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紀伯倫詩歌創作的精髓可以概括為:
1.紀伯倫在他生命的每壹個季度所做的壹切都是在追問他的靈魂,從不背叛他的靈魂意味著什麽,從不放棄他對生活的詮釋,總是用壹雙哲學和理性的眼睛觀察和體驗生活。
2.紀伯倫的詩歌語言與音樂非常相似。隨著情感的自然表達和釋放,或低或高,讓讀者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洞察靈魂、體驗生活的過程中。
紀伯倫在詩歌創作的內容、形式、語言和思維上給了我很多啟發。
1,詩歌的內容:主要是對生命和生活的感悟,人類文明背景下的人性特征,熱衷於揭示生命、生活、人性的本質。
2.詩歌的形式:要麽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方式,要麽是第壹人稱,要麽是對人類諸多欲望的擬人化和人物化,要麽是講故事的形式,要麽是以先知的身份向壹切眾生傳播人性的哲理。
3.詩歌的語言:註重用情景語言描述自己的思想,讓哲理和理性蘊含在情景和生活中,給讀者以廣闊的想象空間。他的詩歌語言的韻律不是外在的,而是內在的,充滿韻律美。
4.詩的思維:註重從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方面對要表達的事物進行解讀,給讀者壹個立體的思維空間。
讀了紀伯倫的詩,我覺得我盛開的生命看到了太陽的光輝,找到了壹個和我壹樣用哲學理性的眼光觀察和體驗生活的知音。我感覺太陽的陽光更加燦爛,我的人生信念更加堅定,我向上的力量更加頑強持久!
我不想成為紀伯倫,我只想做壹個像紀伯倫壹樣懂得生活的人。
有壹位詩人,用思想的珍珠和靈魂的寶石裝飾了五彩繽紛的世界;有壹個作家,用抒情的筆調和豐富的想象力塑造大眾的靈魂;他真誠地在人生的長河中擺渡,點亮了許多人情感的明燈;他在世界上的大聲呼喊,喚醒了很多人沈睡的良知。他就是“美國文學的旗手和靈魂”——紀伯倫。
第壹,紀伯倫的愛和希望
與阿拉伯詩歌註重用典、崇尚玄妙的傳統風格相反,也不同於同時代的其他詩人壹味模仿或瘋狂變異。紀伯倫抹去了時代的痕跡,掙脫了思想的束縛,就像壹只熱愛家鄉的小鳥,在藍天上歡快地歌唱:“我是壹朵玫瑰,向黎明敞開心扉,於是姑娘把我從枝頭摘下,吻了我。”(美麗之歌)通過大自然中幾個經典意象的閃現,讓讀者對美的理解和體驗瞬間詩化,讓讀者在隨處可見的自然風光中對美有了形象的理解。紀伯倫在《愛的生活》壹文中有壹段話:“讓我們采摘大地上的果實,就像精神從我們心中愛所種下的忠誠種子中采摘幸福的果實壹樣;讓我們用地裏的產品裝滿倉庫,就像生活豐富我們感情的谷倉壹樣。”這首優美的詩巧妙地用比喻把人擬人化,把愛情比作壹顆忠誠的‘種子’,它帶著幸福在我們心中綻放,把生活變成壹種結晶和產物,儲藏在情感的糧倉裏。在紀伯倫的筆下,愛情是精神的戰利品,是靈魂的抒情詩,是滋養生命、充滿生命能量的清泉;愛讓無數善良、無私、純潔的心穿過社會,溫暖著需要被關愛的弱者,讓他們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人都在做著同樣的事情,但是我們內心對每件事的感受都是不壹樣的。比如,每個人都睡覺,有的人睡覺是為了休息,有的人睡覺是為了獲得充沛的體力,有的人睡覺是為了迎接夢想之神,煥發出內心靈魂的火花。我們的日常生活看起來也差不了多少,只是人來到這個世界,對靈魂的解讀不同。人們在材料中穿行。穿越物質生活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讓我們的精神在這個過程中遨遊,得到愛的滋養,這或許就是莊子所說的最簡單的狀態:“帶物隨心遊”。愛代表著希望,代表著人類社會成員之間才有的默契和博愛,是健康生活和積極氣質的標誌,是生存的姿態,也是壹種人生哲學和精神美學。在我看來,愛情之所以是永恒的主題,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生活在多元化的選擇中過於迷茫,需要壹個坐標,壹座燈塔來確定未來的方向和遙遠的路。那個坐標和燈塔就是愛和希望。紀伯倫在文章中表達的愛不是具體的、表面的,而是變成了壹種精神、壹種價值和壹種感覺。在我看來,他把愛情作為衡量壹切行為的標尺和尺度,作為確定理想的燈塔和燈塔。
二、紀伯倫作品中的色彩
光影交織形成的廣闊世界,充滿了繽紛的色彩。作為壹個多愁善感的詩人,紀伯倫對色彩的感知自然是非常生動傳神的。作者認為,他作品中的色彩有兩種類型:壹種是詩意色彩,壹種是情感色彩。比如他的《送別》裏有壹段話:“白如漫天的雲,黃如陽光,紅如晚霞。”詩人充分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用了白-黃-紅三種不同的顏色,並加以搭配。它生動地捕捉到了壹幅自然風光在離愁人眼中的畫面。俗話說“爬山越來越有感覺,看海越來越有感覺”,充分暗示了作者對親人和故鄉無比的眷戀和懷念。這是壹種詩意的色彩,壹種詩意的潑墨山水,壹種“難寫的風景如今”(六壹詩)的妙筆。再比如,曾在《情人》壹文中提到:“婚姻,就是把黃酒和紅酒混在壹起,產生壹種類似夏在黎明時所表現出來的金黃色。”其中“黃酒”、“紅酒”、“金黃色”為我們展示了壹個調酒師色彩極佳的作品。這種奇特的想象和隱喻,包含了作者對婚姻特定內涵的準確表達,也是作者情感的充分表達,是壹種情感色彩。這樣,思想之杯擺脫了機械的單音,融入了情感的甘露,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
在這個信息極其豐富的時代,值得壹讀的書很多,我們也讀了很多書,但其實讀書不是看數字,而是看哪些部分真正以生命的名義進入我們的血管,成為我們的救贖;古人彈琴,在千山萬水之中,“彈得滿山響”。風很大,紫色的煙在為他鳴響。這就是讀書;古人唱歌。在蒼林武之內,“哀歌,振樹,非常鏗鏘”與他同唱。這也是讀書,真正的讀書方式。讀人,讀山川,讀物,讀世界,讀壹個世界,讀壹個菩提,都可以讀。紀伯倫的散文詩是壹種閱讀,他的文字讓我們心馳神往。閱讀紀伯倫的作品絕不是壹種外在的強迫,而是壹種內在的需要。妳可以有壹個寬廣的視野,壹個漂浮的視野,壹個仰視世界之大,壹個俯視類別和姿態之豐富的視野。那些深刻的思想,凝結成了壹種文化,融入了妳的生活。我相信他的詩壹定是壹種文化基因,壹種文化傳統,傳承在每個東方人的血液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