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中文名:巴戎樓創建日期:南朝原名:宣昌樓,出版日期:1981 4月13地址: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漂平路242號簡介,歷史,名曰巴戎樓,巴戎樓原名為宣昌樓,後改名為元昌樓。該建築位於金華市東南角,面對烏江,矗立在壹座有數百級石階的石臺上。登樓望去,藍天萬裏,白雲朵朵,南山連屏,雙溪蜿蜒。現有建築* * *分成四棟。第壹個入口是主建築,有重檐和亭臺,休息屋頂,上翹的翼角和壹個石頭橋臺。這座建築是南朝隆昌元年(494)東陽縣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沈約所建。工程竣工後,沈約多次前往該樓賦詩,並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其中壹個叫鄧源·常婁的人說:“險峰被北丘包圍,南岑從頂上升起。其中就有的謝,回頭看了陰川壹眼。岸險每增壹減,激流平淺。水有三派,臺高四。世上有陌生人,賓客歸心似箭。落光映長蒲,燭照環景。雲和山是黑色的,日落時溪流半陰。相信美女不是我的土,為什麽不抽煙。”在此基礎上,又寫了八首詩,稱為《八頌》,是當時文壇上的長篇佳作,被傳為絕唱。所以從唐代開始,詩名改為元長樓為八賦樓。從北宋到道教,這個名字就確立了。南宋惜春十四年(1187)擴建,將沈約的八股文刻在石碑上。元清年間(1312-1313),建築毀於大火,碑已不存在。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寶貪觀,在巴雍樓廢棄地建玉皇閣,後毀。萬歷年間(1573-1620),重修巴戎樓。現存巴戎樓,清嘉慶年間(1796-1820)重修,1984年大修。在1500多年的歷史中,它不僅與歷代文人名士結下了血親之誼,還與英雄豪傑結下了不解之緣。唐代的魏延,宋代的李清照、呂祖謙、謝翺,元代的趙雨阪等詩人、書法家都曾來此吟詩作賦,留下了許多詩情畫意的名篇。元末農民起義軍重要將領胡大海、明朝抗日英雄戚繼光、太平天國仆從李世賢等都登上巴戎樓檢閱部隊。還有明末兵部尚書朱大典,他率領將士與清軍激戰,在巴戎樓壯烈犧牲,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籍。周恩來同誌在1939視察金華時,還在巴戎大廈下的巴戎海灘召開了近千人的群眾大會,熱情宣傳團結抗戰的方針。這座八翼樓不僅是壹座精致的古建築,而且還融合了詩人的名句和英雄的故事。南宋著名愛國女詞人李清照在金華避難時,登上巴戎樓題寫的《八翼樓》詩:“八翼樓風流千古,山河留後人。水往南三千裏,氣壓江城十四州。”這首詩充分表現了巴戎樓的氣魄、金華鎮的形勢和李清照的愛國熱情,成為歷代獻給巴戎樓的優秀作品。巴戎樓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它經歷了翻新,呈現出新的面貌。大詩人艾青親筆題寫“巴戎樓”二字,為巴戎樓增添了濃濃的詩意色彩。歷史人物沈約(441—513),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施立宋齊梁。曾以文學遊於竟陵王小梁紫之下,與謝朓等人開創了“千古體”,提出了“四聲”“八韻”之說。它為現代詩歌的創作開辟了新的境界。南齊隆昌元年(494),沈約以東陽縣令的身份來到金華,多次登樓賦詩。他寫了許多著名的詩歌。首詩為《登玄昌樓詩》:險峰取北丘,高峰出南牟。有清風亭,回望川陰。岸險每增壹減,激流平淺。巴戎樓壹角有三派水,臺高四面。世上有陌生人,賓客歸心似箭。落光映長蒲,燭照如倒置。雲升起的時候是黑的,太陽下山的時候是半陰的。相信美女不是我的書生,為什麽不抽煙。這首詩清新抒情。玄昌樓的位置是舊時金華的最高點,“臺高四面”。北面有北山雙龍景區。遠近聞名;所有的山峰都在南方。即使屏障;義烏河與武義河在其下交匯,取名雙溪,俗稱烏江。“三派水流”指的就是這個。這裏的風景很美。然後他寫了“八首詩”:在舞臺上看秋月,花園將面對春風。簾歲草枯,霜降悲。夕風衣鶴,晨簽聽小紅。謝沛去了潮汕,被布朗留在山東。沈約寫完這首詩後,意猶未盡,就把詩中的每壹句都作為題目,展開成八首詩。這八首詩,無定句無定詞,共計1803字,是當時文壇的傑作。所以自唐代起,詩名改為八翼樓,以示紀念。金華巴戎樓巴戎樓以其優美的造型取勝,並以其絕唱而聞名。從此,這裏成為歷代詩人、詞人會寫詩、吟詩的地方,留下了許多繪景抒情的名作。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目送吳王山人魏灣回王宮》壹詩中,將魏灣的遊歷經歷描述為曾雲:走在山中梅花橋上,雙溪歸潮。帆落金岸,赤松可招。沈約巴戎樓,城市西部的壹塊孤零零的巖石。