹年四季有多少個夜晚沒有月光,隱隱約約意味著旅人總是想家思念家鄉。第二節寫鄉愁,對家鄉的懷念越來越遠。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搖下了故鄉的輪廓,只留下了模糊的悵然,如離別在霧中,濃如鮮血,卻隔著壹片迷蒙的雲。用霧中的離別之波來描繪故鄉模糊而惆悵的印象,用壹個有形的具體來描繪抽象的主觀感受,是生動而自然的。第三層寫鄉愁的永恒。是從上兩層揮之不去的鄉音和鄉愁過渡而來,形式上很新穎。層次的逐漸轉移使主題從模糊到生動。詩人用壹棵沒有年輪的樹永遠活在遊子心中的“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表達了深深的海洋般的悲傷、留戀和失望。
情感表達和意象選擇的融合,使全詩意境深遠。貼切自然的比喻,簡潔優美的語言,讓全詩有了田園詩般的意境。
作者用月亮寄托思念,表達對家鄉的失望。《壹種模糊的惆悵》表現了作者本應更早離開家鄉,很少去拜訪自己的家鄉,以至於作者記不清自己的家鄉是什麽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